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紫云
(延安大学 乡村发展研究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农业农村动力不足、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等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强调“从整体出发,着重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农村公共服务”。基于这一背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需努力探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机制。
当前学者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本质特点、评价测度和发展路径这3个方面。(1)关于本质特点方面,学者们研究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持续发展的[2],并且与农业农村的现实发展情况息息相关[3];(2)关于评价测度方面,学术界普遍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4]、综合指数测度模型[5]、熵权-Topsis法[6]和障碍因素诊断法[7]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其中包含对特定区域进行测度分析[8];(3)关于发展路径方面,学者们研究认为,为了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政府应统筹全局[9],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出台相应资助扶持政策[10]。
另外,学者们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研究,如陆佳妮等[11-12]研究指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因素是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利于优化更新生产形式,创造农村发展新动力,促进城乡发展平衡,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周娜等[13-14]研究发现,当前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应参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发展;管立杰等[15]研究认为,通过提供资金供给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多从理论层面上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分析,但对两者间的实证检验还稍显欠缺,科学客观分析不足。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将其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初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研究从湖南省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2012—2021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借助Tobit模型实证研究湖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以期为相关部门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建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包括2个方面:一是为衡量农村基础设施水平而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6],一是为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效应而建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17]。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水利、电力、交通3个方面实证研究湖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以供水和灌溉为主,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促进农业生产,缓解农村地区水资源紧张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改善农村蓄水运水用水条件、扩大供水区域范围以及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打破了粮食生产的范围限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差异性利用不同的水利设施,增强农作物的适应性,提高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进而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有助于农民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有效减少生产损失,增强其农业生产生活的信心[18]。
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以供电和配电为主,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电力来源,可以扩大机械设施的使用范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9]。同时,电能的有效利用对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传统的直接燃煤方式,利用电能一方面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家庭的能源消费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显著减少对空气和水质的污染,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此外,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在通信、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可有效推广文化交流、促进知识传播、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以公路和物流为主,公路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缩短城乡间的距离,促进生产要素间的高效流动,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可以为农产品提供高效、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增加农产品的销量,提高农民收入。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大型机械设备可以跨区域作业,从而推动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0]。此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兴企业投资入股创造了便捷条件,有利于农村产业链的延长,进而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
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对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产业布局等因素不同,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为探究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受农村基础设施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从不同地域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同类型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探究。
由于各地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这些指标涵盖农业生产、产业、管理以及农村生态、居住等多个方面。本文从实际出发,基于全面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采用标准化处理、熵权法、加权矩阵R和Topsis法等,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旨在对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首先为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和单位的影响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为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指标权重和标准值相乘,得出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加权得分,最后计算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值,确定各地区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表1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式(1)~式(2)中:i表示市(州),j表示评价指标,m表示评价指标个数。xij为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Wj为指标权重;Rij为各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权得分;Yi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
由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介于0~1,所以本研究采用Tobit模型对测度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为:
式(3)中:X为核心解释变量,代表农村基础设施;Z为控制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b和k分别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个数;i表示市(州);t表示年份;α、β、δ表示待估计系数;ε表示随机扰动项。
2.3.1 被解释变量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Y)为被解释变量,该指数反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2.3.2 核心解释变量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X1)、农村电力基础设施(X2)、农村交通基础设施(X3)为核心解释变量。由于农田灌溉、农村用电、农村公路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所以本研究选取有效灌溉覆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公路密度作为评价指标,有助于深入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2.3.3 控制变量 财政支农力度(Z1)、产业结构转型(Z2)和国际开放水平(Z3)为控制变量。财政支农力度反映了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反映了产业的优化调整情况,国际开放水平反映了农业农村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研究对象为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样本区间为2012—2021年。数据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市(州)统计年鉴等。
从总体上来看,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呈现波动起伏的态势,相较于2012年而言, 2021年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所提升,2013—2017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整体上高于2018—2021年的(表3)。导致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2018—2021年农业产业就业规模的制约。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其就业规模往往相对较小,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此外,受农村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发展活力相对较弱,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的增多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实用人才,农村创新动力不足,这些因素均制约了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另外,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也会对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3 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
从不同区域来看,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长沙、株洲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邵阳、怀化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中2021年长沙市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指数约为邵阳市的2.71倍(表3)。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的主要分布区域,该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政府财政投入较多,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处于领先地位。洞庭湖区和湘南地区是中水平的主要分布区域,该区域地形平坦,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大湘西地区是低水平的主要分布区域,该区域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创新创业人才不足、可耕作农田面积小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低等因素限制了该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湘西州和张家界市因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首先通过取对数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影响,然后建立Tobit模型,并运用Stata 17.0软件对其进行逐步回归。即先对各个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单独进行回归分析(模型1、3、5、7),然后通过添加控制变量再进行后续分析(模型2、4、6、8)。模型1、3、5表明,单个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是具有正向显著作用的;模型2、4、6表明,控制变量的加入会影响作用程度;由模型7~模型8可知,整体上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各个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均显著,财政支农力度、产业结构转型和国际开放水平的估计系数显著性为负,这意味着财政支农力度、产业结构转型和国际开放水平未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发展,表明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由模型8可知,湖南省农村水利、电力、交通3种类型基础设施的总效应为0.107,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来说对于促进该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这3种类型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和数值存在差异性,也表明了农村基础设施类型不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表4)。
表4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影响的回归结果
湖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回归系数为0.096,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4),表明湖南省农村水利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对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通过建设灌溉系统,可以保障农作物的用水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且其在汛期还可以对农田提供有效保护,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此外,农村水利建设也有利于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构,减少水事纠纷,降低用水成本。同时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促进植被生长,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价值,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而推动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湖南省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回归系数为0.079,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4),表明湖南省农村电力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促进农业机械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后,湖南省农村发生了较大改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较为零散,导致供电服务不够稳定,经常出现停电等问题;设备较为陈旧,导致用电成本过高;用电安全措施还不完善,导致存在潜在风险,容易发生电线短路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对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小。
湖南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回归系数为-0.068,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4),这表明湖南省农村交通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着资金不足、投入和管理力度较弱、质量和智能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民的出行和生产需求,阻碍了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此外,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形特征和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土地征用、建设难度较大等。总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建设才能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其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
鉴于农村基础设施在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产生正向作用的过程中,其可能会受到反向影响,故本研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解决双向影响的问题,其中选取的工具变量是这3种农村基础设施变量的滞后一阶项(模型9)。结果显示在两阶段的回归估计过程中,均通过了豪斯曼检验和Wald内生性检验,这表明引入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回归结果更科学。与模型8相比,消除Tobit模型内生性后的模型9的回归结果的系数符号与显著性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表明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由表5可知,湘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产生的总效应最大(0.122),长株潭城市群为负效应(-0.344),大湘西地区和洞庭湖区产生的总效应分别为0.070和1.212,这表明湖南省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之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影响。
表5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极显著影响,而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则负面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长株潭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撑能力以及科研人才资源等方面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该地区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如智慧农业、移动支付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但该地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存在年久失修、管理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交通基础设施面临着土地征用、建设难度大等困难,长株潭城市群的农村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尚未健全完善,无法实现其功能最大化,制约了该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湘南地区的农村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效应显著,而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则负面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湘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粤港澳大湾区,借助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开发地方农产品,拓宽销售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能推动“湘南红”文化旅游商标的成长,提升其在当地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但湘南地区一些农业领军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力度较低,无法成为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不利于该地区农村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大湘西地区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而农村电力、水利基础设施则负面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其中水利基础设施影响效应不显著。大湘西地区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但由于山地交通不便,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出行难题,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促进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然而,该地区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较低、设施建设与管理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限制了该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洞庭湖区的农村水利、电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洞庭湖区形成了稻田农业、茶园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多样化农业产业,是一个富饶的农业产区。近年来,该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完善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当地的现代化进程。比如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和稳定性;通过改造农村电网,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保障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提高农村道路密度,增强交通和通讯的便利性,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
从总体上来看,2012—2021年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不同区域来看,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性。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农村基础设施类型的影响,其中农村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负面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本文仅选取了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来研究湖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影响,两者间的关系仍有待于深入分析。因此,在有充足数据支持的前提下,应从更广泛的农村基础设施类型入手,深入探究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整体性规划和全面性实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从而切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1)构建农村基础设施优质投入体系。首先,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应充分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和农村领域的投资,通过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和供给存在差异,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过程中,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投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和浪费。如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丰富程度和灌溉需要制定水利投入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和道路条件制定交通投入方案。另外,还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基础设施投入的可持续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质建设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以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建设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应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标准。另外,在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21]。智能化的种植、施肥、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益,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物流智能化建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农村电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实现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提高交易量,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优质管护体系。“重建轻管”会导致基础设施的长期闲置、损坏和浪费,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需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护。一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激励,让驻村干部和村民主动管护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驻村干部和村民认识到基础设施管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意识,同时加强政策学习,了解有关基础设施管护的政策法规,掌握基础设施管护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村民参与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同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基层政府在设施管护中的作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