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玮,周江瑶,管桂翠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只是一场世界体育赛事,更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就源于奋斗,胜利来之不易。回顾7年来不平凡的筹办举办历程,我们不仅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在奋斗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发扬光大。”[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桥,跨越千年时空,展现自身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冰糖葫芦的冰晶外壳+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建筑外观的冰壳面罩+国宝熊猫本身+三维建模——创造性地融合了中国多种文化符号,完美结合现代科技与冰雪运动,跨越文化壁垒,展现出跨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掀起了“冰墩墩”国际化热潮,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成为又一个中国文化IP。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雪花为核心来串联舞台。引导员手持引导牌,其主体是雪花,中间的雪花纹样融入了中国结图案元素,寓意着一个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青铜礼器,火炬也是借鉴西汉长信宫灯的造型,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悠长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的艺术创造。入场时,所有运动员走过由冰雪雕刻的“中国窗”和“中国门”,逐一呈现中国各地特色经典门窗图案,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同时寓意着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世界人民的迎客之道,还传递了“打开窗口看中国”的新意象。闭幕式中,“折柳寄情”部分,80名舞者“绘”出一幅垂柳图,送别各国友人,营造了一个“惜别怀远”的意境。在古时,“柳”,一直被看作惜别友人的代名词。“柳”谐音同“留”,挽留离人,欲让离人留下来,给人以依依不舍的感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树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又富有朝气,代表着生命和希望,寄予了“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愿。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北京冬奥精神,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和智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各国有目共睹。然而,依然有部分国际势力将中国的发展当作对自身的威胁,恶意抹黑中国形象,营造紧张的国际氛围。《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有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正是中国真实发展情况的绝佳展示场,是向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们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好时机。当鸟巢上空响起19首世界名曲,与中国壮美河山相映生辉,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对新时代中国自信强大、朝气蓬勃的形象有了愈加丰富立体的感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我国坚实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成功办奥提供了强有力的底气和最坚实的保障!”[1]作为传承奥林匹克精神的使者,志愿者承担起了冬奥赛事开展期间最主要的后勤工作,根据数据统计,约有1.9万人次参与到了此次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中来,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到94%,其中在校大学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清华大学志愿者孙泽宇同学与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因为一句“Welcome to China”结下的友谊令人动容。北京中医药大学冬奥志愿者陈珈萱进驻国家体育馆成为一名运动员医疗站医疗助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提供医疗补给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身影令人敬佩。怀揣一份热爱,坚守一份信念,大学生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用专业素养落实保障工作,用热情友善传播中华文化,用切实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着大国风貌、大国自信。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胸怀大局、自信开放是在奥林匹克实践的基础上对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刻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2]青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梦新征程,大学生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要以迎难而上、追求卓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斗姿态面对新的赶考路上的考验。冬奥会每一名参与者凭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勇毅精神,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拼搏奋斗,不负时代期许,交出了一份让世界满意的答卷。“00后”小将谷爱凌、苏翊鸣初显锋芒,“四朝元老”徐梦桃、齐广璞宝刀未老,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科研人员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冬奥会赛事场馆“冰立方”,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减少了场地建设带来的物力成本与环境影响;碳排放接近于零的直冷制冰技术在2小时内完成冰面转换,且控制温差在0.5℃内;“北斗”定位+AR导航、3D+AI量化分析、“猎豹”+“飞猫”超强覆盖面记录设备……广大参与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技术保攻关的任务,全力为冬奥会做好了赛事活动组织、赛会安全服务、指挥调度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精心呈现了一届绿色、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季奥运盛会。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一场代表团结与合作的盛会。它象征着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友谊正朝着各国人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鼓舞了世界信心。开幕式会场上,漫天飞舞的雪花让“天下大同,和为一家”的内核展现得淋漓尽致;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深刻诠释了现代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和谐共处、创新发展的理念;还有国内外的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全力以赴,尊重对手,彼此激励,赛后紧紧相拥,送给彼此最美好的祝福。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崇尚开放包容、崇尚和睦和谐、崇尚美美与共的中国精神。作为站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潮头的大学生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实现中国梦道路上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有历史责任,更有时代义务在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各国力量不断汇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让中国团结友好的“朋友圈”“伙伴群”越扩越大。我们要进一步团结培养及宣传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全面把握时代,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定不移站在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经过历史实践证明的正确道路上,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的热情呼唤,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本届冬奥会上,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广阔的文化胸怀和强烈的文化使命,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将这些与冬奥故事结合,并讲深、讲透、讲生动,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以北京冬奥精神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讲好冬奥故事,讲好我们与世界命运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全新的治理和发展理念,讲好中国深厚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积极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中国冬奥故事要讲给世界各国人民,更要讲给中国人民自己听。纪录片《大约在冬季》立足于国际视野,呈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全过程。该片从全景、立体、多维的角度展开叙述,生动阐释了中国“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冬奥之约,中国之诺”的故事饱满生动,让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立体鲜活。通过该纪录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冬奥背后的故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用希腊语唱出天籁般的奥林匹克会歌的40多名孩子,都来自曾经的革命老区。这群“山里娃”站在世界级舞台上,生动体现了冬奥会“大众参与”“向人民致敬”的理念。很多媒体开设了奥运特刊讲述这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如《人民日报》推出“冰雪人物”系列,讲述从运动员到志愿者,从场馆建设者到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冰雪故事。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了更多样的方式和更广阔的舞台来讲述中国冬奥故事。
高校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科知识的重要任务,而且肩负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要多措并举发扬冬奥精神,开展好课程思政教学,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则是高校育人的牛鼻子。高校教学亟须优化课程设置,如开设学习冬奥冰雪运动相关知识的通识教育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设置冰雪运动体育课,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冰雪运动技能素质的目的;通过运用VR虚拟技术再现北京冬奥场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寓教于境,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到北京冬奥精神的魅力;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思政教学方法,通过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体系,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让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和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发挥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人类社会正遭遇各种挑战,国际敌对势力还在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扩展渗透。我们要积极举办各种思想形势政策报告、研讨会、论坛、党团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学习冬奥健儿奋勇拼搏,即便落后也咬牙不放弃,即便伤痛依然坚持的高昂精神状态;学习数以万计的冬奥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们夜以继日,牢记“国之大者”,按照“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工作指南,增强做好服务保障冬奥会的责任感,不断提高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为了胜利勇往直前,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高校要积极开展冬奥教育课程和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邀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运动健儿、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等走进大学校园,讲述他们不负党和人民的殷殷期待,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真诚奉献自己、默默耕耘的“冬奥故事”。高校也可以举行冬奥精神知识竞答、征文等活动,上好北京冬奥这堂大思政课,还可以通过组建由专家学者、优秀大学生宣讲员组成的冬奥精神宣讲团,有条件的高校应直接聘请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大学生运动员与大学生志愿者,就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在申办、筹办、举办期间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大国工匠打磨出的各项高水平技术展开宣讲活动,讲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体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的冬奥故事。宣讲活动可以逐步形成一套固定的流程模式,稳定地面向社会群体输出,教育引导群众积极汲取冬奥精神力量。同时,高校要加强师生的意识形态建设,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