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恒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培养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笔者就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天赋。人类从婴儿时期就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会说话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儿童看来,世界上没有一种事儿不新奇、不好玩、不值得探究。这是非常可贵的优良禀赋,应该加以保护与引导。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初步的教育,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好奇心更强烈。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遇上教师自己也不了解或暂且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应如何应对呢?笔者的建议是予以保护,不要敷衍应付,也不要嘲讽挖苦,而是给学生一个委婉的解释,或是启迪他与其他学生共同探讨,或是鼓励他好好学习,以后运用自己的所学去解决这一难题。因为这样做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学生也会继续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果说好奇心是开启人类创新思维的金钥匙,那么,求知欲就是創新思维用之不竭的源泉。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获取知识的一种欲望,是比好奇心更高一层次的认知需求。它不是停留在对新奇事物的一般知道、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进一步地理解,弄清楚其所以然。求知欲也是一种天性,但更主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与培养。要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就要激发自身浓厚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做到博览群书,汲取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大量吸收人类的精神财富,让厚重坚实的知识基础成为创新思维的不竭源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点,当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心,就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千方百计地去解决问题。
三、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后,要让学生保持这一良好心境,在辩证思维的统领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进而得出答案,最后去实践中检验。
为什么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呢?由于事物都有不同的侧面,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想解决问题,尤其是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从新的视角切入,借助创新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是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的一种思维。
(二)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多向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因而使得捕捉到的思维目标有可能脱离脑内已有的逻辑框架而具有意想不到的新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或答案,应善于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找除了已有结论之外的其他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按照设定的情境条件,设想未来或预测未知的结果,从而把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统一起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的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打破陈规,为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样不可能拘泥于某一统一的模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标准答案”,从而凸显学生的个性魅力,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带给教育的新挑战。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努力地践行,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绿色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宁津县杜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