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马诗琪
人格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解释是:将……在人的个性中实现。全媒体时代下,接触到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对于每个信息的解读和看法都有所不同。大数据算法使市场逐渐分流,这就要求主持人发展自己的风格,保持部分固定的受众,这是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下保持热度的法宝。
1.1.1 主持人角色边缘化
近年来,以真人秀为主的综艺节目数量暴增,但主持人在其中的角色越来越边缘,有些甚至没有主持人,直接由演员,专家或者导演等代替,如《初入职场的我们》《明星大侦探》《今日说法》等。这些收视率高的综艺节目取消了主持人的位置,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需求的个性化,从而衍生出了很多种类的综艺节目,常规而言真人秀综艺一般都具备节目自身的议程设置,主持人的角色被分散在了各个嘉宾身上;而且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的多样性也取代了部分主持人的作用,一些信息的发布可以直接由编辑发布在微博,抖音或者公众号等等其他社交媒体上,广告也直接植入在节目的各个地方,主持人的作用由此被弱化。
1.1.2 传播方式多元化
全媒体时代下,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上升,2021年达到了73%,且每人每周平均上网时间达到了28.5个小时,而各大媒体看见新媒介的崛起与影响力,更新了自己的传播方式,也让主持人在大众视野下的曝光度增加,这既是对各大媒体的新挑战也是对主持人的新挑战,但在处于视频化时代的今天,这是不得不适应的趋势。
1.1.3 媒介生活泛娱乐化
到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突破10亿,占网民整体的94.8%,在短视频普及的今天,算法将受众需求细分,再加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法由深阅读获取转化为搜索,他人转发或告知获取,这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接受碎片化、浅显化的信息,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面对书籍,新闻,报道等需要花费长时间来阅读或观看的媒介,人们往往会缺乏耐心去观看,而主持人多存在于需要介绍以及深度化思考的节目中,人们对这些节目的关注越来越少,主持人的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而且短视频通常是反主持化的,人人都是视频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视频中的主人公就在周围,相反主持人总是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目前,活跃在媒体上的多为Z时代的年轻人,而这一代年轻人是随着社会环境变化,思想变化最猛烈的一代,他们反感传统说教式的传播方式,偏爱于网络上可互动的传播媒介。大部分“Z时代”表示“看剧不开弹幕,趣味少一半”,深度化参与,情绪共感,双向互动越来越成为主流。而电视等这一类单向传播的媒介逐渐不再受到追捧。
从2014年起,我国提出大力建设“数字中国”,现在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AI主持人也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如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我是未来》中的主持人微软小冰等等。现在的AI主持人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数据的掌握也远超主持人,即使他们具备再多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很难超越的,就是感情。这就更加凸显了主持人充满感情的人格化表达的重要性。
2.1.1 人格化表达让主持人形象更加立体
全媒体视域下,主持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语言以人格化与个性化为主,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展现,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主持人的风度,智慧以及个性,迅速在各个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很多关注。而且主持人在短视频平台对于热点事件的分析,加入了网络热梗和流行语,增加了关注热度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例如,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这一栏目,以Vlog的形式不仅带领观众看到了主持人的日常生活,还让公众对于政治热点事件有了了解,对于观众在评论区提出的疑惑也进行了回答。
2.1.2 人格化表达让节目渗透力增强
主持人对一档节目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可以帮助节目吸引更多的受众,节目得到更多的关注,节目中所宣传的价值观也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广泛的群体。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共情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这让观众对于社会事件的记忆和感悟都会更加深刻。
2.1.3 人格化表达让受众主体更广泛
现如今,多活跃于互联网上的一代是Z时代,能吸引Z时代注意力的节目往往都是个性的,有趣的,不带有说教意味的。而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正好符合了Z时代的喜好,让受众的广度有所增大。比如说《新闻联播》的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这个节目主要是站在主持人自己的角度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点评,不仅突出了主持人“我”的主体性,而且在点评时会运用到谐音梗、网络热词,例如最新一期讲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提出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这样的谐音梗让主持人不再像以前囿于官方、庄重的形象,吸引了很多受众的眼球,受众对于信息的理解上也更加深刻。再加之更加通俗化的表达,让关注节目的群体年龄更加广泛,还有助于增加观众黏性。
2.1.4 人格化表达让传播方式更平等化
现在的节目镜头多以近景,固定镜头为主,可以营造出一种与主持人面对面讲话的感觉,台湾一位企业家说“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成正比,物理距离决定心理距离”。近景镜头让受众感觉与主持人的物理距离得到了大幅度地缩短,心里对其也会感到更加亲切,这样的镜头拍摄方式也会更加适合于现在居于主流地位的小屏传播,例如,《主播说联播》的拍摄画面几乎由主持人填满,在各大平台上还有评论区、弹幕,官方与评论区的互动、回答评论区问题,更强化了受众平等化交流的感觉。
2.2.1 多样性与趣味性的匮乏
面对突然转变赛道的主持人,在新媒体上发表的视频中表达方式多以模仿为主,形式比较类似,习惯于官方表达的他们初期也不知道如何展现自己的特性,对于专门做新媒体的网红,博主来说,他们还未完全脱去官方式的表达,公众一般都是为了娱乐才来新媒体的,官方的表述并不对受众的“口味”,转进一个全新领域的陌生也会让他们不知道做什么内容,说什么话,所以刚转换赛道的主持人流量就成为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2.2.2 人格化表达和专业化表达之间的悖论
虽然我们推崇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但是语言太过于主观会影响事实的真实性和观众自己的判断。太过共情和太爱表现自己的个性会影响节目的进程。主持人不仅有着传达信息、联系受众的作用,还应担当起调节当场的气氛的责任,而不是为了赚取关注而忽视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嘉宾感受以及节目进程。人格化的转变和专业化的保持都应该兼顾,而不是一边倒。只有两边都有所兼顾,才能恰到好处地展现主持人的个性与魅力。
2.2.3 对于流量的过度追求
现如今新媒体产业已经进入了过饱和的时间段,所以个人各平台的账号很难在短时间内收获大量的关注,但是有些人在拟态环境的庇护下,又急于收获关注而塑造一些并不真实的形象或者发表一些过于情绪化的言论,这些很难受到受众的长期喜欢,迟早会“翻车”,“翻车”之后就很难再收获公众的信任了。或是为了博眼球,营造一些与大荧幕反差很大的搞怪人设,尽管解构了主持人的疏离感,但是这会导致观众的注意力无法全部集中在节目的内容上。网上也一直存在一种“过度玩梗”,触碰红线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脱口秀的节目,追求人格化表达和贴近受众的同时,也要将尊重和正确的价值观放在第一位。
由于主持人长期维持在一个官方和庄重的形象下,大众对主持人的刻板印象很难改变,角色的转换还需要长期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在节目中,主持人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要适度展现自己的特点。给大众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与大众站在一起的立体人,而不是机械化,有距离感的平面人。如:最近有很多主持人都用Vlog的方式和大众分享了他们在后台都做些什么。信息传达时也应该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切不可因为对于流量的追求而触碰行业底线。传达信息的同时更要听听大众的声音,扮演好与大众紧密连接的交流家角色。在探究自我披露中,有一个理论叫作“约哈里窗口”,约哈里窗口中的开放区是指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换的自我信息,随着关系加深,开放区的范围会变大,主持人适当地扩大自己开放区的范围,摆脱传统媒体带来距离感,可以与受众产生更多的话题,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如,在《你好生活》中,康辉展示了自己生活化的一面,游戏环节讲述自己结婚二十二年,站在丈夫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的日常,吸引了大量受众在弹幕直呼“好甜”,大幅度拉近了观众与主持人的距离。
随着全媒体的发展,曝光度提高,对主持人的要求不再是一个只熟悉语言技能的“读稿人”,而是一个负责信息整合输出、把关以及分享的全方位人才。首先,专业化普及类节目通常会邀请专家,而主持人不具备一定此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会与专家之间有沟通壁垒,无法向观众解释更别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很容易扮演一个“cue流程”的机器。所以做好人格化表达,主持人不应当只具有熟练的语言技能,还要运用丰富的知识体系做好专家与观众之间的“翻译家”。其次,台前的得体表现是主持人的本职工作,而后台的写稿等方面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因为在人人有话筒的互联网上,有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和表达是表现自己人格魅力的关键。最后,主持人还应当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不是仅仅自己共情,而是与观众产生情感交流,自己有触动的时候,要自如地将观众也代入进去。
个人IP的打造是现在全媒体时代的流量密码。流量大的IP很容易遭到模仿,网上出现了很多同质化的风格和内容,如,受众表示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一天中一模一样的内容能看到好几次。一开始的模仿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但是模仿不是长久之计,而且长期地模仿会让原创作者更加地举步维艰。传播学者喻国明提出了“关系赋权”的概念,关系越持久,传播中心度就越高。努力打造独有自己风格的IP,可以提高用户黏性,发展才会越来越长久、越来越稳定。在新媒体平台上,主持人的个人IP打造策略也不能一味跟风流量明星和网红,内容不能完全抛弃有深度、有态度、有思考,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底线原则。
在进步的路上,主持人要学会不断地自我反省。内省式思考通常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是将自己的所闻、所见内化到自己的主持活动中,要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例如,2020年11月3日,康辉在新闻联播中,有一条连续播22分钟的口播,六千字摘要一字不差,零次失误;尽管康辉已经调整好了,但播报过程耳返一直下滑,他调整了两次,在调整耳返的过程中他也做了十分复杂的心理斗争,因为多余的动作在新闻联播史上是没有的,但还是想向大众准确地传达新闻事件,最后还是调整了。事后他表示播报零失误是应该做到的,但调整耳返的这个动作按道理是不应该出现的,他还说:“我不是‘播神’,也没有见过什么神。无限趋近完美的工作,只能靠每一次的认真仔细,小心翼翼一点点积累”。近乎完美的表现,但康辉对自己还是进行了反思,内省式思考体现了主持传播者自我的修改与调整,也体现了主持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受众或节目产生的真实的联结,表明主持人在不断地听取观众的建议且有很强的互动性,思考内省化是人格化表现的内在关键。
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主持人面对的就业前景越来越狭窄,现在有很多主持人都转型成了演员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形势而畏葸不前。主持人在各个节目中依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发展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是必然趋势,发展中的挑战可能会很多,但这一发展可以拓宽主持人未来的发展道路,增加传统节目的收视率。与此同时,传统媒体自身也应该和衷共济,创新节目形式,增强互动,适应以短视频为主的传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