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学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提问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掌握学生具体学情、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升教学成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并思考问题设计的原则,让课堂提问发挥切实效果,为学生的发展引领方向。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优秀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主导。想要让课堂提问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一定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提问不要过于枯燥、单一,而应具有丰富的形式与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运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可以说,基于趣味性原则所设置的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显著提高。
(二)层次性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缺乏系统的规划,致使课堂提问呈现出零碎化状态,既无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有可能会打断课堂节奏。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学科。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也应当体现一定的逻辑性,遵循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层层递进地设计课堂提问,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下一个问题的“台阶”,最终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与具体的理解。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这一连串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思考哪一步时容易遇到瓶颈?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度过瓶颈?”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只有给学生思维发展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与提升。
(三)启发性原则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思考:“课堂提问是为了什么?”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认为提问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但实际上,课堂提问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力辅助。基于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当遵循启发性原则。在课堂提问中,有些教师经常会问:“你能通过这一现象了解到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种类型的问题显得过于宽泛,缺乏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做到“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创设具体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通常而言是脱离具体情境、孤立存在的,这种提问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基于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给问题“穿一件趣味性外衣”,让学生思考有乐趣有起点,推动提问有效性的显著提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结合知识要点,让死板的知识具象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解答课堂提问,并且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前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小动物赛跑”的动画。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一场“森林骑行大赛”,参赛选手有小老虎、小兔子和小松鼠。小老虎所骑行的自行车车轮是正方形的,小兔子的车轮则是三角形的,小松鼠的车轮是圆形的。在骑行过程中,小老虎的骑行颠簸不平;小白兔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仍然没能让车前进;只有小松鼠一马当先,轻松而迅速。教师可以基于这一动画进行提问:“为什么小松鼠能够领先?”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便会关注到车轮的形状,意识到圆形的车轮骑行起来比较平稳,从而对圆有了初步认识。教师这时就可以“乘胜追击”:“如果圆形车轮的车轴与车轮中心不重合,小松鼠还能够领先吗?”这时候,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教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圆心”形成了初步认识与基本了解。
(二)把握知识衔接,激发探究精神
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来不是照本宣科的单向灌输,而是有来有往、师生互动的探究性课堂。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就可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思考课堂问题,大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激发探究精神。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在学完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后,教师不必急于讲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而是要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觉得梯形像不像咱们学过的两个图形拼接而成的图形?”学生很快就能回答:“梯形很像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发问:“那我们在求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时,需要用到哪两条边?”学生迅速回答“需要用到底和高”,并且大胆推测“求梯形的面积时,底和高也是必要条件”。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发问:“你们能够通过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有了教师前面的引导与铺垫,学生便能够很快得出答案。
(三)灵活设计提问,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的设计,不应当是固守陈规、千篇一律的,而应当是形式丰富、充满乐趣的。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设问,可以在设问的过程中大胆创新,激发学生思维的思辨性与创新性,让学生开阔视野、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推动教学效率与成果的显著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到了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知识。教师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知识,设计灵活的课堂提问。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一个三角形被盖住一个角,只露出两个锐角,那么我们能够判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吗?”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只露出两个锐角,有三种可能性。”这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缺失一角的三角形,并让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问题。这时候,有学生说道:“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两个锐角的角度判定三角形的类型。”还有的学生说道:“我们可以将两个锐角的边进行延伸,补充出缺失的一角。”这个问题成功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够灵活思考,并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适当进行追问,促进自主探究
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回答错误是常见的事情。这时候,很多教师就会让学生坐下,然后换另一位学生作答。实际上,学生的错误在很多时候都是良好的思维起点。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错误,并且适当地进行追问,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主动更改自己的错误,促进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巧妙的问题:“小红今年过了第22个生日,而小红的奶奶今年过了第20个生日。请问,小红和奶奶的年龄分别是多少?”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小红22岁,奶奶20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回答进行追问:“你觉得这个答案合理吗?”学生摇了摇头。然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那么,是什么特殊的情况导致奶奶只过了20个生日?”这时候,学生便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闰年的2月29日。通过追问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当考虑实际情况与特殊情况,也要对自己的答案进行检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课堂提问,在问题设计中遵循趣味性、层次性与启发性原则,并且运用科学策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把握知识衔接、灵活设计提问以及适当进行追问等方式,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