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特丽
我爱竹,缘于小时候爷爷的影响。
美丽的家乡多山多水亦多竹。倘若你见过那满坡挺拔的大竹,想必也会爱它到难忘。我家的竹林就在自家田埂下方,每棵约有七八米高,长得郁郁葱葱,竹枝劲节,无论险峰峭壁,只管扎根其中,破土而出。阳光追随它时,竹影婆娑,能滋养你的双眼;风儿穿过它时,竹叶沙沙作响,像极了美妙轻弹的琴声,听得人如痴如醉。
爷爷的一生与竹的情缘颇深。爷爷年轻时,是穿梭于清溪的送货人,没日没夜地将茶叶、稻谷、布匹等货物运送至各镇县。记得儿时,我总缠着爷爷给我讲竹筏的事。竹筏是送货的工具,爷爷自制的。爷爷告诉我,竹筏一般是由12 根长约10 米的竹子组成,浮力强,吃水量少,水上行驶时平稳安全。制作时,首先要挑选竹根头直径10 厘米以上的冬竹,晾晒2 个月,让竹身去水。然后,像削甘蔗皮那样刮去一层竹皮,再把竹节用火烤软后,用铁钳夹直竹身,竹头部分则要按一定尺寸弄弯,使其呈弧形以做筏头。筏头与水面的角度为50 度,因为它已是毛竹脑头,竹体较薄,火候要特别掌握好。火候过头,用铁钳一夹,竹体会开裂;火候不到,就达不到角度要求。最后,将涂上多层桐油的竹材排好、用工具开孔,并用藤条绑紧扎牢,古朴原始的竹筏就做好了。听完爷爷所讲,我对他就地取材的智慧和匠人之心深感叹服,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来,上了年纪的爷爷虽然万分不舍,但还是不得不放弃竹筏送货的行当。令我们惊喜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很快转行为竹编手艺人,用那双勤劳又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竹编制品,菜篮、簸箕、竹扁担、竹椅、竹笼等等,应有尽有。
让我记忆尤深的是,爷爷自编竹笼还能秒变为捕鱼捉虾的好手。竹编的筒状笼子呈“丁”字形,直径约20 厘米,前后各有一个口,鱼虾易进不易出。每到下午,我们一家人便开始忙碌着做米糠、麦麸等饵料,并把它们从开口处放入竹笼再盖紧。装完饵料后,再将几十只竹笼以每只3 米的间距系在一起。待到傍晚,爷爷便挑上它们独自出发去溪里放笼。因为爷爷不允许孩童跟随,所以我们姐弟几个只能齐刷刷地坐在门墩上,眼巴巴地看着爷爷的背影渐渐模糊。翌日清晨,爷爷收笼归来时便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刻。我们一家人沐浴着朝阳,在欢声笑语中开盖取虾,热火朝天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
现在家里的竹制品,皆是爷爷留给我们真切的念想。这些质朴的老物件仍默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便利,尽显担当。
时光在流逝,水运工具已变革发展。我坚守着船舶运输岗位,为货轮安全快速出港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算是继承了爷爷的遗愿。屋后年年拔高的竹枝,安静地守候在这里,风过低吟。我跟孩子们讲我爷爷与竹的旧事,教导他们爱惜、传承老物件,亦是对爷爷最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