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弱德之美 ”

2023-10-30 02:27付泓霖
今古文创 2023年39期
关键词:风格成因内容

付泓霖

【摘要】陈子龙词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從词的美感特质、陈子龙内蕴含蓄真挚情感的成因、词的内容及风格上来探讨其内含的弱德之美。叶嘉莹先生认为“弱德之美”是在面对外界强大压力并无能为力之时所采取的约束、收敛和隐曲之姿态的一种持守。陈子龙就蕴含这种不弱其志,用隐曲、真挚、坚忍之姿态来持守经国大义与高洁品格的弱德之美。通过分析陈子龙词中蕴含的弱德之美,进而达到对陈子龙词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陈子龙词;成因;内容;风格;弱德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09

一、词与弱德之美相契合的美感特质

“弱德之美”一词是叶嘉莹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悟提出来的,即在面对外界强大压力并无能为力之时,所采取的约束、收敛和隐曲之姿态的一种持守。在词的表达内容上体现为欲说还休,在表达方式上则体现为委婉含蓄。词最初与音乐相结合,在隋唐时被称为“宴乐”,是歌宴酒肆中“绮筵公子”为“红粉佳人”所创作的歌辞,其内容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娇柔婉转的特点,较为现实露骨,不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感动。晚唐之后的词人由于受战乱的摧残和亡国之悲的影响,词虽也写男女情意之题材,但对于男女的情事已不过多具体描写,赋予了词比兴寄托之意,具有欲说还休、含蓄幽隐的特点,能给人以更多的言外联想和兴发感动。“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表现出词的长短句式之变化,词的长短句式之婉转迂回的特点能表现出词人隐曲深微的情感持守,有利于词人自由抒情,使读者获得“赏心悦耳”的美感效果。由于男性与女性的生理构造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叶嘉莹先生提出来的“弱德之美”其实更要贴合女性的形象特点和品格特征。“弱”既指女性身体的纤柔,也指女性内心情感的含蓄细腻、隐曲委婉,而“德”字则体现了女性守柔贵雌、坚贞持守的美好品格。古代的士大夫常借女性的口吻和心态来作词,所以词就与女性产生了一种难舍难分、藕断丝连的密切联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弱,桡也。桡者曲木也。引申为凡曲之偁。直者多强。曲者多弱。”[1]“德,升也。升当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2]词参差错落的长短句式、抗坠抑扬的声调优势以及平仄交错的押韵方式无不与女性温婉曲折的表达方式、隐曲委婉的心理特征和守柔贵雌的坚忍持守相辅相成。

词发展到宋代被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强调“以诗为词”,但这不是词的本色,模糊了词的体性。词有其特有的审美范式。婉约派则强调词要高雅、浑成、讲究情致、崇尚故实。“高雅”即要像南唐君臣那样有士大夫的清高情趣和格调,“浑成”就是要掌握整个作品的整体美感和形象的完整性,“讲究情致”要有《花间》之遗韵,亦指柔情离怀之类,“崇尚故实”即要合理贴切用典,升华词的格调,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兴发感动。陈子龙的《三子诗余序》“然亦有不可废者,夫《风》《骚》之旨皆本言情,言情之作必托于闺檐之际。”[3]认为词含比兴寄托之意,有托于风骚香草美人之怀的观点,总结了婉约词言近旨远的文论传统。用“香草美人”来隐喻忠君爱国思想与高洁的品格,是逆境之中不改其志,用隐曲之姿态来隐忍持守住自己高洁志向与品格的一种美。

二、陈子龙内含弱德之美特质的成因

地理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因素对作家成长和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凎《燕翼篇·气性》有云:“地气风土异宜,人性亦因而迥异……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为一道,谓之东南人……东南多水少陆,人性敏,气弱,工于为文,狎波涛,苦鞍马,其俗繁华而近于好礼,其失也浮,抑轻薄而侈靡。”[4]自然环境的不同导致人的性情气质不同。江南地区陆地少海水多,气候湿热多雨,所以当地人内心敏感、气性柔弱、性格含蓄委婉,擅于隐忍持守。在身处逆境之时,就会表现出一种收敛隐曲、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是“弱德之美”产生的重要因素。陈子龙出生于江南的松江华亭,自然也受湿热多雨气候的影响,其性格带有敏感、含蓄、隐忍、持守的特点。

人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尤为重要。陈子龙生于万历三十六年,因其母在待产之时梦见墙上附有一条像龙一样的生物,故其父陈所闻为其取名为“子龙”,一代经天纬地的人物就此出生。陈子龙生长在江南松江华亭,这里以前是吴国的属地,靠海枕江、土壤肥沃、民风淳朴,其文化传统也源远流长。自东都以后,陆机曾在此地居住,陆逊携其子陆抗也在此地建功立业、推行教化,梁朝的顾希冯、唐代的陆敬舆也在此地授课讲学和推行科举。故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积累、浓郁的文化氛围对陈子龙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陈子龙祖上以农儒起家,后被称为素封之家。其高祖陈绶待人宽厚不重钱财,常怀忧民爱国之心,曾祖陈钺侠肝义胆,有仁人爱民之情,祖父陈善谟乐善好施、治家有德,其父陈所闻也常教子龙忠孝大义、为人以德,故其优良淳厚的家风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成年后的陈子龙身处甲申国变之乱,忠孝大义的思想深深地刻进了他的骨血里,使他时常心系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为复国大业东奔西走,最后鞠躬尽瘁、自投江海。陈子龙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平凡而伟大。他一辈子都在进行抗敌救国、反清复明的活动,即使被清兵俘虏也没有卑躬屈膝、跪地求饶,反而是带着赤子丹心与文人骨气一同投入了大海。在抗敌救国的这段时期,浓浓的忧患意识充斥着子龙煎熬的内心,面对强大的清兵,他知道自己势单力薄、复国的希望渺茫,但他依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他对人生大义、高洁品格的一种持守,令人钦佩感动。在面对外界强大压力并无能为力之时,陈子龙不弱其志,用隐曲坚忍之姿态来持守住经国大义与高洁品格,这便是深藏在陈子龙骨血里的一种“弱德之美”。

三、陈子龙词内容上的弱德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5]这里的“境”不光指景物,也指内蕴在人心中的真挚感情,其真挚的厚度则与词人的学养和胸襟密不可分。叶嘉莹先生提出来的“弱德之美”也是建立在词人博大胸襟与丰厚学养基础上的一种对真诚深挚感情的持守,这是人格上的大境界。无疑,陈子龙就属于这一类人。陈子龙生长在松江华亭,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聚集之地,“自东都以后,陆氏居之,康绩以行谊闻,逊抗以功名显,机云以词学名,国人化之,梁有顾希冯,唐有陆敬舆,至宋而科名盛,故其俗文。”[6]给陈子龙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家风的传承则培育了陈子龙忠孝大义、忠君爱民的精神导向,开阔了陈子龙的胸襟怀抱。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陈子龙真诚深挚、坚韧不拔的品性。

陈子龙早期与柳如是缠绵哀婉的红袖情也表现出真诚深挚的特点。如《青玉案·春暮》:“青楼恼乱杨花起,能几日,东风里。回首三春浑欲悔,落红如梦,芳郊似海,只有情无底。华年一掷随流水,留不住,人千里。此际断肠谁可比,离筵催散,小窗惜别,泪眼栏杆倚。”[7]这首词作于柳如是即将离别之时。其词题“春暮”既表明了春天即将逝去,也暗含了对美好韶光易逝的哀情。上阕的“青楼”“杨花”暗指柳如是的居所和姓氏,“恼”字写出了对于春风的厌恶,看到春风吹起杨花,像是在催促自己的心上人与自己分别,“落红”“芳郊”用视觉和嗅觉的感官来感触暮春之景的变化,“如梦”写出了词人对往日短暂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无情现实的哀怨之情,“似海”与“无底”相照应,表现了词人与心上人深不见底的绵绵情意。下阕的“留不住”既指年华的转瞬即逝,也指对所爱之人的难以挽留,“断”“散”“惜”三字所产发的多层哀感无不令人悱恻动容。陈寅恪先生也评“《青玉案》词尤凄恻动人。”[8]词人将惜别之情与伤春之意相糅合,极尽痛彻心扉的展现离愁别绪。陈子龙对柳如是的爱是真诚深挚的,即使这段恋情被家风祖训、世俗礼教所不容,他也要用收敛隐曲的姿态来持守住这份真挚动人的感情,“弱德之美”处处可见。

陈子龙人生的后期致力于救国大业,在他后期的词作中也表现出了对故国真诚深挚感情的持守。如《念奴娇·春雪咏兰》:“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9]上阕用“春深”“飞雪”联系成的反常意象来隐喻国家遭受践踏,令人忧伤愤慨,“解佩凌波”喻指反清的忠士,他们多遭遇不测,接着又写“楚殿”“湘潭”让人联想到忠君爱国的屈子,“月冷”“啼鴂”的凄冷氛围环绕着词人,令词人哀婉惆怅,表现词人失落伤时之情。下阕的“九畹”“清露”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来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故国真挚深沉的情感,“怀袖里”“同心结”表明对先帝的忠爱缠绵和至死不变的忠魂,“空赠”两字表现了陈子龙不被统治者重用的惋惜、落寞之情,“再望”表明了陈子龙对抗清事业还心存希望,即使自己不能在朝廷上献策进言,但只要还有一线转机,词人就不会放弃。李葵生评道:“先生词凄恻侧徘徊,可方李后主感旧诸作。然以彼之流泪洗面,视先生之洒血埋魂,犹应颜赭。”[10]面对强大的建州军,陈子龙没有选择匍匐顺从,而是依旧保持着对故国真诚深挚情感的持守,并在词作中用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收敛隐曲的表达对故国的专一深情,这就是内蕴在陈子龙人格上的“强直之士,怀情正深”的双重特质,即“弱德之美”。

四、陈子龙词风格上的弱德之美

晚明时期社会巨变,家国的动荡改变了文人士大夫的心态,有识之士们想要借助文章来平息动乱,所以创作出的文章也就带有了政治功用的色彩。从词的创作来说,其风格由俚俗绮靡转向了婉研雅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曰:“泊乎晚季,夏节愍、陈忠裕、彭茗斋、王薑斋诸贤,含婀娜于刚健,有风骚之遗则,庶几纤靡者之药石矣。”[11]可知婉研雅正的词格是拯救颓靡士风的一味良藥。陈子龙也在《王介人诗馀序》中说道:“其为体也纤弱,所谓明珠翠羽,尚嫌其重,何况龙鸾?必有鲜妍之姿,而不藉粉泽,则设色难也。其为境也婉媚,虽以警露取妍,实贵含蓄,有余不尽,时在低徊唱叹之际,则命篇难也。”[12]在词风上要讲究比兴寄托之意、深挚沉顿之思及含蓄委婉之情,即用含蓄隐曲的方式来表达对家国真诚深挚情感的持守。

在陈子龙《唐多令·寒食》这首词中,其词序“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13]就体现出了伤今爱国之情。“碧草带芳林,寒塘涨水深。五更风雨断遥岑。雨下飞花花上泪,吹不去,两难禁。双缕绣盘金,平沙油壁侵。宫人斜外柳阴阴。回首西陵松柏路,断肠也,结同心。”[13]词的上阕通过“寒”“风雨”来描写天气环境的恶劣和词人内心的苦闷煎熬,“雨”和“花”的相互碰撞与缠绵表现了词人的心像落花一样漂泊无依,心中的孤独与彷徨溢于言表。下阕用“盘金”表现了思妇在刺绣的过程中对于游历在外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油壁侵”则描写了国家的边疆正遭受建州军的入侵,最后借“西陵松柏”“同心”之典故来抒发其忠贞节烈之情。可谓是以哀景托哀情,凄冷之景与落寞之情互相生发,相得益彰。词人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展现了其柔婉含蓄的风格和对故国深挚思念的持守。与其深挚爱国风格的词还有《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14]词的上阕借用春风吹落红花来暗喻时代的风云变化,“韶华”“花”是美好之景物,象征着江山人民和爱国志士,“东风”是强劲无情之景物,象征着建州军的铁蹄,一个“惯”字写出了“东风”的肆意妄为和“花”的无可奈何,在茫茫烟雾的包围下,百花残败,一片凄凉。下阕借“王孙路”“杜鹃”来渲染萧瑟落寞的氛围,用“胭脂雨”来表现词人内心的悲痛,红色的雨代表着词人对故国真挚的赤血,这股热血如同瓢泼的红雨一样打在地上、深埋地里,寄托着词人对亡国的哀痛和明代先帝的怀思。前者使词情厚重,后者使词意流走,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出一种由景见情、景情合一、既悲又美、余香满口的审美体验。其胸中蕴含的赤子之心和对故国真挚情感的持守着实令人感动,“弱德之美”的痕迹处处可寻。

五、结语

陈子龙是晚明词学复兴最重要的奠基者,他善于求新求变,广泛学习晚唐五代至北宋的词学理论和词学创作。在理论上破除了词绮靡俚俗的观念,改变了词曲化变异的倾向,推崇词的婉研雅正,提倡用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来给人以更多的言外联想和兴发感动,使词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陈子龙的词多感叹个人命运与亡国之悲,他的忧恼并不是为一己之利益而患得患失,而是对家国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及对政治理想的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词内容上的婉研雅正和风格上的含蓄深挚无不体现着陈子龙对于真诚深挚情感的持守。他以情入词,用词长短句式之婉转迂回的特点来表现他在情路上和仕途上所历经的各种苦难及坚韧不屈的意志。“弱”不单仅指弱者,也指在处于逆势的情况下,能用含蓄、坚忍、隐曲之姿态来持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在表达真诚深挚情感的同时能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15]的温柔敦厚之旨,这即是对“德”的持守,也就是所谓的“弱德之美”。陈子龙的词在表现方法、形象塑造及意蕴感发上对于词史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盘郁顿挫之气和欲扬还抑之姿的美感特质,这正是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深刻体现。陈子龙对明词的廓清振衰之功,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坛,也对后来的文人创作起了一个旗帜模范的作用,使词在清朝出现复兴并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5.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6.

[3](明)陈子龙撰,孙启治校点.安雅堂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47.

[4]李凎.燕翼篇·气性[A]//载王晫,涨潮辑.檀几丛书[M].康熙刊本.

[5]王国维撰,彭玉平译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20:14.

[6](明)方岳贡,陈继儒撰.松江府志(卷七)[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175.

[7]陈子龙著,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71.

[8]陈寅恪.柳如是别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48.

[9]陈子龙著,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75.

[10]况周颐撰,唐圭璋辑.蕙风词话 词话丛编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10.

[11](清)況周颐,孙克强导读.蕙风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0.

[12](明)陈子龙撰,孙启治校点.安雅堂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48.

[13]陈子龙著,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67.

[14]陈子龙著,王英志辑校.陈子龙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50.

[15]朱熹.论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5.

猜你喜欢
风格成因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主要内容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