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自刚(霸州市检查铺镇第一小学/河北省霸州市)
教育历来是社会普遍重视的问题,不再是过去那种就教育论教育,而是要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由此来看地方教育是不是适应并且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政策背景下进行自我突破和创新。正因如此,新课堂改革应运而生。
新《课标》的实施已有一段时间,课堂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而课前延伸这一新名词也是伴随着新课堂改革出现的。新《课标》的实施,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让教师们能够在上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如此不仅节约了教师们的时间,也提升了教师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课前延伸一词应运而生,课前延伸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师要讲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在课前延伸过程中,让学生对无法理解或者带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记录,从而使学生在上课时有重点的听。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我校尝试实施的“三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育。
“三段”指的是“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即我们常说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五环节”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个环节。
三段的总体架构:1.课前延伸,也就是预习,包括预习时间、学生用什么预习方式、教师用什么方式或手段掌握学生预习的内容等等。2.课内探究:明确哪些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习。3.课后延伸:注意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并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课后作业的应用性,尽量不布置无效作业,要控制作业的数量。
五环节的流程:
1.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在讲授课程之前,教师用生动灵活的例子创建一个情景,让学生们能够紧跟思路融入课堂,也利于教师更快地引入正课。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所设置的提纲进行自主学习,使其能够独立自主掌握本节课所需的基础知识。而后,让学生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师在自主学习之前留好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并且做好相应的笔记,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五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解决之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助作用。这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和进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并且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尽量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小组讨论之前也要把问题和讨论难点告诉学习小组,以情景导入的方式让学习小组尽快运转。
4.点拨归纳:在小组讨论阶段结束后,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总结作用,对每个学习小组在互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点拨,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此外,在解决完现有问题后,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们对本节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并且能够对所学知识点触类旁通。
5.有效训练: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让学生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对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已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布置作业时要做到简而精,不要布置无效作业。此阶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巩固薄弱环节,还可以让学生们对在今天课上所讨论的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使得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的过程。在“三段五环节”中,中间阶段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课前延伸阶段没有作用,恰恰相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更加说明了准备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更是如此,有了课前延伸才能更好地开展后面的教学工作。
“三段五环节”中在三段中存在课前延伸,在五环节中的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里都存在课前延伸的程序。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课前延伸的导学性,把课前延伸穿插在情境导入的全过程、自主学习的前阶段和自主学习的教师引导阶段,这样才能让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课前延伸的主要作用是预习作用,所以课前延伸在教学工作中的“三段五环节”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可以在情景导入阶段前让学生们自主预习,比如可以拿出正课之前一节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自主预习,这是最基础的课前延伸。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们进行课前延伸不能脱离课本,应该让学生围绕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发散性的课前延伸,一旦脱离了课本就像理论脱离了实际,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们抓不住教师所要讲授的重点内容。当然,在进行课前延伸时,教师也要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可以提前排版和印制导学案,在自习课时让学生们对照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来进行学习。导学案在课前延伸阶段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对所讲的正课内容有大致了解,并且有助于教师在正课期间传授知识。在课前延伸期间,学生们也应该对预习导学案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由此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设置导学案时也要注意分模块进行,可以从知识预习、模块练习、预习后练习进行分模块设置。知识预习是可以在知识预习模块中设置填空和引导性思考问题,让学生参照基础课本,首先自主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简单了解,随后对导学案知识预习模块所设置的填空和问题进行解答,在引导性思考问题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当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简单的思考后,就可以进行模块练习了,模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巩固上一模块。对在模块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标记,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模块练习处在知识预习和预习后练习的中间阶段,是这两个阶段的一个缓冲,可以让学生们尽快适应和了解新的学科知识。预习后练习是导学案模块中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是对学生预习阶段的一个简单检测和总结。在练习阶段,设置的习题也应该呈现阶梯性,从易到难。在学生们完成此阶段练习的同时,也能在预习阶段进行简单的总结,从而发现问题。在自习课结束前,也要给学生们规定时间,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导学案,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在自习课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们的导学案进行汇总,利用自习与正课之间的空隙,对每位学生的导学案进行评判,找出学生在这节课预习的优点与不足,对学生在课前延伸阶段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横纵向对比,分类汇总到表格中。通过针对性备课,思考学生们的突出问题,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进行点拨。
在情境导入和自主学习环节中,之前在课前延伸阶段预习到的内容此时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前教师利用自习课上的导学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情景,并且学生也可以对照导学案,尽快融入情景。在自主学习阶段,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模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到一个学习小组中积极发表和讨论观点,只有让每个人的思想产生碰撞,学生们才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再利用前期导学案的问题突出点,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讨论,进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中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一开始教师利用好导学案,相当于给学生们一种辅助工具,让学生们能够在之前的自主预习中有所依托和提升效率,有的放矢地预习;教师在学生们完成导学案之后,对导学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利用Excel表格进行登记,这样在之后的自主课堂能够事半功倍;最后在自主学习课堂中,让学生们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引入好情景,布置好讨论任务,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期间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小组的讨论情况;在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后,可以对讨论任务进行讲解,让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学生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学生代表分享完毕后,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排名,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一开始布置的讨论任务进行总结。整个阶段中,课前延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自主学习之后的点拨归纳和有效训练中,正是有了课前延伸中遇到的问题做参考,才能有针对性地点拨归纳,进而在设置课后作业时,也不会鱼龙混杂。对课前延伸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练习题才算有效。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智尚未成熟,玩心较重,在讨论过程中难免出现偏离课堂主题甚至玩耍嬉戏的情况。而且,将课前延伸这个政策运用到小学阶段也有很大的争议,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刻,若教师作为引导者,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
自主学习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主动学习能力,若要完成自主学习,就要独立自主地了解课本的知识点,因为课本的内容不是独立的,而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这就需要学生们对此前学过的课本知识有良好的掌握,但是难保每个同学都能跟得上教师对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故而每个学生预习新知识的速度和吸收新知识的速度也不相同,这对教师把握课堂节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整个课前延伸阶段,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看似只起到辅导作用,看似在整个课堂中很轻松,但是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引导,还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性找出不同,在所有的不同中找到平衡点,进而寻求大同。这就对教师的整体能力有了很大考验,有些资深的教师不愿意做出改变,存在经验主义,甚至觉得为了让学生们吸收知识,更愿意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开展课前延伸的绊脚石。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和帮助学生,由此提高学生自控力,为学生的课前延伸打好基础。在课上的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在学习小组中也要选出纪律委员,让同学们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变向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发挥出监督纪律作用。
对于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学校的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作用,不歧视任何一名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习知识,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课前延伸的大节奏;在家中,家长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督促学生关注导学案知识和在自由讨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必要时家长也可以提供帮助,如果家长也不会,可以利用微信等方式在方便的时间向代课教师寻求帮助。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夯实基础,所以说,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是重中之重,家校联合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提高教师的能力,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是乡镇小学教师老生常谈的问题。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利用多种措施,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向基层学校倾斜,新老教师应共同组成教研小组,共同讨论教研的课程,让老教师向新教师传授教学经验,让新教师给老教师展示新的创新方式,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对此,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应该积极创新。
课前延伸是解决传统教学(传统填鸭式教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如,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对新老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举一反三。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多措并举,能够让课前延伸在“三段五环节”中的探索与实践越来越成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让教育事业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