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和觉醒。这种启蒙最初是以反对迷信、强调理性为己任,但随着资产阶级权力的不断扩大使得启蒙成为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束缚了人的个性化发展,变成了一种“异化”启蒙。阿多诺从文化工业批判入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启蒙理性丧失的本质。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利用技术建成自身的齐一性,依靠图式化和风格化的机制生产出迎合大众的工业产品,利用产品抑制大众思想的自由发展,最终彻底地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对大众的欺骗。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启蒙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1-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1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政府上台,为了统治整个德意志民族,他们宣传极端的民粹主义政策,极力歧视和加紧迫害犹太人。作为犹太裔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了免遭迫害,逃亡到美国。而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型时期,资产阶级不仅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而且加强了对文化的全面控制。在美国,文化以一种工业化的形式批量生产,垄断资本家通过文化工业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控制大众思想。在此背景下,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将批判的眼光投入到精神文明领域,合著了《启蒙辩证法》。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中,他们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齐一化和商品化,揭露了资产阶级依靠文化工业产品对大众进行操控的事实,阐发了大众在资本家操控下导致“个性的废弃”,从而走向异化的现实。至此,文化工业作为一种启蒙理性彻底地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现了对大众的欺骗。
一、前提性考察:文化工业自身的同一性批判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470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种学说、思想或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代沃土中培植出来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也是如此。阿多诺发现美国极权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操作与德国独裁统治没有本质区别后,他深入到文化工业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利用技术生产出齐一化的产品,同时又反向牵制了大众消费需求的同一性,最终使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都控制在文化工业的框架内,彻底地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垄断资本家的操纵促使文化以工业化的形式出现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开头写道,“如果社会学理论认为,客观宗教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前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剩下的残渣余孽已经彻底消解,技术和社会层面上的分化和专业化已经确立起来……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2]107随着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技术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宗教与国家政治力量相分离,社会分化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带来的结果应该是文化的混乱与无序,但实际上却是文化的统一与和谐。为什么不同行业的生活状态会统一起来呢?经济上,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经济发展更加集中化,科技革命的到来,复制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批量化生产;政治上,希特勒组织上台,为维护自身专制统治,需要一种高度统一的文化模式;文化上,与西欧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美国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限制,统治者以更隐蔽的手段宣传极权文化,大众文化出现了泛同化趋势;所有这些因素促进了文化以工业化和齐一化的形式进行生产。
(二)技术支配的合理性过渡为统治支配的合理性
文化工业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各种因素的催生下产生了,产生后的文化工业作为一种普通工业却能够快速发展,其背后合理性是什么呢?阿多诺指出,“人们经常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为少数的生产中心与大量分散的消费者之间的对立……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2]108前资本主义时期,文化消费的群体主要是贵族或精英分子阶层。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文化变成了群众文化,所有人都成为文化的消费者,出现了无限需求与有限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技术进行批量生产,这就造成了技术支配的合理性。但阿多诺看来,“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2]108从表面上来看解决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的确需要依靠技术的力量,但从根源上来看这种供需矛盾实际是文化工业的生产者操作出来的。生产者为满足维持现存社会秩序的需要,利用技术生产出既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又能迎合不同层次大众需求的产品。对大众而言,消费这些产品能满足精神的享乐,于是就会不断扩大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利用技术貌似就是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但实际上技术已经与统治阶级相勾结变成了一种摧残人性的工具,通过隐秘地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正当性。
(三)大众需求的趋同性与文化工业生产的统一性相呼应
技术的合理性过渡为统治支配的合理性落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生产领域而言,阿多诺认为,“在我们的时代,社会的客观趋势是以公司经理们的主观秘密决定表现出来的……相比而言,文化垄断就显得弱一些,并带有一定的依赖性。”[2]109在其他产业中,生产者以追逐更多的利润为动机,并按照自身意志不择手段进行生产,所以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质上是由掌握资本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所决定。但在文化工业领域,阿多诺指出,“所有這些并非取决于主观因素,而取决于消费者的分类、组织和标定。”[2]110文化工业的生产除了取决于生产者的主观意志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分类。在遵守维护现存秩序的齐一性原则的基础上,文化工业的生产者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进行无止境的创造,生产出迎合不同领域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对于消费领域而言,阿多诺指出,“某些东西是提供给所有人的,谁也摆脱不掉。”[2]110文化产品的本质内容是大众都逃脱不了的,长期消费文化产品的人们在本质内容的熏陶下,就会失去自身独立的个性诉求,消费理念逐渐趋于一致。整体看来,文化工业生产出吸引大众的产品,同时又在大众消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统治阶级利益的本质内容,思维理念逐渐趋同。
二、过程性机制:文化工业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批判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产生及其同一性建构进行宏观考察以后,又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文化工业的运作机制。在生产环节,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生产是专家通过图式化机制推演出杂多细节化内容的创造过程。在消费环节,文化工业借助娱乐的要素诱导大众在闲暇时间去购买产品,由于文化产品能够给大众带来虚假的快乐,所以大众在消费过程中意识不到自己被意识形态所控制,在盲目的满足中失去思考和反抗,自觉地维护着现存秩序。
(一)文化工业生产过程的图式化与风格化
文化工业的生产既要满足维护现存秩序的需要,又要根据不同需求生产出不同类型的产品,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阿多诺在康德那找到了答案。“康德认为,心灵中有一种秘密机制,能够对直接的意图作出筹划,并借此方式使其切合于纯粹理性的体系。”[2]111康德认为,知识是用纯粹知性的范畴对感性直观获得的杂多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但是知性范畴与感性内容无法直接发生关系,必须发挥个人的功能使个人先对感性直观做一个先行处理使其可以和知性范畴产生内在联系。但阿多诺指出,“工业却掠夺了个人的这种作用。”[2]111文化工业取代了个人从而发挥图式化的功能,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2]123,文化工业的图式化就是将资本家为维护统治提出的齐一化内容表达为杂多感性内容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为了使齐一的内容更加隐蔽,文化工业又以风格的形式出现。文化产品虽然是行家利用技术凭借统一图式制造出来的,但是它追求的是不留人为痕迹的自然性,让大众感受到产品的风格本来就应该如此,而这唯一风格的背后就是对社会秩序的普遍遵从。
(二)文化工业消费过程的虚假性与欺骗性
文化工业依靠技术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供大众消费,这会对大众产生什么影响呢?阿多诺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2]123阿多诺在“文化批评与社会”“自由时间”等文稿中区分了自由时间与闲暇时间,并进一步指出在文化工业领域闲暇时间不一定就是自由时间。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受资本家的控制,劳动时间实际上是他律决定的时间,所以在这样一种时间中劳动者一定是不自由的。相比之下,大众在闲暇时间貌似是自由,但这种自由不过是资本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模式。资本家生产出来符合自身意志的文化产品,在大众闲暇的时候乘虚而入,利用娱乐因素刺激大众消费,在消费过程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大众的思想当中,同时大众通过短暂的娱乐养精蓄锐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由于个体在闲暇时间消费的产品是被社会秩序所规定的,带有社会预先形成的烙印,这实际上使人独特的个性上戴着了一幅伪个性的面具,大众被彻底管制的社会完全培植,沉浸于迷梦和虚拟的时空当中,完全被资本家所欺骗。
三、结果性总结:文化工业彻底沦为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批判
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的观念、思想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更多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的是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假观念,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马克思对其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正是资产阶级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资本家利用科技生产出维护现行秩序的文化产品,以虚假的内容满足大众的需要,大众享受其中失去反抗意识,由此实现了对大众的统治。
(一)意识形态依靠文化工业对现实生活的复制实现对大众的统治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的内容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精准的复制。其一,文化工业要彰显福利国家的形象。文化工业需要让大众感受到即使生活贫苦但是依然能够享受良好的待遇,例如,平等的教育、劳动的补贴、健康的保障、免费的交通等等。同时欺骗大众这些福利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给予的。但在阿多诺看来,福利国家表面上很体贴,关心大众生活,但是要接受福利国家的优惠,就要受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系统的约束,如果大众不接受,就会被国家抛弃。其二,文化工业借用了传统悲剧的要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永远处于安逸、幸福、平静的生活状态,生活当中也有人生的不易、困难和不幸。之所以借用悲剧的要素,一方面是为了使文化工业所复制的现实生活更加真实;另一方面,通过屏幕上人与命运斗争产生的悲剧结局使大众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不易就是生活本身,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命运,“这种命运是一种绝不妥协的命运”[2]137,大众必须要服从命运、服从现实生活。这样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就依靠文化工业对生活的复制从而发挥着统治大众的隐秘作用。
(二)意识形态依靠文化工业和广告的合流实现对大众的统治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工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以后,实现了与广告的合流。文化工业一开始是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出现的,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外在强加的功利性。随着资本家对资本和利润的追求,文化工业具有了商业化的性质,文化产品实现了艺术活动的“无目的性”与商品形式的“有目的性”的统一。随着电视机和收音机的出现,很多文化产品以一种免费的形式出现,这一阶段的文化工业实现了与广告的合流。从内容上来看,一方面对自身进行宣传,主要是将自身图式化过程中的某一个部分提炼出来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是为其他产业进行宣传,目的是为了将各行各业的发展置于文化工业所设计出来的框架内。从技术上来看,文化工业利用各种手段以醒目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不仅吸引了大众的兴趣而且还在大众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文化工业最核心的技术是制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会刻画出符合文化工业自身的模式,通过广告不断地宣传,同时大众也会很容易受到这种语言的影响,比如开车时不自觉地放着广播,看电视时无意间看到的广告,带来的结果就是这种语言迅速地流行起来。这时“广告已经取得了胜利:即使消费者已经看穿了它们,也不得不去购买和使用它们所推销的产品”[2]152,于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彻底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大众也会不知不觉地日益服从和认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
(三)文化工业彻底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异化”启蒙
“启蒙”最早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主张为“神学”袪魅、强调人的理性。随着文化工业的出现,启蒙成为维护资本家自身统治的工具,背离了启蒙的初衷,成为了一种“异化”启蒙。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其一,文化工业图式化的生产过程为意识形态的渗入创造了前提,正是图式化的生产机制才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内容转化为了不同的文化产品。其二,文化工业的商品化为意识形态提供了载体。文化工业产品表面上是一种艺术,实际上是供人们消费的商品,人们通过购买这些商品接受着意识形态的虚假内容。其三,电视、广播的出现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了媒介。文化工业依靠传播媒介彻底与广告合流,通过政治宣传不断地将意识形态的内容灌输到大众的头脑当中,大众由于长期受文化工业虚假内容的欺骗,变得更加依赖文化产品,享受着虚假的快乐,不去思考现实,改变现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变成了稳定的、统一的、单调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的背后,大众越来越屈服于资产阶级的极权主义,失去了反思和反抗的能力,同时资本家也实现了消除对抗,整合一切的最终目的。最终被技术理性和图式化伪装了的文化工业体系彻底地沦为了资本主義的意识形态,从而使大众成为了被启蒙理性欺骗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2]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107—152.
[3]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罗松涛.自由时间辩证法[J].教学与研究,2021,(3):105—112.
[5]Taylor B.Music,Art,Machine Learning,and Standardization[J].Leonardo,2023,(1):81—86.
作者简介:
宁晓荣,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