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洁
8月16日,柴继杰获得了2023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与他一同分享这份荣誉的,还有跟他合作近20 年的科研伙伴、中科院研究员周俭民。给他们的颁奖词写道:“奖励他们为发现抗病小体并阐明其结构和在抗植物病虫害中的功能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获奖前一周,柴继杰正式入职西湖大学,担任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1966年出生的他,人生经历在国内学术界颇具传奇性——他是从造纸厂走出的世界顶尖科学家。
从造纸厂考上硕士、博士
柴继杰中考成绩不理想,上了一所普通高中,1983年考入大连轻工业学院,被调剂到制浆造纸专业。4年后大学毕业,柴继杰被分配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想换个工作”,4年后,他考上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
“但是读了两年硕士之后,我也没有发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于是,柴继杰又跨了一次专业,报考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的博士,攻读蛋白质晶体学专业。
1998年,年仅31岁的施一公已是国际生物学界的后起之秀,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在收到的一堆博士、博士后简历中,他看到了一份独特的履历:一个名叫柴继杰的人,在中国基层造纸厂工作了4年,然后考上硕士、博士,现在又申请了博士后。施一公按捺不住好奇心,拨通了柴继杰的电话。沟通之后,施一公决定录用这名比自己还大一岁的博士后申请人,理由之一是“能从造纸厂一路坚持下来,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此时的柴继杰正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合作研究植物抗病蛋白
2004年,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简称北生所),在美国招聘独立实验室负责人(PI)。这是北生所第一次招聘PI,一共有13位候选人进入最终的面试,其中包括柴继杰。一天面试下来,评委投票,有6人顺利入选,柴继杰排在第七位,个别评委对他的潜力存疑。最后,是施一公的一句话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继杰和我竞争同一个高难度课题,我的胜率大约50%。”就这样,柴继杰回国了。在北生所的一幢红色四层建筑里,他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而对面的“邻居”,就是周俭民。周俭民也是从美国回来的北生所首批PI之一,致力于研究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
柴继杰在美国时的一大研究方向,是动物细胞凋亡。当他听周俭民介绍了植物抗病免疫的相关研究后,敏锐地察觉到,动物细胞凋亡体与植物抗病蛋白在生物进化上有很强的关联性,随即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于是,2004年,柴继杰和周俭民开始合作研究植物抗病蛋白,探索其免疫機制,3年后有了初步成果,即“诱饵模型”。该理论认为,某种“诱饵”蛋白会将细菌毒性蛋白引入“空城”,一旦“诱饵”蛋白被破坏,抗病蛋白就会迅速激活,指挥被感染的细胞与细菌“同归于尽”,阻止病原体扩散,从而保证周围组织的正常生长。这篇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2009年,柴继杰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继续从事之前的研究。
凝结了20年来的成果
2013年前后,柴继杰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为培育广谱抗病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2015年,周俭民团队成功验证了“诱饵模型”;2017年,柴继杰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前往科隆大学和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开展研究。
2019年,柴继杰和周俭民的研究迎来了更大的突破,发现植物抗病小体并成功解析其电镜的结构。这破解了困扰植物免疫学界20多年的难题,被视为行业内的里程碑事件。
2022年,柴继杰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了6篇关于植物免疫的论文。
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后,柴继杰和周俭民表达了一致的感受:“这凝结了我们20年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