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施探析

2023-10-28 16:39卢吉李巧丽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思路高职院校

卢吉 李巧丽

摘  要:十九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优化建设,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核心环节,并积极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持续推动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与发展。基于此,为了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推动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落实,文章以阐明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可行路径的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模式、活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能有效解决高职思政课的现存问题,从而综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格局;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7-0039-04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与重点方向,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大思政的格局视角出发,积极地分析问题、化解矛盾、优化改善,致力探索出高职思政课优质教学实施的可行路径。

一、大思政教育格局的相关分析

所谓“大思政”,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步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后的战略目标与教学理念。从建构内涵的角度来看,大思政教育格局可被解读出多层意蕴。首先,大思政教育格局是一种多学科融合、多课程协调的教学体系,强调要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于学校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大思政教育格局是一种全员参与、多方合作的组织体系,强调学校、家庭、社會共同投身于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发展当中。最后,大思政教育格局是一种开放化的育人机制,强调要勇于打破课堂、教材的局限,保证思政教育与生产生活相接轨、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在此基础上,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教学工作还应具备以生为本、科学先进、动态创新等特点,并注重思政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在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施中贯彻大思政思想、构建大思政格局,既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问题,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步提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充分满足社会各行业的人才要求与岗位需求[1]。

二、大思政教育格局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认知尚存较大完善空间

十九大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并与传统时期相比有了明显改观。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师生尚未对思政课形成完善、正确的认识。例如,很多教师虽然对思政课已持有重视态度,但其教学认知仅停留在应试化、书面化的浅表层面,思政教学并未充分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综合发展当中。如此一来,既不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也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知识一知半解,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内化吸收与实践运用。再如,对于思政课学习,很多高职学生仍处在“要我学”的认知状态中,向“我要学”“我爱学”的转化程度并不高。在此背景下,由于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均难以提升至较高水平[2]。

(二)思政课建设的全员性、融通性有待提升

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仍在沿用相对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即以常规思政课堂为主阵地,以班主任、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教育为辅助措施。这种模式既与十九大背景下我国教育建设的“全员参与”号召相冲突,也不利于“六大思政课自身建设体系”的有效构建,难以取得“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理想效果。具体来讲,一方面,思政知识源头众多、包罗万象,与生活各方面、社会各领域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传统模式并不能有效体现这种联系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思政课“孤岛化”现象的形成,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体系很难体现横向融通性。另一方面,仅将班主任、辅导员作为高职思政教育的辅助者,既会使班主任、辅导员背负较大的工作压力,也难以保证日常化思政教育的及时性与实效性。同时,这种模式也与现行教育政策所倡导的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大思政理念相背离。

(三)教学方法急需创新

思政课教学的效率、质量与教学方法存在直接关联,若教学方法缺乏知识表现力与实践创新力,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基于此,为了推动高职思政课的优化建设,助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发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极具紧迫性与必要性。然而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达成这一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例如,很多高职思政课堂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在此现象之下,教师倾向于采取单向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视,进而导致学生长期处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角色当中。长此以往,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依赖感,进而削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与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交互,学生也很难在思政学习中形成高涨的求知欲与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在实施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高职教师会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文本当中。这样一来,受到教材页数篇幅、编制周期等客观因素限制,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频率往往相对较慢,很难与实际的社会形势、政策环境、人才需求等达到高度契合。由此,思政课教学便会表现出一定的信息滞后性、知识落后性,难以为学生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政策、学习新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三、大思政教育格局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可行路径

(一)摒弃偏误观念,加快转变认知

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主动地转变认知、更新观念,对思政课持有足够的正视与重视。例如,教师应切实做好行业调查与政策学习,明确“立德树人”在我国新时代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响应十九大背景下“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战略号召与育人要求,进而从理论基础、教学背景的角度出发,改变对思政课的偏误化、边缘化认知。再如,教师应结合社会经验与生活经历,深度思考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素养对人工作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意识到思政课在学生人格塑造、就业成才中的关键价值。这样一来,教师便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思政课的提质增效、实践创新中,另一方面,课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交互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做好学生认知的干预引导,确保学生对思政课持有积极态度。例如,教师可通过宣传政策、树立模范、营造氛围等手段,引导学生对思政课形成较高的认可度与崇尚感,进而避免学生产生逃避抵触、随意应付的消极学习态度。再如,教师可将社会中的招聘信息、规章制度作为素材,带领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就业岗位对人才思政素养的需求与要求。这样一来,便能发挥出职业目标的正向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积极性[3]。

(二)优化教育模式,提升工作实效

建设大思政教育格局必须要大力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保证思政教育的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面着手。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时,必须要对落后、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首先,要消除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孤岛化”现象,实现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横向融通。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将高职语文课文作为素材,鼓励学生从人格素质、道德品质的角度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行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这样一来,一方面能促成思政理论知识的文学化、人格化呈现,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角度、分析结果,教师也能更加清晰明确地掌握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观念态度。由此,便可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纠偏引导,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将思政知识与职业就业知识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分析不同道德观念、工作精神对职业工作效果、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履职态度、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其次,十九大指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积极实现育人活动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全面覆盖。在“三全育人”战略理念的引领下,应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出校、家、社三方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应与学生家长建立动态联系,确保各方在学生思政学习、道德培养、人格发展等方面做到持续反馈、信息对等。这样一来,思政教育便能由校内环境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生活中,避免思政课教学效果因课堂空间、课节时长、管理视野等因素而受到限制。同时,一旦学生在校内外存在异常表现,家校双方也能做到及时感知、合力干预,以保证学生成长的正向性与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再如,高职院校可与当地社会机构、社区单位进行合作,大力开展治理周边环境、肃清不良文化、抵制负面思潮的联合行动,并基于公安、法律、心理等领域的社会支持,适时开展法律普及、政策宣导、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讲座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构建出更广范围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与成长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减轻高职院校内部思政课教学实施者、辅助者的工作压力,获得更理想的德育成果。

最后,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还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保证实体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开通思政教育公众号、开設线上思政教育课堂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便捷化的自学资源。如此一来,既能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思政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为实体课堂的优质构建夯实预习与复习的基础[4]。

(三)活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高效构建,相关教师必须要保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先进性与多样性。同时,应严格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政学习中做到自主探究、发散思维。具体来讲,可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第一,多媒体教学法。与口头化、书面化的教学信息相比,多媒体教学资源往往更具知识表现力,对学生的感官吸引力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常能实现思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多民族繁荣、大阅兵、红船精神等相关主题的纪录片,或“学习强国”平台中的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在观看多媒体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立体地了解建国之不易、感受国家之繁荣,从而在视觉刺激、情感渲染的共同作用下,自主产生爱国情怀与报国热情。这样一来,便能取得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效果,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方法表现力低下、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第二,情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构建主题情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并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知识、应用知识、获得知识。例如,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时,教师可在课堂中预设排队购票、乘坐地铁等生活场景,并要求学生围绕“插队加塞”“地铁让座”等主题分组编演情景短剧。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就短剧内容、行为性质等进行交互讨论,并立足规则意识、尊老品德等角度进行知识传授与评价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思政学习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编、演、看、谈等过程中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充分理解遵守社会公德、发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取得良好的思政学习效果,实现自身人格素养与道德品质的提升。

第三,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学问题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调动、引导、启发等多种作用。同时,问题教学法的合理运用,也能帮助教师从单向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解脱出来,并将学生迁移到课堂中心的角色定位上。例如,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了解几个典型的职业工作案例,如“某技术人员在值班期间擅离职守”“某产品设计者在图纸细节上精益求精”等。其后,向学生提出“请你对这些工作者的行为做出评价。如果是好的,好在哪里?如果是错的,错在何处?”“如果你在同样的工作场景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等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讨论时间。在此过程中,若发现学生的思考、讨论存在阻碍,还可进一步提出“如果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发生技术故障,后果会怎样?”“改变图纸细节,会对一个产品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从而达到启发的目的。最后,在获得学生的广泛反馈后,教师再从教学角度进行问题剖析与评价总结,并对“职业道德”“自律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概念进行讲解。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与探索动机,也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职业场景、强化职业道德,促成学生内在素养的综合提升[5]。

(四)丰富教学内容,打破教材局限

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要积极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丰富性,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打破教材局限,避免育人工作出现滞后、落后的问题。

一方面,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中理论性知识的占比,引入生活化、实践化的知识元素。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相关理论知識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学习方向进行具体规章制度的设计,如岗位准入制度、职工教培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这样一来,笼统性、归纳性的理论知识便能渗透到具体的职业场景、岗位要求中,从而充分体现实践性、针对性。同时,学生也能从就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思政理论形成深刻理解,并实现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强化。

另一方面,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表现出常变常新、持续趋优的行业发展与政策支持特点。因此,在开展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育、就业等领域保持密切关注。在此基础上,一旦出现新政策发布、就业形势变动、用工观念变化等情况,应及时将与学生思政学习、未来就业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前沿性,并保证学生学而能用、学有所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高职思政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具体实践时,高职院校既要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解决“孤岛化”现象,也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同时,高职教师也要加快转变工作观念,积极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思政学习条件,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杨勇兵,綦玉帅,王伟.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2(07):92-96.

[2] 张博. 新时代思政教育课程建设思路分析——评《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2(05):138.

[3] 赵欣,崔红艳,安文娟.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21(S2):200-204.

[4] 吴宏政,高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论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130-136+164.

[5] 张雷声.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 理论与改革,2021(01):20-25.

(荐稿人:杨建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思路高职院校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