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

2023-10-30 16:27杨坤龙
百花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立德树人

杨坤龙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积极探索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有效路径,挖掘人才培养中隐性的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要点及元素。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能够帮助文学艺术类课程实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功能。本文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科竞赛几个方面,分析笔者就职的西安翻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形式与方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文教育、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思政育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这一工程能够有效引领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亲近中华经典,展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通过语言文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全面推进。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摇篮,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器道合一”,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能力的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將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举措,也是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所做的必然选择——坚持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中华经典教育资源,让爱国与奋斗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这同样是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笔者工作的西安翻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基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和“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形式与方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一些思考。

一、培养文化认知,坚定职责使命

在党和国家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新高度的背景下,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最后一环,播音员主持人出声露面、驾驭节目进程,承载着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功能,肩负着凝聚民族精神、传播语言规范、记录历史和标志时代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必须坚定培养新时代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兼具人文素养与技能的“器道合一”在人才培养中要置于更加显著的位置。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以培养在广播电视新媒体以及各种与口语传播相关的领域能够从事播音主持、采访策划、编辑制作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其共性特征是——作为各类信息来源的“把关人”,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铁肩担道义”的传媒人。

如“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必修课,在《创作准备》这一章节中,运用“备稿六步”这一准备方法的教授就可以在稿件创作实践环节加入包含中华经典的教学材料和训练项目,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例如,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所写的散文《可爱的中国》为教学案例,引导创作主体(学生)在划分好层次的基础上,找准文章“爱护中国,拯救中国”这一主题,联系“作者受叛贼出卖而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虽受尽折磨但宁死不屈,在监狱中写下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进而明确“让观众感受到革命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民族自信心”的传播目的,最终确定深情赞颂、坚定昂扬、高亢明亮的语言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备稿六步”方法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作者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展望与向往,激励他们向这些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革命先辈学习。

对于此类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选择镌刻着时代脉搏与历史痕迹的“经典名篇”为训练材料,注重专业课程中人文育人元素的充分挖掘;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挖掘稿件的背景、传播目的、重点,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努力形成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代入感”。课程要通过对古今经典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因为在诵读、演播文艺作品时,需要调动丰富的情感,学生如果因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接受,就能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由此,课堂教学在锤炼扎实语言功力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对文化传承者身份的认同,不断向“兼具社会责任感和扎实职业素养的语言艺术工作者”的培养目标靠拢。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学中就稿件的内容和创造与学生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甚至能够使专业教师产生“意见领袖”的特殊效应,这种人文教育、思政教育更易于在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甚至行为层面产生正向的引导。

二、借助实践教学,增强家国情怀

作为西北地区的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西安翻译学院长久以来都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包括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不断强化专业性、应用性。根据该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第二学期将组织学生集中赴延安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习考察。

延安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延安精神对于今天高校弘扬中国精神、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位于西北地区的高校,更加应该抓住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开展好延安精神教育。但是,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这一认知实习考察以“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为主题,师生亲赴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等众多红色教育基地,身临《红秀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等红色主题表演,并与主创人员就“文艺作品如何引入红色元素”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让红色成为文学艺术经典诵读的鲜亮底色。实习还要求学生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基础上,对“弘扬红色精神”主题的古今经典作品进行编排创作,并在返校后举办“红色经典诵读”专业汇报演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情感调度的路径,包括情景再现、对象感等调动思想感情的方法以及语气、节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生在创作、演播中华经典时,需要调动在认知实习考察中从前辈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获得的震撼和感染,这种因情感共鸣而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其效果将大大优于一般的课程思政模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深挖中华文化精髓及亮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在对稿件内核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把握正确的思想动机和宣传导向。如我校在第二届“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中的获奖作品《永不消逝的声音》,介绍了我国第一代广播工作者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出去的感人事迹。学生先前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认识实习中,已经充分学习到了这些扣人心弦的篇章、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于危难中振奋人民精神,在绝境中燃起重生希望;返校排练时,指导教师再帮助学生实现从“感之于外”到“受之于心”的转化,去感知稿件的语句链条和语句目的,再使用贴切的声音形式和丰富的表达方式进行播读。在参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荣誉,更在潜移默化中对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成果转化

当前,大学生高水平学科竞赛众多,许多大赛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学生若在学科竞赛中有所收获,对其专业能力提升和毕业后的求职就业都无疑是强有力的助益;于教师而言,他们在取得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加强了同社会、行业的交流。以“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为例,可分析西安翻译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学科竞赛中人文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径。

“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以诠释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彰显中华语言文字魅力、振奋民族精神为目标,通过竞赛方式引导社会大众亲近中华经典,提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弘扬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动力。西翻师生在往年四届比赛中均收获优异的成绩。

以2022年第四届“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参赛作品《延安保育院》的创作过程为例。师生在4月的延安认知实习中集中观看具有一定影响力、传播力的红色主题秀《延安保育院》,其间学生普遍表示被革命战争年代为保护和保育革命后代而英勇牺牲及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深深打动,甚至一些学生不禁潸然泪下。随后,师生同主创团队、演职人员就该题材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戏剧张力表现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5月初返校后,专业教师组织文笔突出的学生,对姚淑平所著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情节进行摘选,进而实现由文学稿件向适合于有声语言表达的朗诵稿件的转化。稿件成形后,学院结合“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文艺作品演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将其作为课堂训练材料,由专业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细致的剖析和练习。6月初,经过一系列校园选拔活动,挑选出部分呈现效果较佳的学生参与参赛作品的录制。7月初,学院完成参赛作品的包装制作和投递工作。10月,参赛作品在陕西赛区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入围全国比赛资格。经过两个月的打磨与提升,作品于12月底在全国比赛中喜获三等奖。整个参赛历程,始终牢牢坚持“讲政治”与“练专业”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力推动了成果转化。

另外,获奖作品还会发布于学校媒体平台,包括校园广播、校园大屏幕、公众号、视频号等,实现全校范围的跨专业覆盖。在形成一定校内传播力和影响力后,根据师生的反馈,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将反复打磨过的短视频产品发布于抖音、bilibili(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各大短视频平台,增加社会曝光度,用互联网赋能文化精神的传播,助力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更加深远的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的效果。

四、结 语

本文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就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效果展开分析论述。此外,“大学语文”“中国文学作品选读”“演讲与口才”等诸多通识类课程同样能够将古今经典融入教学环节,甚至在很多专业类课程的技能培训中也挖掘到了有机融入人文素质培养的部分。

总体来看,落实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器道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显性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基础上强化隐性教育,建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专业课课堂思想教育教学体系,运用情感教育等方式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专业课程中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在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的同时,达到人文素质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并进的良好效果。

(西安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 刘笳.中华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与实施优化路径[N].中国艺术报,2023-02-22(6).

[3] 許丽君,李鸣镝.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播音创作基础”为例[J].视听,2021(1):205-206.

[4] 王佳玉.刍议艺术类专业教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通: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15):180,183.

[5] 陈雪.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研究: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典诵读”课程为例[J].教育传媒研究,2022(4):33-34.

[6] 辛敏.“课程思政”视域下播音专业传播学课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20.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