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
中班幼儿处于成长早期阶段,在幼儿教育期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幼儿对祖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发展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成长打好基础。教师应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选取贴近儿童心理的教育形式;引入多样化的民间游戏,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玩法;开展传统手工活动,并着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构建节日文化体验课程,通过环境创设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幼儿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意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传统文化是祖国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用历史传承下来的资源去滋养幼儿的精神世界。本文从幼儿生命成长的需求出发,以童趣化、游戏化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支持幼儿全面发展。
一、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分析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开展教育实践时不可只将幼儿视为教育对象,而要看见幼儿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去激发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幼儿园,出现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然而,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形式化、碎片化的问题,存在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的倾向。相关课程忽视了对幼儿真实兴趣和情感的培养,以致幼儿在课程结束后很少自主发起传统的游戏活动。究其原因,这样的教育方式以课程本身为中心,未将幼儿视为有着丰富需求的生命体,难以建构“活”的课程。因此,教师开展幼儿传统教育时应选取“生命教育”的视角,尊重幼儿与传统文化链接的生命需求,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幼儿发展的养料。与此同时,基于幼儿的身心特质优化教育方式,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关联点,融入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并将其嵌入幼儿园的常态化课程中,让幼儿丰富生命经验、实现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中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班幼儿已经入园一年多,经验能力与学习兴趣都得到提升,自身的探索欲和创造欲进一步发展。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构建了多层次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乐享民间游戏,感受童年本真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活泼好动,喜爱游戏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中最接近儿童的部分,教师将其引入中班课程,让幼儿感受童年本身的乐趣。
1.多维开发资源,融入一日生活。
民间游戏包含大量可用的资源,其中很多游戏原本就是儿童的发明创造,非常适合幼儿园开展,可以引入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教师从多维度开发民间传统游戏资源,生成丰富多样的游戏项目,使之融入一日生活,渗透到不同的活动模块中。如在体育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滚铁环”游戏,引导幼儿自主体验和感受如何用铁钩带动铁环跑动起来。在单独引入游戏之余,教师重视以组合再创的方式生成新游戏,将民间游戏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优化原有的游戏形式。如将“踩高跷”活动合并到“勇敢者之路”游戏中,使幼儿的探险之路更惊险有趣,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重视开发无需直接使用器材的游戏,使之以更机动灵活的方式融入一日生活。这类体育活动包括“推小车”“斗鸡”“抬轿子”等,由2~3名幼儿共同实施。幼儿可以在户外自主游戏时段和晨间自主活动时段自选同伴开展这类游戏活动。为了便于师幼同时进行活动,教师还引入了与绕口令相结合的“网小鱼”“切西瓜”等游戏,这类游戏既可以活动肢体,又有益智的作用,深受幼儿喜爱。集体性游戏大多在过渡环节中开展,如在午间散步休闲环节开展这些游戏,放松幼儿的身心。多种游戏项目提升了幼儿自发开展活动的欲望,让传统游戏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为幼儿带来了快乐的童年体验。
2.鼓励自探玩法,张扬个性风采。
幼儿在玩游戏方面独具禀赋,往往会对游戏进行改编,令游戏形式发生变化,适应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教师要顺应幼儿的行为模式,鼓励幼儿自探玩法,大胆创新传统民间游戏方式。在幼儿的奇思妙想中,原本单一的游戏形式日渐丰富,幼儿在此过程中张扬了个性风采,绽放了生命的活力。
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改编,许多都体现在材料的改编上。如引入“跳房子”游戏时,原本使用结构化的几何图案作为器材,幼儿在不同的几何图案中跳跃,但是经过幼儿的改编,使用不同的胶贴在地面上呈现各种各样的图案,再进行游戏,从而使游戏方式得到解放,幼儿不再受固定几何图案的局限。引入“投壶”游戏后,幼儿很快发现垃圾桶、纸箱子、脸盆等都可以用来当作投掷容器,这个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而且幼儿发明了用磁贴计数的方法。幼儿还通过集体讨论精心设计规则,将一些民间游戏转变为比赛活动,如创设“踢毽子擂台赛”,每两名幼儿一组,与其他组进行比赛,踢毽子数量最多的幼儿获胜。经过改编的民间游戏与幼儿的兴趣更接近,同时使传统文化整合到幼儿的生命体验中。
(二)趣玩传统手工,体验创造生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精美的手工艺品。许多手工艺延续至今,仍然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手工活动符合幼儿的喜好,因此教师引入了多种传统手工活动,支持幼儿开展动手操作、体验创造生长。
1.巧选儿童元素,开展手工活动。
传统手工类型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选择其中的儿童元素,与幼儿园其他课程相整合,开展手工活动。这些手工活动具有代表性,可以集中展现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與精巧,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此同时,传统手工活动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近,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能够支持幼儿开展自主探究。
教师选取的手工活动包括陀螺、折纸、剪纸、陶泥等,其中部分活动与民间游戏存在交叉地带,如在折纸方面开展了“东南西北”折纸游戏,让幼儿体会传统纸工的神奇。部分活动与其他领域挂钩,让幼儿感受手工活动中的科学知识,如创设了“神奇的陀螺”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观察陀螺的构造,感受陀螺为什么会转动,体会传统手工艺品的精巧。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我的陀螺”活动,幼儿在陀螺上绘制图案,营造不同的转动效果,如在靠近圆心的不同位置画点,创造“彩虹陀螺”。幼儿创造了具备个性色彩的陀螺后,再用陀螺去玩游戏、开展比赛。在这样的手工活动中,幼儿成为主体,丰富了幼儿的生命经验,将幸福童年的体验还给了幼儿。
2.注重审美表现,成长灵动多彩。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并提出建议,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發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手工活动与审美表现存在关联性,做手工是创造艺术品的一种方式。传统手工具有质朴、优雅的美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注重审美表现,在创造多彩作品的同时,令生命成长更灵动多彩。
陶泥的可塑性强,可以变成不同形状的物体,再用色彩装饰,便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开展了陶泥集体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陶泥创作手法,制作出笔筒、小蜗牛、乌龟等造型。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在美工区投放陶泥和创作工具,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活动。幼儿在美工区放飞想象、专注探索,创作出许多具有童趣的作品,如有的幼儿创作了“冰糖葫芦”,并串联起来;有的幼儿捏制了一块泥板,再镶嵌各种贝壳、螺蛳等,形成了“美丽的海滩”;有的幼儿以陶泥为背景,创作圆木拼摆画。这些活动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表现力,培养了幼儿乐于想象的学习品质,对幼儿而言是意义深远的生命体验,可以增强幼儿的自豪感,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与自主性,让幼儿在未来的生命中也能够保持热爱创造的情感态度。
(三)巧借传统节日,促进亲身体验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重要表现形式,寄寓了传统的文化意蕴,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教师重视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教育资源,基于传统节日生成沉浸式、实践性的课程,让幼儿在经验和情感的维度实现成长。
1.巧借亲子过节,启发身心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节日活动进行巧妙链接,让幼儿运用熟悉且喜爱的游戏设计自己想要的过节方式。六一节传统游戏“游园会”中,幼儿自定游戏主题、自选游戏开展位置、自制传统游戏的玩法与规则,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传统游戏。在游戏中,亲子双方感受与同伴互动和竞技的快乐,感受传统游戏中的有礼、守则的智慧,充分体验过节的快乐。在端午节,延续经验,继续以传统游戏贯穿,邀请家长来园一起过节,亲子共同演义屈原的故事,体验端午习俗,如包粽子、射五毒、做艾草包等。家长看着幼儿布置的质朴的游戏场地、听着幼儿介绍各种游戏时,他们被感动、被代入。在享受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幼儿与家长共同收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感受了其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幼儿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长理解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教育智慧。
2.构建实践载体,激发生命情感。
实践活动强调身体力行,要求幼儿全身心参与,可以从多个方面起到教育作用。在传统节日的背景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切实构建载体,让幼儿“过节”。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呈现传统节日的意义感和仪式感,进而激发幼儿的生命情感,让幼儿感受生命的美好。以元宵节活动为例,教师开展了“古诗词诵读”和“制作元宵”活动。“古诗词诵读”的内容包括以元宵节和春节为主题的古诗,用配乐加强情感渲染。“制作元宵”的活动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教师为幼儿提供糯米粉、桂花、豆沙、水等材料,幼儿制成一个个美味的元宵,再让食堂阿姨帮忙烹煮,大家一起食用亲手制作的元宵,度过难忘的元宵佳节。两个实践活动产生了叠加的教育效果,可以加深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态度,让幼儿更加健康活泼。
三、幼儿园中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分析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幼儿内在需求,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支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教师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创设富有生机的课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一)幼儿生命体验的丰富与完善
教师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包括民间游戏课程、传统手工课程以及节日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共同丰富了幼儿的生命体验,让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儿童的角度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趣与美。在一日生活中,经常看到幼儿自发开展传统的游戏活动,有的幼儿还跟随爸爸妈妈学到了更多的传统游戏,并将这些游戏带到幼儿园,成为幼儿共同开展的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添了幼儿生命的厚度,让幼儿的生命之花美丽绽放。
(二)传统文化课程的提炼与固化
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提炼与固化是创设特色课程的基础。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整理,选取幼儿喜爱的、富有儿童趣味的活动内容进行固化,形成了具体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编撰了指导性材料,提供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等。针对民间游戏部分,教师创设了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材料库。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提炼,让教师在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实施这些课程,支持幼儿生命的成长。
(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教师结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开展活动。在幼儿园中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教师提升了实践能力。教师积累了具体的活动经验,如挖掘运用传统文化中儿童符号的经验、兼顾方法指导与自主创作的经验、捕捉生长点开展拓展性教学活动的经验等。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有助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让幼儿成长为快乐活泼又有修养的健康儿童。
四、结语
传统文化是创设幼儿发展课程的重要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带动幼儿成长,为幼儿的生命增添有价值的经验。教师从儿童的视角展开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游戏、手工活动和节日文化课程支持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浸润于传统文化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中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2022Y013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