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合并报表编制质量及效率的管理措施
——以Z集团为例

2023-10-30 00:02陈古岳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
财会学习 2023年29期
关键词:编报报表信息系统

陈古岳 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合并报表发挥着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重要作用,是企业集团经营管理的“晴雨表”,能够为企业集团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由于合并报表具有复杂烦琐和专业要求等特征,实务中企业在编制时遇到诸多问题,导致财务信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对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将以合并报表工作中的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结合Z 集团在合并报表编制工作中的管理措施为例,为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工作中提供一些建议。

一、合并报表的“痛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分立等方式,不断壮大资产规模、扩张经营版图,实现了多元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的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也随之进行着配套更新,如此种种导致企业在合并报表工作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侯超(2023)、李静思(2023)、陈东斌(2022)等,分别揭示了“合并报表范围不确定、会计政策不统一”等影响编报质量的问题,以及“信息化水平低、人员执业水平不高”等影响编报效率的问题。也提出了应明确合并报表范围、统一会计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人员素质提升等对策。上述已经揭示的问题及对策,虽然对合并报表工作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对策如何有效落地,仍需进一步探讨。

就合并报表的编制主体分析而言,需要进行合并报表编制及定期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大多是已上市、已发债或即将要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其自身的内控水平及制度建设相对是完善的。因此实务中,影响合并报表编制质量及效率或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诸如:会计准则如何应用执行、企业制度如何配套实施等。

编报质量与编报效率是合并报表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既不能偏废一方,又难以两头兼顾。因此,本文认为合并报表工作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编报质量与编报效率这对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可推断出“时效性”才是合并报表的“痛点”这一结论。如何化解“痛点”,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站在企业管理的视角去观察分析整个报表合并过程,探究矛盾双方的切入点,才能促使矛盾由对立性向统一性转变,最终以实现提升合并报表编制质量及效率的目标。

二、Z集团合并报表的基本情况

Z 集团成立于2001 年,是一家地方重点国有企业,自2009年首次发行企业债后,正式步入资本市场,当年度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总数仅为20 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总数已超200 家,预计至2025 年或将突破300 家。

随着资产规模的不断壮大,业务量及业务复杂程度显著增加,导致Z 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量及难度呈几何级的增长。为满足外部报表披露及内部管理需要,Z 集团在结合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一套提升合并报表质量与效率的管理措施。

三、Z集团管理措施的内在要求

Z 集团的合并报表管理措施是指基于全生命周期视野,以结果为导向,从准则应用与实际业务相结合为起点,辅以信息系统作依托,通过强化编报过程管控,在总结本期编报成果的基础上,将优化举措运用至下期编报工作中,以此循环反复,不断提升集团合并报表编制质量及效率。在这样的思路下,合并报表编制工作不再是局限于静态数据的处理,而是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动态运作中。因此,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在要求,即:全面性、前瞻性、交互性、准确性、及时性。

(一)全面性

全面性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及要求,既要使管理工作贯穿合并报表的整个过程,也要将管理工作渗透合并报表工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准则应用、进度控制、业务沟通等。企业应当对合并报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全面考量分析,并尽可能地做好应对措施的功课。

(二)前瞻性

前瞻性要求企业应当具备适当超前的管理思维及较强的管控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合并报表工作正式开展前,企业应当对本期合并的基本情况做到充分了解,特别对其中影响重大的部分。只有在前期对整体情况有了正确的预判,后续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设计实施信息系统时,对底层架构的设计,应当具备科学合理的拓展性、包容性。由于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是基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现状,而建设时间跨度通常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工作将占用一定的资源,会对合并报表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企业又恰好处于并购扩张期,往往实施工作还未完成,新并入企业及新带入的业务可能对原有的系统架构等,造成毁灭性的冲击,导致信息系统实施失败。

(三)交互性

交互性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信息畅通机制,确保业务信息、财务信息能够进行及时的互联互通。实务中,脱离业务的财务,无异于闭门造车,容易导致财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判断;而脱离财务管控的业务,无异于脱缰野马,容易产生各类风险,或将导致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四)准确性

准确性要求企业应当以编报质量为目标,确保向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及相关利益者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可靠、完整地反映的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五)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应当以编报效率为目标,以各期财报能够按时披露为导向,对整个工作周期进行倒排计划,可以将诸如单体公司结账、主要板块定稿、抵消数据整理等作为关键节点管理,用以把控整体进度,以防止延期披露对企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四、Z集团管理措施的主要举措

(一)前期筹备阶段

1.准则的知识更新。日常工作中,企业应注意收集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国税总局等主(监)管单位发布的各项准则及政策法规,并及时组织财务及业务人员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加深相关人员对准则及政策法规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准则的应用执行。企业应遵照准则及政策法规的要求,及时出台或修订现行制度及流程,但会计准则更趋理论化、规范化,与实务贴合还存在距离,这就要求企业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例1:2018 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 号——租赁》,虽然对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的分类、会计核算、报表披露等要求进行了明确,但对“租赁折现率”“租赁内涵利率”“增量借款利率”等概念在实务中应用,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仅是作了优劣级的选用原则。

Z 集团根据准则的要求及实务的可执行性,制定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对租赁业务中的租赁折现率的确定进行明确,主要做法是:第一,对于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具有融资性质的租赁业务,出租人、承租人应在租赁协议约定利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整项业务的合同现金流,据此测算租赁内涵利率;第二,对于经营租赁业务,承租人计算租赁付款额现值时,应采用租赁内涵利率作为折现率;第三,如果无法确定租赁内涵利率的,应采用增量借款利率作为租赁折现利率。增量利率的选择,由承租人根据经营租赁业务时点、期限,参照同期同档央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及租赁主体新增借款预计所需承担的利率。

3.重要事项梳理。合并报表涵盖一个企业集团的各项财务信息,内外部的政策变化及经济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合并报表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诸如会计政策的更新、重大并购或分立业务、重大资产划转重组(同一控制)、重大融资业务、涉税事项、或有事项等。因此,在前期筹备工作中,企业集团应先对重要事项进行梳理,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在后续的工作推动阶段中进行布置执行。

4.信息系统维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合并报表工作,应善于利用信息系统的强大能力,既能减少人工重复工作,又能提升编报效率及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在准则更新、制度落地、事项梳理后,应同步更新信息系统中的相关参数、变量、基础资料等。

例2:Z 集团在信息系统的实践方面,可以概括成几方面:第一,合并范围方面。根据股权架构图,在信息系统中部署有层级的组织架构,防止因合并范围变动,引起组织架构的坍塌,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第二,会计核算方面。根据准则的要求及管理的需要,在信息系统中部署统一的会计科目、核算项目及报表模板,三者共同构成Z 集团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对应抵消的关联交易、往来余额、内部现金流量等,划定专属使用区域,用于从科目体系区别内外部业务;第三,基础资料方面。在信息系统中设置统一标准的客商、金融机构、汇率表等基础资料,并设定基础资料的维护更新的流程,减少人员误操作等因素,从源头上保障了基础资料的质量。对客商基础资料,按类别可划分为企业、个人两大类,并将企业客商与“社会组织信用代码”绑定以确保其单一性;按组织架构可划分为内部、外部两大类,并将内部客商与财务组织绑定。通过对会计科目与客商资料划分内外部的设置,可以使两者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将应抵消的内部数据直接甄别出来,大大减少人工的重复劳动,大大提升了编报效率。

(二)过程推动阶段

1.计划的制定及发布。为确保各期合并报表工作的按时完成,企业应以每期完成时点为限,对工作周期进行进度倒排。进度的安排应整体趋紧,但又需考虑重要事项对本期进度的影响,及意外情况的出现而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并做好应急预案。计划制定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指令的发布,将本期工作计划安排传达到位。

2.进度的跟踪及反馈。编制工作正式开始后,各级子公司财务在完成关键节点后,应及时反馈进度。通常情况下,各级子公司在编报过程中,如遇业务问题沟通不畅的,应按股权架构上报,由所属上级公司根据管理权限,选择直接协调处理或继续往再上一级公司进行申报,对于特殊突发的重大事件,还应同时上报集团财务部。

3.集团合并数据的复核。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及附注数据,经各级板块及公司按股权架构逐级上报,进行多层级的数据汇总、抵消、编制及文字撰写等阶段后完成,而后进入最重要的数据复核阶段。数据复核阶段应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根据分工情况,一方面从信息系统中抽取底层数据与合并报表及附注数据进行稽核,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文件及依据对附注中的文字部分进行修撰。只有通过了数据复核,才能最终保证编报质量,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事后总结阶段

随着本期企业合并报表及附注编制工作的完成,财务核算工作也暂告一段落。虽然财务数据代表着过去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只有通过回溯历史才能展望未来,因此核算工作的终点,恰恰是管理工作起点。如何最大程度地运用本期合并成果,使其能够服务于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决策当中,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外部环境分析。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结合财务数据反映的情况,密切关注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诸如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风险、全球的能源危机等,适时调整自身战略规划及经营业务,既要从变化中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也要及时规避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

2.内部经营分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当将集团合并数据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各项财务指标的预算完成情况、差异情况及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程度;

其次,对未完成预算指标的财务数据,应按股权架构逐级向下分解,直至找到差异形成的原因,诸如营收毛利过低、新项目不及预期、资产的减值、期间费用高企等;

再次,对已完成预算指标的财务数据,不能掉以轻心,亦需要进行分析,诸如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政策红利的影响因素、潜在或有风险等;

最后,应对分析结果加以运用,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3.编制情况分析。对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影响其质量及效率的各类问题,诸如政策执行不到位、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业务人员沟通成本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等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应用到下一期的合并报表工作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中,各类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的当下,企业合并报表已然不是财务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演变为业务与财务相融合的大舞台,更是企业优化调整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有力的抓手。因此,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应充分运用合并报表成果,加深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把控好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以达到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编报报表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LabWindows/CVI中Excel报表技术研究
大型化工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情况说明书的编报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从三大报表读懂养猪人的成绩单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
改革《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Z)文件》W1W2的探讨
关于对拟申请入库项目编报与评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个争论多年的编码题”编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