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研究生医学人文英语课程探索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

2023-10-30 05:17马艳景先平
科学咨询 2023年15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研究生人文

马艳,景先平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各国医学教育的重心已逐步由聚焦局部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关注主体生命状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即便如此,从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比例来看,我国的比例(7.5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比例(20%~26%),而在更需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医学研究生临床教育阶段,人文课程的占比仅为5%[1]。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2019年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倡导建设“新医科”,推进医学教育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模式”向以“医文”“医工”等以“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面向医学研究生开设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作为医学人文与专业英语的医文交叉学科,兼具工具性、专业性、人文性的特征,是医学研究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汲取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削弱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引领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拟从本校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现状和需求入手,对构建多元化研究生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资源的内部整合和相互转化,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医科大学2021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学位类型和学科抽样人数随机。

(二)调查方法

笔者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前期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问卷《2021级研究生医学人文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度及需求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涉及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动机,第二部分则针对学生对现行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认识和评价,第三部分是了解学生对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相关需求,第四部分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进行客观的评价。问卷链接由任课老师发送至各班级群,统一发布填写指令,由学生在线匿名填写。参与调查人数共743人,笔者共收回问卷743份,无无效问卷。笔者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英语基础和学习动机

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743名研究生中,男生235人(31.63%),女生508人(68.37%)。就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动机而言,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五道多选题。结果显示,86%的学生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为现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80.89%的学生认为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同样要以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为目的。此外,78.33%的学生关注提升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78.33%的学生有提高英语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的诉求,33.24%的学生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由此可见,学生现阶段的英语学习动机反映出学生期望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能结合医护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学的人文功能,提升医学生在医患沟通、医疗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医学人文素养。因此,学生对课程在工具性、专业性和人文性方面的要求,确保了构建多元化研究生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对现行课程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研中,有关学生对现行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认识和评价,笔者共设置了两道选择题。一是用于考查学生对现行医学人文英语必修课的认可度。由结果可知,49.53%的研究生对本课程有较高的认可度,40.92%的学生有积极的认可度,7.81%的学生的态度还不十分明晰,仅有1.75%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持否定态度。第二个题目用于了解学生作为主体,对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切身感受。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显示,12.52%的学生认为现阶段的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对提升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效果显著,73.62%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7.4%的学生自感效果不明显,仅有6.46%的学生不确定课程对于提高自身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本校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如何有效利用英语课堂,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认可度和获得感,仍是学校和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对授课形式和内容的需求

针对国内现行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三道题用于考查研究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需求。一是针对课程组织形式的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有52.89%的学生希望医学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应为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以线上教学为辅。有25.3%的学生希望医学人文课程的组织形式以自主线上学习为主,线下讨论、答疑为辅。此外,有21.8%的学生偏向于线上线下各占一半的课程组织形式。第二个题目设置为多选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的需求。由调查结果可知,被医学研究生普遍认可的医学人文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72.01%)、“课堂讲授”(62.45%)、“专题讨论”(54.5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50.34%)。此外,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以开设医学人文论坛为代表的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也有较高的认可度,选择比例分别为43.88%和42.93%。针对本部分的第三个题目,即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认为研究生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内容应涉及以下层面,依次为“跨文化视角下的医学史”(61.1%)、“中医哲学传统与中西医疗体系”(59.35%)、“电影在医学人文中的角色”(55.99%)、“社会结构与医患关系”(55.85%)、“医学题材文学作品与作家研读”(55.85%)等。可见,医学人文英语课程对医疗实践的指导意义决定了学生对授课形式多元化、注重实践性的需求。

(四)医学人文素养自评

由问卷可知,在被问及“对医学人文教育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时,仅有34.86%的学生表示了解。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分别占到了62.45%和2.69%。同时,由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评估可知,对自身医学人文素养完全满意的研究生仅占10.23%,有4.85%和55.99%的研究生认为自身具备的人文知识非常欠缺或比较欠缺。此外,有28.94%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但人文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受“技术至善”观念的影响,部分医学研究生只注重自身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升,而无暇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医学院校最后向社会输送的是大批患“医学人文缺乏症”的医务工作者[3]。

三、启示与建议

(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元化课程内容

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应契合医学生的职业需求,注重实用性,让学生在诊疗过程中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需求涵盖四大主题。一是关于医学通识知识,学校要结合英语的语境特征开设跨文化视角下的医学史专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西医发展历程,如将西方的经典行医格言《希波克拉底誓言》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进行比较阅读,虽然两部著作植根于不同的医疗教育和实践模式,但誓词中都体现了“医乃仁术”的行医原则和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职业道德。二是教师要聚焦改变医学的里程碑式人物和事件,强调医生的磨砺对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敢于打破心脏禁区的首例蓝婴手术、使用科学的公共卫生手段战胜大规模传染病的“鼠疫斗士”伍连德等。在对相关人物和事迹进行回顾时,学生既能掌握相关医学理论和术语表达,又能感受到榜样医者的品格魅力和人文闪光。第三类主题涉及医学题材的文学作品赏读,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现代主义诗歌对生命价值与死亡的探讨、印裔美国医生兼作家保罗·卡拉尼什的自传体小说《当呼吸化为空气》等。对于阅历尚浅的医学研究生而言,文学作品构建的叙事空间能让他们得以深入病人内心,近距离感受疾病、衰老、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培养共情能力。此外,课程内容还应关注医学叙事中的医患沟通问题。正如《胡弗兰德十二箴言》所言:“医生拥有两种治疗疾病的手段,一为药物,二为语言,一名合格的人间大医不仅能治肌表里患,也能诊心疾冷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能打破医文学科的壁垒,突破学科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使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融入科学精神、拓宽人文视野,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应用场景的自主转化。

(二)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探求多模态教学方式

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应摒弃单一的理论讲解和课堂讲授,转而采用以多模态情景教学为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根据医学人文教育应注重实践性与参与性的要求,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教师可利用多模态情景学习理念,借助多感官输入渠道,针对不同主题,采用研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专题讲座和人文论坛等方式将医学人文理念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对医学人文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语言学习”转向“用语言学习”,发挥医学人文思想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可以弥补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课时有限的不足,使教学活动的重心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师讲生听”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学师评”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此外,丰富的网络资源能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促使他们多维度、多视角地看待人文问题,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

(三)以医文合作为依托,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习惯于从学生层面审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4]。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对医学生誓词、希波克拉底誓言等文本资料有所了解,但对于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医疗过程中的病人选择权、医疗情景中的话语实践等,学生的认识还有待加深。究其原因,无疑与授课教师的医学知识相对匮乏有关。针对专业背景的短板,授课教师可以借助校内资源进行跨专业交流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的契机,邀请外籍医学专业教师开展临床观摩、案例讲座等,让学生体会到人文关怀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实行以医带文、文医合作的教学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四、结束语

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作为医学院校研究生的必修课,不仅顺应了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医文学科融合的趋势,而且在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外文文献识读能力、提升医学生的医学叙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传递医学人文理念方面可谓“一箭三雕”。在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构建符合教学对象认知特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多模态的教学场景和多学科的联合培养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医疗服务意识,发挥医学人文在未来医师培养过程中的规范引导作用,最终为培养实现健康中国的“五术”医者服务。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研究生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