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默化——爱国主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3-10-30 10:06周海泉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科学实验

周海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首先分析渗透爱国主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其次提出发挥情境教学的力量、开展梦想教育以及借助实验渗透人生哲理等策略。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意义

爱国主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具有深远影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培养爱国情怀。首先,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发展,并通过了解国家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形成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爱国主义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其次,将爱国主义渗透到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科技实力,而学生了解了国家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会增加对祖国的热爱。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的策略

(一)发挥情境教学的力量,抽象概念联系生活

1.播放趣味短片,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初播放趣味科学短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科学教学奠定基础。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而教师播放趣味科学短片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首先,科学知识在学生看来可能是抽象的、晦涩难懂的,但是通过生动有趣的短片可以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像和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观看有趣的科学短片时会感到好玩,从而主动投入课堂学习。其次,趣味科学短片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短片中生动的场景和实验过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科学学习兴趣。在课初阶段播放趣味科学短片,学生会期待后续内容的展开,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和提问,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为后续的科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青岛版《春夏秋冬》一课时,课初阶段,教师可以播放一部有趣的、内容与《春夏秋冬》主题相关的科学短片,可以是动画、实景拍摄,也可以是科学实验视频,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展示四季的变化,如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阳光明媚、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冰天雪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投入课堂学习。而教师在播放短片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简短的导入,激发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思考,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同学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每个季节都有哪些特点和变化?”通过这样的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四季的特点和变化,为观看科学短片做好准备。接下来,教师可以暂停视频,与学生共同进行简短的讨论和总结,并提出问题,如“你们觉得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短片中你们看到的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哪里吗?”教师可以就一张最美的图片展开介绍,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有这么美丽的地方,从而产生爱国情感,更加积极地学习,高效理解新的知识概念。

可见,通过趣味科学短片的引导,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更积极地探索科学的奥秘,从而有效接受教师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

2.分解高难度内容,助力概念理解。

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时要注重概念教学,重视对高难度内容的“降级”。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解释新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这种分解过程可以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避免一次性接受过多的抽象信息。而联系现实生活,将高难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相联系,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实际场景,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振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振动”这一概念分解为更简单的组成部分,如引导学生了解物体振动是指围绕其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教师可以解释振动的频率、振幅等基本概念,并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如弹簧、钟摆等进行联系,提供具体实例,通过展示各种不同频率的音叉产生的声音,让学生听到并感受振动频率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演示弹簧的振动或游乐园的摆锤等实验,让学生观察振动的往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振动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介绍古筝的振动产生声音相关知识,并引入爱国教育,强调古筝作为我国的传统国乐乐器,与中华文化的深厚传承和国家认同紧密相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筝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的教学促进了科学与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綜合素养。

(二)引发学生探索动机,全力开展梦想教育

1.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发展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态度的培养,包括求真务实、善于观察、勇于创新、追求知识的精神品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科学精神,可以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为自我监控学习意味着学生会自觉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主动寻求改进和提高,而且会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并积极调整学习策略。这样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够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培养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防锈技术》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深入了解防锈技术的原理和实际效果。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自我评估实验的可行性和改进之处,培养其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实际应用和成功案例,让其认识到防锈技术在工程和制造领域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前沿的防锈技术研究进展,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兴趣。通过了解实际应用和前沿研究,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学习防锈技术对祖国提升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并引导其将想法付诸实践,可以让学生进行小规模的创新性实验设计,尝试寻找新的防锈技术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在国际竞争中,科技实力的提升对祖国的地位和声誉至关重要,从而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2.鼓励学生即时提问,增强学习动力。

科学知识涵盖面极广,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活阅历有限,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疑惑,如果他们能够即时提问并积极寻求答案,则可以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满足感。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时,会感到自己在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动性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知识,从而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则可以趁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为国家发展而努力学习。

例如,在学习《材料的导热性》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并积极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这样,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学习问题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探讨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如“如何知道某一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让学生共同探究解决。而在课堂中后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掌握的知识以及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展示与导热性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材料的热传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说明相关研究人员具备的好学精神,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在科技领域为国家贡献力量,必须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即时提问、设置小组讨论、引导学习反思以及展示实际应用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他们为成长为国家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学习,从而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贡献力量。

(三)借助实践渗透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开展生活化实践,渗透环保主义内容。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直观化内容的刺激,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而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实践开展科学教学,并在其中渗透小学生感兴趣、易理解的元素,如环保题材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师则可以更多地引入此类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鼓励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设置垃圾分类桶,并亲手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而教师要对各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一定的解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理解正确的垃圾处理方式对保护环境的贡献。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环保行动,如减少塑料使用、回收利用等,从而让学生形成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能源节约实践,如观察和比较不同用电设备的耗电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关于节约用电的知识,如合理使用电器、开启节能灯等,让学生认识到每一度电的节约都对国家的资源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努力做一个社会好公民,主动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总之,开展生活化实验,渗透环保主义内容,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学生亲身参与环保实践,能够深刻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而这种环保主义教育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国家和家园的深情厚谊。

2.开展团体性实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而开展团体性实验,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则可以在此期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介绍爱国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历史事迹,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科学热情。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或科学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样的实验教育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是激发学生为国家发展而学习、为祖国繁荣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培养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贡献力量。

例如,在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团体性实验,设置一个团队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温度下水的状态。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共同观察和記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进一步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状态转变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商讨、合理分工、协作完成任务,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爱国科学家的历史故事,如讲述钱学森先生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让学生学习爱国科学家无私奉献、不懈探索的精神。

这样,通过学习不同爱国科研人士的奋斗历程,学生会逐渐形成对伟大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从而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学习与未来的科技创新相结合,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做出贡献。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家国认同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国家培养有担当、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未来建设者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发挥情境教学的力量,让抽象概念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开展梦想教育,使学生增强责任担当;借助实验渗透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从而明确当下学习的目的,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不断发展和创新。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科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做个怪怪长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