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艳华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高47cm 口径32.7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花鸟画题材广泛,将生生不息的动植物作为审美对象,画家借物抒情,通过描绘其丰富的自然形态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与自然和谐性审美理想的精神追求,反映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人类很早就开始感知和探究自然环境与生物的关系,以及宇宙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恭顺性回应,构成天人合一和谐性认知思想的基础。这种思想在中国哲学、诗歌和绘画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一花一草探究自然的规律,格物致知,知其理,明其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在狩猎或原始的采集活动过程中,某些种类的动植物就会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主要对象。自然四季变换的景色和山水,日后便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客体。
《诗经》以朗朗上口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自然界中除了人类之外的各种动植物形象,例如《木》《蒹葭》《桃夭》等。自然界中具备多种形式美的要素: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自然生命优美的外部形态和质感色彩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美感体验,激发起人们模仿的冲动,成为艺术表现的广泛题材。
花鸟画题材包括自然界中极其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相关的自然景象。自然创造出各从其类的生命形态,它们结构神奇、色彩悦目,很快进入早期人类的图象世界。远古时期的彩陶就为我们留下了花鸟虫鱼形象,以及树木、花卉、蔬果等植物类生命形象。自然环境中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息息相关的一切景物,如丛林、荒野、庭院、篱落等都是花鸟画的表现题材,既拓展了花鸟画对宏大意境的开阔性呈现,也充实了花鸟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
在原始社会,人类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图腾崇拜对象以动物居多。通过模仿自然和主观的想象加工,在陶器表面创造了被人格化的鸟、兽、虫、鱼等动物形象的纹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题材丰富、造型明快、稚拙朴素的特点。那些简洁生动的动物图案以浓厚的绘画意趣充满艺术感染力。河南省汝州市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面绘有鹳、鱼和石斧的形象,画面几乎布满陶缸的整个腹部,流畅生动的外部轮廓体现出明显的平面造型意识和装饰美感,已是一幅可独立欣赏的绘画。在商、周青铜器上,那些大胆夸张的龙、凤等神兽形象,相比彩陶时代更具张力。
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也是古典美学体系的内核。中国传统文化论述里,常用“和”“中和”来表达人们对和谐美感的心理体验。山水、林泉、花鸟等自然景物可以给予人们精神与心灵的滋养,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体味自适愉悦的心境,从而摆脱俗世的羁绊。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荃 绢本设色 41.5cm×7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礼”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人文观照,从物态到人情,从人情到物态,最终表达的是浓厚的人类思想情感。“仁”“礼”思想涉及美与善、美与秩序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社会的温情,社会礼仪的和谐有序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性审美思想和艺术产生的基础。
中国历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无法绕开“自然”。众多的“自然”概念及其观点,其本源可追溯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在花鸟画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谐是人类构建自身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最高理想。“美是和谐”不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也贯穿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