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云灏 吕超
【摘要】昆阳之战发生于公元23年,是刘秀与新朝王莽主力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役当中,刘秀经之以事,索之以情,以“知胜”之理促使昆阳守军上下同心,以“能为不可胜”之勇请援解困,以“诡道”之计乱敌军心,以“奇正”之势敢战善战,最终以2万兵力全歼42万新军主力,体现出了过人的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而新军将领王邑、王寻则狂傲自大,轻敌无谋,致使新军久攻昆阳而不下,最终优势尽失,败走昆阳。昆阳之战是刘秀的成名之战,更是新朝由盛而衰、最终走向灭亡的决定性之战。
【关键词】昆阳之战;孙子兵法;以少胜多
【中圖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7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22
昆阳之战是公元23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此战当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面对四十余万新朝大军,指挥八九千昆阳守军拼死抵抗,自己率领十三骑连夜突围出城,从定陵、郾城请回援兵,注重首战,夺气夺心,奇正结合,直取中军,从而赢得战争胜利;而新军将领王邑、王寻轻敌自大,缺乏谋略,在进攻昆阳城的过程中优柔寡断,久攻不下,错过最佳时机,最终优势尽失,败走昆阳。此役,刘秀带领汉军将42万新军消灭至几千人,为汉军最终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也使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后,汉军与新军的力量对比产生了质的变化,新朝赖以抵抗全国各地起义军的基础武装力量已然瓦解,王莽再也无力维护自己的政权,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新朝政权的灭亡。
一、战前背景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朝政混乱。成帝母族王政君之侄王莽趁机废帝自立,建立新朝。然而,王莽即位仅十几年,就因改制失败、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于是绿林、赤眉揭竿而起,反抗新莽。
公元23年,绿林军各部乘新军主力东攻赤眉军,中原空虚之际,挥兵北上。绿林军连败新军,势力迅速发展至十万人,并拥护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此后,绿林军便统一称为汉军。在王莽看来,昆阳、定陵、郾等地尽入汉军之手,其攻势可随时倾覆洛阳,直冲长安,为了一举平灭更始政权,去除心腹大患,王莽使出了浑身解数,派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召集了四十三万新朝大军,先向颍川开赴,随即进击昆阳,“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1]4182。
昆阳,地处河南叶县的昆水北岸,乃南阳东北出口上的桥头堡,为一军事要冲。如果汉军北上进军得昆阳,就相当于破开了从西北到洛阳、再向东通向黄、淮平原的要塞;如果王莽军南下进军得昆阳,就控制住了通向与江汉流域毗邻的南阳盆地。面对人数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新朝大军,不少汉军将领竟然主张舍弃昆阳城。此时,太常偏将军刘秀坚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2]6,认为虽然汉军兵力、财力匮乏,且城外敌军强大,但若汉军合力御敌,仍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而汉军如果分散力量,则势必被各个击破。在刘秀的努力下,汉军将领们被说服,决定按照刘秀所言行事。刘秀在为将领们分析了敌我形势之后,提出由王凤、王常守卫昆阳,自己同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趁夜骑马从昆阳城南门出城,去定陵、郾城征集士兵的策略,诸将均表示赞同。至此,昆阳大战揭开序幕。
二、昆阳之战的基本情况
(一)作战经过
公元23年,汉军的主力正在围攻宛城,驻守昆阳的汉军不过八九千人,以成国上公王凤和延尉大将军王常为首。反观新军,“车马如云,刀枪如雨,遮天蔽日,无穷无尽”,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力量对比极其悬殊,以至于昆阳城内,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3]1280,将士们惊慌不安,担忧妻儿,想从昆阳城分散到其他城邑去。在这种危急的情形下,刘秀极力反对“弃城”的策略,坚持“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3]1280,认为汉军还没有打下宛城,包围宛城的汉军不能前来相救;假如昆阳被新军占领,只要一天时间,汉军各部都会覆灭。然而,汉军诸将并不尊重刘秀的意见,反而责怪道:“刘将军何敢如是!”此时,负责侦察敌情的汉军士兵回城禀告:“大兵且至城北,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3]1280称新军主力即将来到城北,军阵延伸数百里,看不到尾。汉军诸将听闻此言,面面相觑,深感当下形势的严峻,只好说道:“更请刘将军计之。”于是刘秀“复为图画成败”,提出了突围求援的应对方案。
当日夜里,根据刘秀安排,王凤、王常率领大部汉军留守昆阳,刘秀与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骑寻机突围出城。然而,由于新军当夜到达昆阳城下人数接近十万,刘秀等人几乎不能走出城门一步。然而,新军尽管人数众多,却不熟悉昆阳地理特点,且大军刚刚组成,相互间联系不畅,协调较差。由于刘秀带领的突围队伍仅十三骑,队伍的机动性较强,这使得刘秀一行人有机可乘,最终成功突围。
刘秀一行人冲出重围后,连夜赶到定陵和郾城,请求两地的军队火速驰援昆阳。而两地驻军却贪恋财物,不愿派出全部兵力,而是想“分兵守之”。刘秀对两地驻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1281他劝说两地诸将:“现在如果击溃敌人,有千万倍的珍宝,还能成就大功;如果被敌人打败,性命都留不住,哪里还有什么财物可言!”诸将听闻刘秀之言,觉得所言有理,于是把郾城、定陵的全部兵力都派往了昆阳。
公元23年六月初一,刘秀率领一众援军终于赶到昆阳,守城的汉军此时已经心力交瘁、战意尽失。刘秀亲率一千余人当作前锋,在距离新军四五里处摆下阵势。王邑对于刘秀布下的阵势嗤之以鼻,仅派出三千余人前去迎战,谁知刘秀所部个个英勇过人,一连杀死新军几十人。援军诸将见刘秀英勇过人,纷纷感叹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3]1281于是,汉军前来支援的部队士气大振,纷纷拍马上前,几路人马一齐杀出去,“斩首数百、千级”[3]1282,瞬间就把王寻、王邑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被迫后撤,士气大大受挫。
刘秀为继续给新军制造心理压力,便故意放出假情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堕其书”[2]8,派出一人给昆阳城内递送宛城援军抵达的信,假装不慎将信件遗失,并让新军拾得。此计使得新军锐气大大受挫,在战场上斗志低迷。而驰援昆阳的汉军此时“诸将既经屡捷,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2]8,汉军接连获胜,连续进兵,将领们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胆气益壮。相反,新军的士兵均是受胁迫而来的,本无斗志,诸将领又借口王邑有令在先,相互之间不进行救援。于是,汉军愈战愈勇,王邑、王寻带领的新军部队却逐渐抵抗不住汉军的猛烈沖击,阵型被打乱。
在战斗中,刘秀深知欲破一军、先杀其将的道理,在混战中率领一众英勇过人的士兵一边左右杀敌,一边指挥士兵们仔细寻找着王邑、王寻的位置。当发现王寻后,汉军士兵们一拥而上,迅速将王寻击杀。新军见主将被杀,无不惊恐不已、连连后退。王凤、王常见外围的汉军占据优势,便也打开城门冲了出来,夹击剩余的新军。至此,刘秀击溃新军已成定局,无心恋战的新军争相向滍水(今河南鲁山)逃窜,汉军乘胜追击,斩杀敌军无数。
(二)作战的后续发展与结果
昆阳一战,刘秀消灭了王莽的主力军队,王莽派出的四十二万大军仅余几千人,为汉军推翻王莽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此役过后,新军大败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遍了关中上下,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惊。四海之内的英雄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用更始年号等待更始皇帝的诏命。短短一月之内,形势大变,王莽再也无计挽救自己的命运。公元23年七月,汉军一路全力北上,直逼洛阳;一路西入关中,直捣长安。公元23年九月初一,汉军攻破了长安城。九月初三,王莽在混战中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政权仅历时十五年便土崩瓦解,新生的更始政权建立起了极高的威望并基本控制住了局面。
三、汉军胜因分析
(一)知己知彼,积极应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为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在昆阳之战中,刘秀作为汉军的主帅,将此话很好地演绎了出来,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刘秀对于己方与敌方的了解和分析主要体现在作战全局和战斗过程两个方面。
在作战全局方面,昆阳之战还未打响时,守城的汉军将士们便毫无战意,想要散归到其他城邑去,而刘秀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过后,却做出了更为长远的决策——守城请援。《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刘秀之所以认为昆阳之战必须要打,是因为其在作战全局方面有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弃守昆阳就相当于将整个南阳盆地拱手相让,失去汉军压迫洛阳的支点,主动放弃战争的主动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认为如果昆阳被攻破,汉军各部就都会覆灭,因此昆阳必须守住,不能弃城而去。这体现出刘秀善于从大局角度对战场全局的敌我态势进行深刻剖析,可谓战略层次上的“知己知彼”。
在战斗过程方面,刘秀虽然极力反对“弃城”的思想,但其目的却并不是在于“硬拼”。高明的战争指导者总是在准确了解彼己双方力量对比、判断己方的实力是否能与之一战的基础上设法将战损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昆阳之战中,新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刘秀清楚地意识到此时如果强行与新军正面交锋,只能陷入消耗战,落得个兵城俱失的下场。《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提道:“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己方兵力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劣势时,可以暂时避免同敌方展开战斗,待到对己方有利的条件具备时,再同敌方人进行战斗。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新军发动猛烈攻势时,刘秀没有单纯地拼消耗以守昆阳,而是令成国上公王凤和廷尉大将军王常依托工事守卫昆阳,自己带十几个人冲出敌群请援军,再率援军和昆阳守军内外夹击新军,最后发起进攻。由此看来,汉军之所以能在昆阳之战中取胜,与刘秀对敌我实力的精准分析和对战斗时机的灵活把握是分不开的,可谓战术层次上的“知己知彼”。
(二)多措并举,夺气夺心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提道:“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在战争中,首战取胜是对敌方进行“夺心夺气”是一个重要手段。历史上优秀的将领都十分注重首战的胜利,依靠首战提振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士气。如著名的守城战役——睢阳保卫战中,守城将领张巡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部队,派兵出城应战,力求在前几次交战中取得优势,首战取胜,威慑敌人的同时鼓舞己方的士气。在昆阳之战中,刘秀同样体现了这样的智慧。在刘秀率领郾城、定陵的援军回到昆阳城时,迎来了与新军的首战。刘秀虽然只率领一千余人出击,却以自身的胆气将迎战汉军的三千新军击溃,让新军军心涣散,起到了“夺敌之气”的作用。刘秀首战取胜后,汉军便“既经屡捷”,汉军诸将无不以一当百,最终冲杀王寻,实现了“长己之气”的效果。此外,为进一步挫伤新军士气,刘秀还派人向新军投递假情报,佯装宛城援兵已经抵达,更令新军士气衰退。昆阳一战中,刘秀对于“夺气夺心”的把握,是取得作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刘秀统兵,智勇皆备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刘秀作为昆阳之战中的核心人物,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五点,其中尤为凸显的是为将的“智”和“勇”。“智”乃足智多谋,刘秀应对四十多万新军却能够取胜,与他的“智”有着很大关联。在作战策略方面,刘秀制止了想要舍弃昆阳的将领们,强调了“昆阳不能弃”的原因,但刘秀并没选择和新军硬拼,而是提出突围请援、内外夹击的战术。刘秀在这当中所体现的大局观远超一般将领,这是“大智”。在战术用兵方面,为顿挫新军锐气,刘秀在与新军的首战中虽只出动一千余人,但却拿出了势不可当的气势,成功取得首胜优势,动摇了新军的信心,助长了己方士气。此外,他还派出信使向新军递送假情报,进一步消减新军士气,更加体现出刘秀的用谋之“智”。可见,刘秀用兵不在于众与寡,而在于以“智”取胜。
“勇”乃勇敢坚毅,刘秀身为汉军首将,其勇气也为昆阳之战的获胜创造了条件。刘秀面对新军大军,在几乎不能出城的境况下,毅然亲率十二骑奋勇突围出城,连夜策马抵达定陵、郾城求得援兵,为战争取胜创造了条件。在其率领一众援军回到昆阳时,尽管己方兵力仍然大劣于敌军,却果断亲自上阵,无惧数十倍于己方兵力的新军阵营,带领一千兵力出征首战并取胜,此为为将之大勇。昆阳之战中,刘秀作为带兵之将,处处一马当先,骁勇善战,把为将之“勇”体现在作战的各个环节,以为将之勇提振士卒之勇,带领在兵力方面绝对劣势的汉军以弱击强,取得最终胜利。“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将帅的作用系于天下安危。昆阳之战中,刘秀以大智大勇,扭转了整个战局,直接影响了当时新朝与更始政权对峙局势的战略走向。
(四)善用谋略,奇正结合
《孙子兵法·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即一般作战,通常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通过昆阳之战全貌,可以看出刘秀是个善用奇正之道的将领。从昆阳之战整体态势上看,由于昆阳守军无力与兵强马壮的新军硬拼,刘秀于是让王凤、王常驻守昆阳城,自己率领少量骑兵冲出重围,前往定陵、郾城求援。在这两部分兵力中,王凤、王常率领的大部汉军为“正兵”,坚守昆阳城;刘秀所请回的援军为“奇兵”,为汉军创造夺取最终胜利的机会。在战斗过程中,刘秀也善于打破常规,频出奇招。他亲自率领的一千余人成为战场上的一支“奇兵”,这支“奇兵”不断冲击新军阵营,在几次交战中占据了上风,打乱了新军阵型。同时,在交战过程中刘秀还率领汉军击杀新军主将王寻,取敌要害,更是出奇制胜之举,使得新军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为汉军的最终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综观昆阳之战经过,刘秀在用兵方面的“奇正”之道,是汉军以少胜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结语
通过昆阳之战全貌,可以看出汉军虽然在诸多方面均处于劣势,表面上难以与强大的新军抗衡,但汉军将领刘秀实为“知兵之将”,在战场上率先对敌军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果断做出了应对方案,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首次交战中,刘秀身先士卒,首战告捷,顿挫新军锋芒,使新军逐渐懈怠;在战斗过程中,劉秀又向新军传递“援军将至”的假情报,进一步瓦解新军士气;在决战时刻,刘秀亲率人马直冲敌军中枢,通过杀死敌方主将来击溃新军心理防线,最终配合守城的汉军一举击败新军。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的典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点评道:“昆阳之战,光武威震天下,王业之兴肇此矣。”
参考文献:
[1]班固编撰,颜师古注.汉书(第十二册,卷九十九)[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范晔编撰,李贤注.后汉书(第一册,卷一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司马光主编,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