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英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是政府为应对新冠疫情而启动的工作机制平台,该平台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建立的。三年多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自2023年1月8日起,我国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202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并不表示疫情已经结束。我国也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继续抓实抓细新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的防控要求,持续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社会公民而言,增强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常态化意识是重中之重,要保持对病毒的谨慎之心,切不能松掉精神防范之弦。对于专业的防控人员而言,一是要做好疫情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二是要做好外防输入,严防境外输入疫情和新型变异株;三是要做好重点环节防控,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继续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工作,持续缩小人群的免疫差距;四是要做好宣传倡导。
“规则”一词是由“规”和“则”组合而成的。《辞海》指出:“规者,正圆之器也。”“则”最初是表示制作器物的标准。“规”和“则”二字均由本义引申为准则、规范等义。在我国古代,“规则”与“法”的词义连用,因此有“法则”一词。可见,规则与法律的作用相同,都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也是人们行为的衡量标准,所以也有了“规则问题是与人的行动或行为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的论断。规则是一种属人关系的存在物,没有关系也就没有规则。而关系的存续离不开人的实践过程,因此,规则产生于人们的实践过程之中,且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我们可以给“规则”下一个定义:规则是由人制定出来的,用于指导人的行为,以保证社会正常高效运转的一切标准或尺度。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规则可以分为许多种,最常见的分类即分为书面形式的成文规则和风俗、习惯等不成文规则。其中,法律和道德是规则的两种最主要表现形态。
规则被人制定出来后,只是获得了一半的生命,剩余的生命需由人们形成规则意识后方可获得。人的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的。在人的后天学习中,规则意识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方能真正形成。首先,个人必须认识和理解规则的含义、规则的内容、规则的作用,这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基础环节。其次,个体需积攒相当丰富的规则情感体验。当个体遵守规则和违背规则后,分别得到积极或消极的行为后果和情绪体验,才能从内心对规则生出敬畏感,这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动力系统。再次,个体需培养良好的规则意志品质,在面对诱惑和正确道路时仍遵守规则,做出唯一的明智选择。最后,经过认知、情感体验、意志形成三个环节后,个体能自觉主动地在今后的社会实践生活中按照规则行动,这才说明规则意识真正形成。
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我国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完善防控政策。我们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也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退出,而是要继续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强化保障。在疫情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实现基本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的高合作度。而这份高合作度来源于中国人民逐渐形成和践行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规则意识的养成对个人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育人场所,自然也需要将培育规则意识作为育人内容之一。
1.社会正常运行的稳定器
规则的产生,其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规则使社会组织及其大规模合作得以成为可能[2],也就是说,规则具有社会效率功能。没有规则的社会宛如一盘散沙。有了规则,社会交往成本也降低了。最典型的就是公路交通规则,有了它,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全出行。随着社会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人们的规则意识不断增强,而这一点也在疫情期间得以验证。面对疫情,人们充分发挥规则意识的作用,积极配合防疫工作,每人各司其职,防疫工作整体安全、有序推进。虽然偶尔有不和谐的防疫插曲,但社会舆论总是对此表达积极、正向的声音。这场疫情若没有公民规则意识的加持,是难以取得阶段性防疫胜利的。总之,人们强烈、统一的规则意识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发挥着社会运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2.高校培养人才的助推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下,高校承担的育人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校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课题。在疫情期间,对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高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们经常可以浏览到这样的新闻,某大学生私自翻墙出校,不幸成为密接者或导致多人密接等。规则意识主要包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而这二者正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不论是过去的新冠疫情常态化下的高校管理,还是“乙类乙管”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管理,都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是高校做好育人工作的宝贵时机。过去封闭化管理的大学校园,考验着每个大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和践行。高校除了完善奖惩制度之外,也要注重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围墙再高,学生若想翻出去,总有办法,重要的是筑起心中的那堵墙[2]。如果高校能教育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育人工作便成功了一半。一个在特定条件下仍能坚守规则的个体,必然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运行法则。
3.个体成长成才的服务器
有的人会说,越守规则的人越不自由,因为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表面上理解,规则似乎是为了限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而存在的,但实质上,社会规则的存在对于人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规则,而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其次,规则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和节约社会交往的成本,处在社会中的人可以从遵守规则中收获实际益处。最后,社会中的人可以在规则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自由,做任何想做的事,不用考虑后果。因此,规则意识对于人的自由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除此之外,规则意识的培育对于人的理性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有重要意义。康德曾说过:“无规则即是无理性。”[3]在社会规则合理范围内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成才成长的基石,而代表着理性思维的规则意识则是个体成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在“乙类乙管”防控常态化下的今天,规则意识更是给个人发展插上了一双翅膀,引领着个体在社会潮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规则意识需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方能最终形成。关乎遵守规则的各种社会行动是检验规则意识是否真正形成的重要一环。不论是过去的新冠疫情,还是如今的新冠病毒感染,打赢这场硬仗靠的都是全国人民的通力合作。这几年来,社区网格员的工作量激增,他们要随时随地根据当地疫情情况,组织、协调各方资源进行动态清零工作。随之而来的,这也给当地就读的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社会实践平台。疫情期间,很多留校大学生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积极报名参加社区、医院的核酸检测工作。而那些选择返乡的大学生,也会参加老家的疫情防控工作。这些由抗击疫情而产生的社会实践平台为许多大学生提供了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实践平台比较新颖,除了能吸引大学生参加疫情工作外,其所赋予的规则更加贴近真实的社会环境。比如,做抗击疫情工作,组织者会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大学生会积极为村民量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容不得一丝一点的马虎。此外,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平台,这些平台也针对学生的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做了许多规定。大学生终会从学校毕业,离开校园走向社会。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做好优质实践平台的宣传工作,做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工作。
受外来思想文化和不良网络之风的影响,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规则”污名化的行为。部分大学生认为讲规矩、守规则的人是傻子,没有出息,没有思想,他们甚至在班级里形成一个小帮派,专门针对班级、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挑衅。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里不遵守校规校纪,那么,他们出了学校,就很有可能会不遵守法律法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要想增强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此外,高校教师还要积极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才能保证教育引导的效果。教师除了利用班会进行常用法律知识的宣讲和规则意识的相关概念解析外,还可以加强模范事迹的宣传,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法律意识。教师在选择模范事迹时,可以选择全国道德模范、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优秀榜样的事迹。教师除了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还要加强对不遵守规则的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在恰当的范围内将其作为反面事例,让学生们可以引以为戒。
好的制度可以引导一个人有好的行为,规则本身就是一种好的制度。但社会发展总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好的制度并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只能最大化地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存在一部分人想要钻规则的空子,此时,社会就需要相应的规则奖惩机制。在高校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明文规定好的。学校可以通过发放学生手册和开展日常教育,让学生知晓校规校纪的存在和严肃性。但总有一些学生会试图挑战规则,比如,考试作弊、欺负同学、在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的时候翻墙出校。因此,高校也发布了相关的公文用于惩戒这些不遵守校规的学生。比如,根据学生处分条例,考试作弊的学生考试成绩作废,且无法参加评奖评优活动。近几年来,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背景下,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封闭式管理。有些学生不顾学校的管理,私自翻墙出校,导致自己成为密接者。学生这种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不仅让自己背上了处分,而且严重扰乱了防疫工作,给学校、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高校需建立健全规则奖惩机制,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和社会形势,及时研究机制内容,不断健全机制运作,为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