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朝阳 100101)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大量的对外汉语人才满足国际交流需求。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各国的留学生,他们缺乏汉语学习基础,因此需要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让他们从理论层面掌握汉语知识。这种授课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无法满足交流需求,因此需要积极落实留学生三课融合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好理论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深化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第三课堂实现语言应用交流,形成科学的育人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对外汉语交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三课融合培养模式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育人需求,该模式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知识层,也称为理论层,主要是学习汉语基础知识,如认识汉字、学习语法、提升阅读能力等,理论性较强,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运用规律,为汉语交流做好铺垫;第二层是应用层,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应用,因此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提升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如汉语交流主题活动、主题演讲、中国传统节日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一般在校内举行,通过举行这些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交流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知道如何表达;第三层是社会实践层,即为学生构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汉语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走到民间去学习、感受,如功夫、杂技、茶道、游览经典景点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感受汉语言,体会汉语言的内涵深意。三课融合培养模式是基于留学生学习汉语进行的学习分层,汉语学习应为学生构建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呈递进关系,是上一层的铺垫。如此学生才能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汉语顺利交流的目的。
汉语学习是一个以语言应用为基础的综合学习过程,尤其是留学生缺乏汉语语言学习环境,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让留学生学好汉语、满足语言交流需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三课融合培养模式解决了留学生汉语学习困境,根据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对汉语教学进行了分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不仅可以学好汉语知识,还能通过第二、第三层课程实现语言应用的目的,体会汉语的魅力,为提升留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汉语学习难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网络新词汇不断萌生的情况下,让留学生理解汉语的本质、掌握汉语交流精髓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三课融合培养模式为教师提供了育人模式,教师可以按照三课融合培养模式构建汉语教学课程,让学生能够学活、学透汉语语言知识,保证学习的深入性,达到升华学习效果的目的。对于留学生而言,学习对外汉语比较枯燥,如果仅停留在第一层次学习,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很难形成持续学习汉语的兴趣,这对汉语学习非常不利,而融入第二、第三层次课堂学习,可以丰富对外汉语学习方式,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这对提升留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融合培养模式包括三个学习层次,教师设计课程内容也应该符合三个层次的学习要求,三课融合内容设计不合理就无法保证三课融合学习效果。一方面,三课融合培养模式中第一层次课程内容设计单一,缺乏和第二、第三层次课程有效衔接。学生提升认知需要依靠实践,但是如果学生认知落后或者无法满足实践,开展实践活动也很难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第二、第三课程内容形式化,无法深化理论知识学习。第二、第三课程内容的随机性强,构建课程主要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活动安排能力等,而忽略了课程本质是为第一课程服务,目的是让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活动设置内容不合理,学生虽然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但是不利于巩固和提升汉语知识。
三课融合培养模式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授课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授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第一课程授课主要采用口头讲述、识记、背诵等机械的学习方式,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是辅助学生理解汉语知识而已;第二课程主要以简单的主题演讲为主,这些演讲都是书本中出现或者网络上可以搜到的,缺乏新意,学生通过背诵即可完成;第三课程主要以简单的课外游览活动为主,游览内容多为学校附近景点、名胜古迹,留学生对当地景区非常熟悉,因此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课的社会实践课程应该和当前社会有效衔接,保证课程的社会适用性,增强学生的社会交流经验。但是第三课程缺乏实践性,无法促进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很多教师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为学习、观赏类型的活动,如学习茶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但是缺乏语言交流场景,如和中国茶艺爱好者交流茶文化,表达自己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这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对外汉语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汉语学习内容较多。开展实践活动应设置活动目标、布置实践活动任务,但是第三课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目标导向,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课融合培养模式应全面考查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不是单一以成绩为考核标准。但是目前教师依然难以摆脱以成绩为目标的育人标准,评价学生比较单一,第一课程的评价内容较多,针对第二、第三课程的评价内容较少,这显然不合理。虽然第二、三课程是为了辅助第一课程学习,但是如果忽略评价学生的语言应用、理解中国文化的能力等方面,则很难引导学生科学学习,也难以让学生运用汉语实现无障碍交流。
教师是三课融合培养模式的组织者,应该提升自身对三课融合培养模式的认知水平,认识到三课融合培养模式的先进性,了解三层次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一课程是基础,是开展第二、第三课程的前提条件;第二、第三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第一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语言理解等能力。三层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内容也应和第一课程做好衔接,第一课程讲什么理论知识,第二、第三课程组织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以此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让学生通过三课程授课学好汉语知识,实现提升自我能力。第一课程是基础,主要是学习汉语基础知识,因此应科学把握第一课程内容,结合所授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如对外汉语课程中的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社会语言学等内容,在设计第一课程内容时应考虑第二、第三课程内容,为语言应用以及社会实践学习做好准备,如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涉及老舍、茅盾等作家的文章,文学体裁有戏剧、小说、散文等,学习第一课堂时可以学习基础的文学知识,第二课堂可以开展文学赏析活动,以某个文学体裁为主题,让学生参与文学研究;第三课堂可以设置戏剧观赏、观看中国现代电影等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现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文章。
汉语言学习包括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第一课堂的学习比较枯燥,尤其是留学生缺少语言基础,很难融入课堂学习情境,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授课方式,让学生乐于学习汉语,感受学习汉语言的乐趣,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如第一课堂授课讲解词汇、汉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示中国汉字的象形意义,通过汉字的演变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讲解一些词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理解词汇,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如“包袱”一词直白的意思是指实物包袱,延伸的意思是指精神负担,还有一层意思是相声专用语言,是为群众制造欢乐的主要构成部分。第二课堂主要是基于第一课堂所设置的教学活动,授课方式除了演讲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绘画”“手工”“美术”“歌曲”等活动。中国汉字讲究横平竖直,和美术具有相通性,因此可以通过赏析类活动让学生了解汉字结构,从汉字结构、美学特点出发探讨汉字的意义,提升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另外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教师还可以融入“歌曲”,降低学习古文的难度,如用歌曲的方式呈现苏轼的《水调歌头》,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活跃度,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体会文学作品的感情和韵味,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诗歌的创作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文化蕴藏在文学作品、汉字和词汇中,因此要想学好对外汉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字词知识,还应该学习中国文化,全面认知中国汉语言,从而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交流。第一课堂教学涉及的语言、汉字、汉语言现象、规律等可以引入中国文化,让学生有能力鉴赏文学作品、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深意,然后才能为学习第二、第三课堂做好准备。教师还应该针对第一课堂的授课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第一课堂为学生介绍活动内容,强化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开展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做好准备。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教师在第一课堂向学生讲述清楚文化的由来,加深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如在开始第二课堂“我在中国发生的一些趣事”写作活动之前,第一课堂应为学生分析好理论方法,梳理好学生的写作思路,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讲述在中国发生的一些趣事。这些趣事之所以有趣、特别,主要是因为是中国特有的、和中国文化有关。教师在学生讲述之后应为学生引入中国文化,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己的经历,从而写出一篇有文化底蕴、有真实情感的文章。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应重视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了解第一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置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考查学生的学情,所设置的活动应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控制好难度,不应设置不符合学生学习基础的活动内容,避免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应具有趣味性,学生很难融入刻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实践活动应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第一课堂理论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品茶”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茶”类饮品,包括红茶、绿茶、黑茶等以及喝茶的工具,让学生理解第一课程的茶文化知识,此外为了深入学习,还可以组织游览茶产地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游览活动了解中国的茶历史,感受浓厚的中国茶文化。
在三课融合培养模式下,留学生所学的内容是综合的,而且培养留学生的目标也具有多样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知识之外,还包括能力目标,如书面表达、口语交流、中国文化感悟、作品赏析等能力,这些都应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还包括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准备各类活动,并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爱上中国文化,愿意充当交流的桥梁,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教师还应突出正向评价,即学生表现积极的一面,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此外对于第二、第三课堂评价来说,教师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语言表达上,尤其是评价交流能力、感悟能力非常重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汉语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和本国文化的对比,这些都对语言交流有很大帮助,教师应积极引入这些评价,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学习汉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习语言基础知识,还应注重融入文化,让学生理解汉语的本质和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融入第二、第三课堂,导致对外汉语教学面临困境。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关键点,延伸第一课堂,科学设置第二、第三课堂,为学生构架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