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内江市威远县石坪山区的客家人是明末清初福建及岭南地区的客家人在清政府移民政策下逐渐迁入四川的。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一部分客家人来到川南内江威远山区定居,在这里务农经商、繁衍生息,使这一带逐渐成为川南客家重要的集聚地。由于石坪山区自然环境相对封闭,这里的原生态客家音乐保留良好。本文以四川威远客家民歌为例,探索内江客家音乐形态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江客家音乐;威远民歌;客家山歌;石坪山歌;川南山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8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26
基金项目:本文为自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四川威远石坪山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YYB2021-6。
一、客家人迁川的历史文化背景
明末清初以及清代中期是湖广客家人大量迁入四川的主要时期。在《辞海》中,上面记载了对客家人的释义是:相传在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由于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与当地原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导致客家人迁川的直接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人口锐减。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四川经济,清政府颁布的移民令,在户籍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这是客家人迁川的直接原因和所遵循的国家行政法令。除湖广迁川的客家人外,川南一带也有少量明清政府军屯移民留下的后裔。由于川南威远山区气候良好,属于浅山深丘地貌,环境优美且相对封闭,非常适合农垦、采矿、经商和居住,地形地貌方便隐藏和躲避社会动荡战乱,新迁入的客家人在生活上感觉相对舒适和安全,因此内江威远县石坪山区的客家人越来越多,形成川南山区客家人集中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
从农业和经济环境上分析,川南内江一带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林业资源,如内江的制糖业、木材业、水路运输业等,还有丹砂、煤炭、井盐、石灰石、陶土等矿产资源分布,所以吸引了大量客家农民和商人迁川务农、事商,促进了川南大地农商经济的发展,并逐渐抚平了明末农民战争给这片大地造成的创伤。清朝政府的移民政策不仅加快了四川人口增长,也促进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客家音乐文化随着客家移民带到四川,并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别具川南特色的客家音乐文化。
二、内江客家音乐文化形态与艺术特征
客家山歌受《诗经》的深刻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到如今为止,从客家山歌中我们依旧能找出在创作山歌中运用《诗经》类似修辞手法“赋、比、兴”等。在《楚辞》中的语气助词“兮”这个字也会被频繁使用在客家山歌的创作中,像“哎、啊、呦、呐、嗬、吔等这些语气助词也会在客家山歌中运用。现如今的客家山歌大多为七言体,这跟汉乐府民歌和相和歌继承和发展《诗经》与《楚辞》”有很大的联系。
内江客家音乐的主要文化形态包括民歌、仪式乐、客家小戏等类型。“石坪山歌”是川南内江客家民歌最重要的音乐类型。内江客家民歌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号子、小调、民谣、童谣等多种客家音乐文化形态,并透射着浓郁的川南客家音乐文化特征。
(一)内江威远客家号子的艺术特征
客家号子是客家劳动人民创作的最重要劳动歌曲。内江客家号子在山区主要包括抬工号子、肩舆号子、滑杆号子、打石号子、打夯号子、竹麻号子等类型,其功能在于协调山地劳动时的劳动动作、步伐节奏、集体发力等劳作因素的统一性,起到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情趣、克服劳动困难等作用。例如威远县代表性号子主要有《眼不睁》《晒坏人》《酒吃醉》《五更鸡叫》《把京上》《把亲访》《事情多》《选佳郎》等,号子文化内容主要来自山歌歌词、民间小调、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体裁,即兴演唱和创作也是号子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在旋律音调上,体力的农业劳动号子音调通常高亢嘹亮,急切短促,适于紧张的身体律动。《眼不睁》是威远客家号子的代表作,其调式为商徵交替调式,领唱旋律高起低落,在高声部进行,伴唱声部低八度应和,二八节奏型使歌曲演唱铿锵有力,带来强烈的节奏感,有效强化了体力劳动的节律运动。轻体力的劳动号子通常和缓抒情,幽默风趣,富含浓烈的民间文化娱乐功能,如抬工号子《望沙滩》等。
河运号子也是内江客家号子的重要文化类型。沱江横穿内江城,它是古代内江蔗糖、粮食、布匹、药品等货物的主要运输通道,它也是自贡井盐外运最重要的水上通道。“沱江号子”就是这条河流上的重要音乐艺术形式。“沱江号子”作为水上劳动号子的一种,音乐结构较为短小,“号子”歌词的即兴性很强,也有固定的唱词,音乐音调来自客家山歌和地方民歌、民谣,也有的号子歌手具有很强的川剧戏曲音调演唱能力,直接将川剧音乐用于“沱江号子”的领唱中。“沱江号子”多为单一部曲式,歌词为多段和自由演唱,乐曲风格根据实际行船需要多有变化,平水行船音乐悠扬舒缓,上水行船则高亢嘹亮,顺水行船一般不进行号子演唱,船员、纤夫通常休息娱乐。在演唱形式上,“沱江号子”采用“一领众和”式的合唱形式,分领唱和伴唱两个声部,因为领唱声部音程跨度大,对领唱声部“号子手”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内江“沱江号子”在音乐功能上主要用于统一纤夫们的步调、指挥拉船行进,同时也具有减缓疲劳的娱乐功能。2017年罗剑论述过内江“沱江号子”的艺术特征,2019年邹雪姣对“沱江号子”传承人李远辉做过专题访谈,这两位学者对内江“沱江号子”艺术特点和功能都做过详细分析。从文化意义上讲,“沱江号子”是体现内江一带客家人努力拼搏、不怕困难、凝聚集体团结协作意志的群体内在精神力量的藝术外化形态。
(二)内江威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福建和岭南客家人迁入四川内江地区之后,一方面保持着本民族最擅长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艺术特点;另一方面也慢慢与当地语言音调和音乐特点相结合,慢慢形成独具四川内江风格的客家山歌。历经三百年的文化变迁,内江客家音乐与岭南客家音乐已有很大不同。威远石坪山区的客家山歌有着本地区独特的旋律音调特点,例如威远观英滩镇的客家山歌《九道拐》就有着独特的内江客家山歌艺术特点,如威远客家话称爷爷、奶奶为“阿公、阿婆”,这一方言特征表现出威远客家来至岭南地区。客家歌谣云:“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冠婚丧祭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这段民谣是对客家仪式乐民俗事象的客观描述,即能表现出内江客家语言的音调和语义特征。客家话中,“唔”是“不”的意思,“捱”是“我”的意思,这是客家方言独有的音调色彩。
客家山歌一脉相传,《太阳出来喜洋洋》在传统教材中署名重庆民歌,实际上这首歌在内江客家山歌中也存在。歌曲中優美的衬词是完成整首歌曲音乐表现的典型特征,例如,“啰嗨,啷啷扯,咣啋,啰啰”等,不仅起到了模仿民间仪式乐中锣鼓唱打的音调色彩,还起到了烘托气氛效果拓宽音乐表现空间的艺术功能。客家山歌中的《情歌调》是连贯的四首民歌,分别表达出对情妹的喜爱以及对场景的描写。《情歌调(一)眼看情妹身穿青》:眼看情妹嘛新那新,身穿的青哟得呀得,拿呀把锄头嘛乒乒乓乓噹哟挖花的生啰撒哪而常。《情歌调(二)假意出来晒衣裳》:眼看情妹嘛新呀新,身穿的白哟得呀得,端呀个盆盆嘛东张那个西望哟洗衣的裳哟撒哪而常。《情歌调(三)背把锄头扎田缺》:远看情妹嘛新那新,身穿的白哟得呀得,背呀把锄头嘛乒乒乓乓噹哟扎田的缺罗撒哪而常。《情歌调(四)妹穿新衣晒太阳》:情妹穿件嘛新那新,新衣的裳哟得呀得,假呀意出来嘛乒乒乓乓噹哟,晒太的阳哟撒哪而常。这四首民歌对情妹的表达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栽秧歌》:大田嘛栽秧哟喔行对也行嘞哟依也小田嘛栽秧啥对书房罗哟依也。书房当门哟依也,一窝姜嘞哟依也嘞呦依也,风吹唉叶子哟喔,满田香罗满田香哟依也。《软翻身》:高山嘛顶上栽吔泡哟喂,哟伙嘿桐那嘛哟嗬喂,麻呀柳树上嘛挂吔灯罗喂,哟嗬嗬喂,笼呀哟嗬喂。衬词的运用更能强调出语调语气的情绪变化。内江客家山歌《万般只有读书强》:太阳出来亮煌煌,家中有个读书郎。两耳不闻窗外事,万般只有读书强。由于客家山歌有着古老汉族民歌的文化烙印,深受古代传统汉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威远客家山歌大多为七言体乐句,四句段结构,乐段规整严谨,有着明确的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内江客家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分析
内江威远客家人就非常重视传统礼乐文化风尚和风俗习惯。威远客家民俗中,婚丧嫁娶、宗祖祭祀、节日庆典等民间活动的举办,仪式音乐作为表现传统伦理道德的规制贯穿民间活动的始终。客家仪式音乐一般由吹奏乐和打击乐构成,代表性乐器主要有:唢呐、钹、锣、鼓、梆子等乐器,演出内容受婚嫁性质的影响或根据主人的要求而定,音乐类型和情绪主要分为喜调和悲调,也称欢音和苦音,主要用于喜乐或悲情两种场景。薛艺兵先生曾说道:“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演 奏等表演活动和物件、场景等实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样的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
内江威远石坪山区至今保留着“哭嫁”传统,老一辈客家人对哭嫁仪式传统仍然耳熟能详,可颂可唱。客家山歌学者曾德华先生仍然可以唱诵哭嫁歌音调和内容,并对威远地区的客家哭嫁歌进行了记录。四川威远客家哭嫁歌是集中表达传统客家妇女婚恋思想的主要音乐艺术形式,客家哭嫁歌的程式性结构自始至终表现出客家妇女的传统婚恋观念和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她们忠于家族,也忠于婚姻;她们孝敬父母,也孝敬公婆;她们在三从四德上挣扎,她们又向往着美好的爱情。哭嫁歌的“开声歌”是她们吐露内心真情实感的开始,想到就要离开爹娘就要开始“骂媒人”,这里的“骂媒人”是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设置,将“离娘”的原因归恨到“媒人”身上,为接下来唱“离娘歌”做好准备;“离娘歌”是展现女儿孝心和感恩之心的重点演唱段落,也是客家女个人文化修养的集中体现。接下来的“上轿歌”“出嫁歌”“哭鸳鸯”等乐段都表现为出嫁女对养育自己的家乡的一切感恩和不舍之情,每一段的歌词都是真切的生活场景描写和真实的生活故事的诉说。总的来讲,客家哭嫁歌反映了少女出嫁时复杂的心理情感,揭示了她们在传统道德观念下应该表现出的贞洁、贤孝、节烈、忠义的婚恋道德观念、生活价值取向及人生行为规范。
丧亡白事一般选用悲伤凄凉的哭丧调,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悲痛哀悼之情。哭丧乐的演奏乐器一般都是锣、钹、唢呐等乐器,这类乐器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能够烘托出强烈的悲怆气氛,表达不可掩饰的内心凄凉之情和不可描述的悲痛之情。而现代客家民间商务仪式演出乐队和娱乐活动中也加入了二胡、京胡、扬琴、三弦、阮咸、古筝等乐器,音乐表现内容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音乐样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在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中,川南腹地石坪山区的客家音乐文化正在因文化生活环境的改变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堪称为历史性发展,是现代工业文明相对传统农业文明作出的历史性变革。
综上,内江客家仪式音乐通过对父母、家族辛勤劳动的描写,表达出强烈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客家民歌表现出客家人对生活的由衷热爱,以及他们对人生重大事件的强烈仪式感都能表现出他们对待人生所持有的积极乐观态度。
(四)内江威远客家民间传统小戏
内江客家当代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建立在传统古典戏剧艺术基础之上,是客家戏剧艺术的现代发展,是传统客家戏剧音乐文化在当代的延续,代表性剧目如,传统川剧《斩黄袍》《情探》等,大幕戏《孝女传》《张大千》等,折子戏《山伯殉情》等,这些都是活跃在当代内江客家舞台上的川剧商演与座唱剧目。威远客家民间传统小戏源于客家戏剧小品“采茶戏”,以威远客家方言为基础,表现内容多以当代社会故事和民间事件为题材,以威远石坪山区的客家山歌以及传统客家民间音乐为戏曲基础音调,是具有现代艺术色彩又具备客家独有的艺术情趣的小型综合艺术剧种。20世纪下半叶以来,威远客家民间戏剧在不断吸收当代民间多种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有着内江客家特色的地方戏剧类型,并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三、内江客家音乐文化的现实意义
从客家音乐文化的根源上看,内江客家音乐文化其本质上属于北方汉族移民文化,是客家族群在漫长的移民历史发展中将中原汉族文化与南方迁入地民族不断融合、再造的汉族客家支系文化。四川客家音乐文化是中原汉族音乐文化经闽粤和岭南客家音乐文化定型积淀后远迁西南的结果。内江客家音乐的调式以传统汉族音乐的五声性调式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汉族音乐结构特征,其音乐旋律音调能够被廣大民众理解、喜爱和接受。威远客家方言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北方汉语音调特征,这个特征使客家民歌的演唱能够被广大民众审美、理解。内江客家民歌、民谣、民谚等文化内容依然与北方汉族歌谣、谚语保持着高度的近似性,这是客家歌谣彰显汉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对增强客家文化自信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工业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川南内江山区的客家音乐文化也渐渐失去原有的社会环境,但是,客家人创造的音乐文化成果应该得到保护和珍视。为了保护和弘扬内江威远石坪客家音乐文化成果,我们提倡以“研究促保护、以实践促发展”的文化创新理念,并希望得到同仁的关注和参与,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曾德华.四川威远石坪歌谣[M].北京: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2008.
[2]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
[3]刘正刚.闽粤客家人在四川[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4]朱玉霞.成华客家[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
[5]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6]邹雪姣.四川威远石坪山歌与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20,(03).
[7]郭奇龙.“湖广填四川”背景下的明清川(渝)东南汉族移民研究[D].西南大学,2020.
[8]邹宜洁.四川仪陇马鞍镇客家山歌实地调查与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22.
[9]罗钢芹.客家民俗“锣花舞”仪式声音的文化符号学解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3):16.
[10]罗钢芹.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表演——客家“哭嫁”仪式音乐的文化阐释[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2): 98.
[11]赖晓芬.“公婆吹”唢呐的历史文化生态及客家仪式音乐功能探析[J].艺术研究,2018,(2):89.
[12]罗剑.内江“沱江船工号子”音乐的艺术魅力及地域文化特色[J].音乐创作,2017,(1).
[13]张思邈,冯亚琴.客家民歌的发展[J].艺术品鉴, 2021,(02):53.
作者简介:
唐晓青,女,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