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勤琴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护士长、主管护师
最近,李阿姨在“二阳”后出现感冒症状,她没太重视,还熬夜搓了一晚麻将。三天后的凌晨,她自感胸痛憋闷,起床喝水后,突发意识丧失倒地。女儿判断妈妈没有了心跳呼吸后,立即呼叫120,同时持续为她实施心肺复苏(CPR)。
10分钟后,救护车到场,李阿姨首次心电图为一条直线,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并接力CPR,约15分钟后送达急诊抢救室。心电图提示频发室速,经检查诊断为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这是心肌炎中最危急的类型,罕见,但死亡率高达80%!如不及时救治,随时有猝死的风险。
此时,李阿姨心功能急速衰竭,虽经极力抢救,但心脏射血分数几乎测不出(正常50%~70%),心源性休克进行性加重,各种维持生命体征的药物已用达极限,仍难以维持血压。心脏彩超显示:心脏呈蠕动状态,随时有停跳的风险,可谓命悬一线!
急诊重症医学科(EICU)迅速展开多学科专家会诊,经专家们分析评估后,向家属提出了实施终极治疗手段——ECMO。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当口,李阿姨的家属能否作出正确或没有遗憾的选择?
作为李阿姨的家属,当下唯一需要的是用理智确定接下来的解决办法。李阿姨的女儿没有一丝犹豫地签了字,她说:“我选择相信医生。医生的决策也许不是百分之百完美,既是患者的风险,也是医生的风险,那么就赌一把吧”。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ECMO技术作为重症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让很多重症患者得以生存。也让我国新冠肺炎的治愈率在全世界都达到了顶尖水平。
E C MO 中文名叫“体外膜肺氧合”,也有人把它叫做“魔肺”。它其实就是一整套的人工心肺机。驱动泵相当于人体的心脏,氧合器相当于人体的肺,分别负责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和气体交换的功能。简单来说,E C MO利用人工心从人体中泵血,将静脉血引到机器中,人工肺将氧气加入血液中,同时去除二氧化碳,然后将充满氧气的血液再送回身体。
ECMO分为VV(静脉到静脉)和VA(静脉到动脉)两种模式:前者辅助呼吸,而后者将血液氧合以后泵回动脉,绕过心脏和肺。这就使得这两个器官尤其是当心肺都“罢工”时,ECMO可以同时辅助呼吸与血液循环。因此,它也被称为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替代我们的心肺功能,让心脏和肺得到充分休息。说白了,就是首先得想方设法让你“活”下来,医生的其他“十八般武艺”才有机会用得上。
那么哪些疾病适合做ECMO呢?过去,一些被判为回天乏术的疾病,如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肺炎引起的大白肺、致死性哮喘等,在疾病最危重的阶段,用EC MO辅助后等待几天,致病因素解除了,心肺功能逐渐恢复了,生存率会比较高。比如心脏移植手术、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做心脏支架等,ECMO可以为这类高危复杂手术保驾护航。
过去,心跳呼吸停止,心肺复苏达到一定时长,便被宣告死亡。如今用上ECMO以后,能为这些原本100%会死亡的患者,挽回30%~40%的生存概率。据数据显示,ECMO救治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院内生存率约41.4%,看起来似乎并不乐观,因为很多时候EC MO等于最后的机会,它的宝贵之处是为整个救治提供一个黄金时间窗,让医生有机会从“鬼门关”抢人,因此,这个比例其实还是极其震撼的。
ECMO没有绝对的禁忌证,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全面评估临床风险和患者获益。一些ECMO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被认为是相对禁忌证,包括:合并不可逆的疾病或重要脏器衰竭、存在抗凝禁忌、急性主动脉夹层、周围大血管解剖畸形或者病变无法置管等。
由于国外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早,很多核心技术都被他们垄断,导致费用高昂,设备稀缺。EC MO机器不是插上电就能用的,上机需要一套高技术耗材,价格在3~5万。一般情况下,整个治疗周期至少要准备15万左右的费用。
除第一天的上机耗材,其余治疗费大部分可以纳入医保范围。2 02 3 年1月,首个国产E C MO设备及耗材获批上市,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可以独立制造该设备的国家。国产化后的花费有望大幅下降,让费用不再成为影响决策的一个重大因素,让更多的患者能有机会按下生命的“重启键”。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2023版》中推荐C PR 持续4 0 分钟以内实施E C MO,早期启动ECMO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所以是否决定使用ECMO还是需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及家庭情况来选择,如果必须做,则越早越好。
ECMO虽是“利器”,但不是“神器”。危重患者的救治是一个体系,而不是某一项技术或某一两个“神人”就能把命救回来,ECMO技术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为患者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开展ECMO的难度不在于设备的先进性,而在于操作的人,一旦使用ECMO,就需要医护团队对患者、机器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密切观察。
ECMO是一把“双刃剑”,成功上机只是第一步,在治疗过程中,还有一关又一关的“坎”要过。如怎样避免导管在体内造成相关感染,如何合理使用抗凝保证血液循环中不形成血栓又不至引发出血,如何控制每天的血液流量等,都非常考验整个医护团队的能力与经验。
每一次E C MO 都是一场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是医护最大的动力。当医生提出使用ECMO,就意味着所有医护下定了决心和患者共进退;也意味着整个医疗团队,需要付出一百二十分的努力,最后搏一把,担负起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