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志红(临夏县麻尼寺沟乡关滩小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乏味的,尤其在西部农村地区,这一点尤为突出。同时,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小就对作文产生兴趣,写出有质量、有个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作文,这是教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具体到新教材下的作文教学,很多教师仍然是不知所措。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会写好作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和努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的眼睛是明锐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大自然中的有心人,如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可以观察它的植杆、形状,花果及颜色,还可以观察它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有了观察,也就有了认识,一旦对某个事物有了具体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再去描述自然就深刻、具体得多了,因为其书写的内容都是对自己观察过程的真实反映,其中的细节描写更是对观察仔细程度、真实局部特征的主观反映和描写。当然,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是不全面、完整的,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师应充分把握和利用好这一点,因为这对小学生写作文来说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书写局部,突出特征,让写作的内容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
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未经其认真观察、仔细辨别就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作文内容就会空洞,缺乏真实,表现不出作文的主题。我们常说,打动人的作品一定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细节描写。一篇文章只要有一两处典型的细节描写,文章的质量就会上一个层次和水平。教师只有培养好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才能使其了解事物的各种特性,如此写出的作文才真实可信、感动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观察,使其具备观察的意识,善于做比较,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如运用视觉,即眼睛看一下大山的形状、颜色 ;运用味觉,可以尝一尝水果、食物的味道,判断其是酸、甜、苦、辣、咸中的哪一种。也许,由于年龄、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存在误差,但教师应该保持宽容和忍耐,因为观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时间来培养。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练习,学生便可以在揣摩、领悟中逐渐成为一名自觉的探究者和发现者。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会随之提高,其观察事物的习惯会慢慢形成,作文的深度也会增加,主题更会鲜明而多样。
人类的大脑充满无限的想象力。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离不开想象力的应用和拓展,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田地里尽情地翱翔,这也是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策略。如在夏天,学生写关于“雪去了哪里”的作文,由于季节差异,学生无法直接感受,此时就需要调动联想、发挥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如有的学生说:雪,去北极看望她的朋友去了,明年会回来的;有的学生说:雪花,去了美丽的大草原,等待我们去玩呢;还有的学生说:雪,变成了春天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如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的片段练习,课堂上,教师可截取若干动画片段,以二十年为节点,展现一个人的发展变化,同时介绍社会的发展变化。因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二者的变化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没有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事物,人类也是如此。有了这些知识背景作为铺垫,然后让学生结合社会实际展开想象,想象二十年后自己会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岗位,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遇到上学时的同学或教师时会说些什么话,发生什么事情等,中间还可以穿插一些曾经在同学、师生之间发生的、关于自己长大以后干什么的趣味故事,以此描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通过对比引发对人生事业的感慨,有的同学会唏嘘不已,有的同学会激情满怀,由此揭示人生哲理,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如此作文有了高度,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又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自由地描绘了未来绚烂多姿的生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真实的,而作文是建立在生活上的楼宇大厦,它需要经过写作者运用想象等多种手法进行加工创造,原原本本照搬生活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历史上的好多名篇佳作,都是作者发挥超凡的想象力、挥动如椽巨笔挥情泼洒出的杰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由于词汇的匮乏、思维的限制、能力的制约、语法的欠缺和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导致小学生对作文写作技巧的掌握较少,写出的文章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修改来不断丰富、完善作文。通常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作文完成初稿后,应自己先通读一遍,看作文内容和主题是否符合作文要求,立意是否正确、新颖。
第二步:完成第一步后,应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什么地方存在问题或缺少什么,大致上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基于以上的思考,就可以动笔修改了。一般做法:先自己修改,检查错别字、标点符号、句子是否通顺、有无歧义等。为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字词,这也是考查学生语文“功底”的关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词语、语言的积累,如修建大厦的砖瓦水泥,没有这些原材料,写出好作文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就会发现学生所“言”与所“写”之间的巨大差异,即心里面“想”得很精彩,笔下的“文”却黯然失色,究其原因就在于语文基本功不扎实,因此加强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就是搭配“帮扶对象”,互相改正。教师根据写作能力进行分类,将学生分为不同等级,让不同等级依次相互修改,类似田忌赛马的道理。这一环节主要看语句是否流畅,搭配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楚等。这样的修改能开发不同类别学生的潜能,最适宜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得到成长和提高,“跳一跳,摘到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如果发现一篇作文主题“脱题”,立意错误,存在“致命”的问题时,可以建议对方重新写作。
不同小组修改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明白写作文是自己的事,而完全依靠别人是写不好作文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责任感,如此也有利于学生从他人的作文中学到自己有用的知识,汲取写作的“营养”,使自己的作文之“树”茁壮成长,真正达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每次作文教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挑选典型的一、二篇作文进行评讲,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或意见来让学生修改,如主题是否鲜明、内容是否精炼、表现手法是否多样等。教师评讲时应尽可能地揣摩学生的心境、感受以及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效果。
评语,就是教师给予学生的作文的整体评价。因此,评语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关系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还关系着对学生生命的塑造、品德的修养和灵魂的雕琢,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重大。当然,评语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一名语文教师的价值与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对某件事有足够的兴趣,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尤其是把作文视为“老大难”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其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一开始就将作文树立成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对他们降低写作要求,如写出一个优美的句子、恰当地运用一个词语、按时完成作文等,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就要给予口头方面的肯定、鼓励:如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他说一句鼓励的话语,做一个真棒的手势,还可以是物质的奖励;如一支铅笔、作业本。总之。要“另”眼相看,“高”人一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教师一定要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总结文章的成功之处,如发现闪光的语句、段落,构思的奇特、精巧,结构的紧凑、独到,作文内容充实与否,主题鲜明与否和立意是否贴切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要指出作文失败的地方和原因,是选材有问题、立意不正确、结构凌乱、主题模糊、内容空洞还是遣词造句不恰当,对此要逐一写清楚,所以过于简洁的评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教师还需要在评语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在看过之后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有利于学生总结经验方法并在下次作文时改正问题,如此其作文质量就会提高,进而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书写、字里行间捕捉到他透露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书写工整大方、字体隽秀,整篇作文反映和表达的是社会正能量、主旋律,那么,教师就能判断该生学习态度端正,在生活上积极向上;相反,字迹潦草,涂抹严重,表达出的思想消极,甚至错误。那么,教师应对该生加强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帮助其端正态度,弘扬真善美,远离假丑恶,使其懂得生命的意义,为其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所承载的功能之一。通过作文教学,不断鼓励学生发现、书写、讴歌、礼赞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篇篇作文,是师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信任的纽带和桥梁。通过作文,教师可以了解、认识学生的性格、为人处世、家庭背景,甚至是不为常人发现的“秘密”。很多时候,学生会通过作文向教师诉说心里话。“亲其师而信其道”,信任是沟通的桥梁,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心声,把教师作为知心朋友,这是教师的荣幸,教师应做学生心灵的倾听者、守护者和引导者,这是获得教育成功的真谛,而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透过评语产生内心的感激与情感的共鸣,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向而行,最终实现教育的升华,让作文教学上升一个境界,这正是教师苦苦寻觅的教育的灵魂。
19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无时不有教育的意义。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生活就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使其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因为生活包罗万象,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大百科全书”。
只要教师和学生扎根生活、投身生活,把作文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无限广阔的大自然,就会发现生活的奥秘和真谛,给自身带来深刻的启迪,激发生命的灵感,进而发现写作的对象原来如此丰富,如动物、植物、人物。如果教师的眼睛里只有教科书,学生眼睛里只有作文书和教辅资料,写作的视野无疑会变得狭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让写作的过程充满障碍,最终使得作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对学生来说,写作就成了一种煎熬,但作文本是绽放生命、展现个性,流露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珍爱和表达真实情感的活动与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感性的、表象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感性丰富的心理特点,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根据习作主题和内容的不同,走进不同区域、场所,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悟、去书写、去表达。
学生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与社会、世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无时无刻影响其心理、知识和成长,同时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改变着自己周围的人或物。虽然这种影响、改变是局部的、表浅的,但会给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如吕叔湘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因此,作文教学更应回归生活,顺应与生活的联系,打造开放的作文教学。如写《暑假中难忘的一件事》,有的教师就会鼓励学生写暑假中的“宅”家抗疫,医护人员的无畏前行,志愿者维护秩序给群众做核酸,由于酷暑高温有些医护人员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像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过的,所以能够写出真情实感,如此自然就写出了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