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艺术与中国文学传统

2023-10-28 01:20:33邱海芳
雨露风 2023年9期
关键词:诗学张爱玲比喻

邱海芳

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她的小说受众群体广,流传范围广,她创作出许多经典名著。张爱玲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就是隐喻,它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密不可分。文章从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创作入手,对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论述。

隐喻小说的主要特色是以诗性为逻辑,它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力丰富,使它能把虚拟的世界与意图结合起来,并以隐喻的形式起到提示和指导作用。从总体上讲,张爱玲小说的隐喻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与中国传统对隐喻的强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章试图从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两者的关系,以期使人们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一、隐喻及其界说

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隐喻被下了这样的定义:“比喻就是将一个东西的名字转移到另外一个东西上。或者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或者,按照相似的方式,从一个物种,变成一个物种。”束定芳认为,“隐喻”的界定其实是一种对隐喻本质的理解,具有哲学和方法上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把所有的修辞现象都称作“比喻”。亚氏把隐喻和明喻看作是一種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修辞现象。在理论上,隐喻可以是词语、词组、句子、篇章,在功能上,它具有更大的认知和哲理意义。

耿占春认为,“比喻基于不同的存在或事物的相似,也就是基于人类与世界的相似”。隐喻,不管是诗歌的隐喻,宗教的象征,还是认知的形式,都是人类与世界的相似之处和统一的一种方法。通过隐喻,把本来更为复杂和隐蔽的存在呈现出来,把各种存在和事物连接在一起,这无疑会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产生意义的传递和升华,从而扩展我们的知觉,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

人的身体的弱点,以及人的各种矛盾,如精神与肉体的矛盾、生死的矛盾、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物质与精神的矛盾,都注定了人类的生存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复制性。人类的意志在各种矛盾的夹缝中挣扎着,我们需要变得更加强大,才能承受和摆脱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各种痛苦。这一过程是人的生活经验,而人的困境正是人生的真实存在。这就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视野,将无生命比喻为有生命。

二、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诗学设想及其依据

(一)张爱玲隐喻性小说诗学设想

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归结为“隐喻”。它是张爱玲将小说与诗歌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的结果。总之,张爱玲从说书小说中吸取了“说和听”的叙事手法和美学观念,并吸取了“诗言志”的抒情诗性传统,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创作的隐喻小说,由此也可以构成隐喻的诗学。而隐喻小说则是一种以诗化逻辑为基础的小说。诗歌的逻辑学是从维柯《新科学》中产生的。维柯相信,人的智力其实是诗歌。原始人类没有思想,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很强。原始人可以用诗一般的智慧来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这就是原始人的天赋能力。而诗性逻辑则是诗歌智慧的必要前提。诗歌逻辑以意象为主要特征,把想象与意境所创造的世界当作喻衣,而喻衣与隐喻的含义构成了相似的联系。“诗学”是指对张爱玲的比喻小说进行剖析。在对张爱玲的小说形式与特点的描写的基础上,对其故事特征、审美理想等各方面的理论总结与归纳,可以构成她的长篇小说诗学。

(二)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诗学学理依据

隐喻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诗”为逻辑。诗性是从诗学角度来研究的,诗学是从张爱玲隐喻小说的特点和形式入手,从作家、叙述者、故事特征、美学理想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的考察。张爱玲的隐喻性小说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

1.小说是隐喻存在的形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隐喻可以分为两类:宏、微两类。宏隐喻是小说隐喻的教育理论基础,而微观隐喻则仅限于修辞层面。就宏隐喻来说,它不仅关注其语法,而且越来越关注其所处的环境和意义。在宏隐喻的研究中,不仅限于特定的语言单元,而且还涉及大量的词汇。从一个字到一部巨著,都可以透过比喻而存在。在整个小说中,隐喻的存在是必然的。

2.整体性意象和隐喻的关系

形象的存在形态是一种整体性的,它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构成要素、材料的时代相区分。就意象来说,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有的艺术意象和语言。可以说,“艺术形象”“文学形象”的概念,都可以用“意象”来概括。而语象则是指语言的意象,它与离开了语言而存在于意识中的意象不同。意象的观念可以是直观的、过去的体验的再现或记忆,也就是所谓的“知觉残余”,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可以与情感相融合,而这正是它最主要的作用。整体的形象是指“忧郁”,也就是能够与总体含义形成类似关系的“忧郁”。本文从自身的一致性和可理解的角度来看,张爱玲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它为作家的精神活动提供了支撑。张爱玲的作品中,意蕴与形象可以产生相似的联系,因而产生了隐喻小说。

3.中国文学的诗性传统

就中国文学来说,其诗性传统表现为“诗言志”与“诗缘情”。这是中国诗学传统的至高理想,也是我们古代文人的根本信念。可以说,“诗言志”与“诗缘情”都是我国所有的文学活动的正当性。同时,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性传统也在美学中心论的修辞隐喻中得到了反映。“诗言志”“诗缘情”都是主观意义上的,古人把文学看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可以用“言”来回答“意”。而这种意蕴又不断地激发和滋养着历代的文人创作“意”。同时,隐喻性的思考与言语也成为我国历代文人表现自己的一个领域,而非仅限于诗词。而“诗言志”“诗缘情”等中国诗学传统也同样影响着张爱玲。张爱玲可以说是将这二者创造性地融合到小说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隐喻小说,并以其特有的方法来延续中国文学的诗性传统。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隐喻小说具有一定的诗学理论基础。

三、张爱玲小说在叙事过程中的隐喻性

(一)我国古代小说的隐喻性传统和白话小说特质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经历了神话传说、散文、俗语、传奇的演变,到了明清,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话小说。而在其创作动机与创作目标上,文言与白话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它们是并行发展的,在情节、表现形式上彼此渗透、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说书”的叙述特征是我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基本特征。白话小说是要讲故事的,而说书人的心态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动,所以要做到即兴、半即兴、随机应变。因此,古代小说家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说书人,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而写作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告诉给读者。当代作家也对这种传统进行了继承和改造。如陈平原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小说在叙述时间上采用了连续叙述,以故事为核心的叙事结构。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对这一叙述方式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但我们的当代作家却把西方的叙述方法积极地融入到传统小说之中,使叙述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当代小说的角度来看,现代小说采用了许多叙述方法,如连贯、倒装、交叉,以情节和背景为核心。而张爱玲则是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说书体,并且在融合说书体的传统上进行了革新。

(二)多采用第三人称

小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阅读,它通过说和听来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就张爱玲的隐喻小说来说,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来讲述,或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再由第三人称人物来完成,在《第二炉香》《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作品中均有体现。很明显,这些作品的开篇都采用了“说书”式的叙述方式。而且,这个方法可以让读者随意地描述时间和人物。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与读者或明或暗地沟通,以“看官听说”的形式插入到文章中。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谈论、叙述,与小说中的角色、背景相结合,与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在适当的时候,他也会主动跳出,与读者进行直接的沟通,并且与小说中的角色、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张爱玲的隐喻小说正是继承了这种文学传统。从与读者的关系来看,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张爱玲的隐喻小说中,作者与小说中的叙述者融为一体,叙述者继承了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和故事的理解,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生活对话的传播者。而生活主题则是客观地定义了作者的兴趣,因而,在这个层次上,叙事者已将作者的讯息揭示出来。或者说,它是指从近代开始的书体小说审美趣味的变化,张爱玲在隐喻小说中创造性地融合了这种变化。

四、张爱玲隐喻性小说的特点

以上对张爱玲小说中的隐喻叙述与诗化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丰富形象和比喻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握张爱玲的隐喻小说的特征。

(一)意象和故事的关系

张爱玲的隐喻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形象与整个故事具有相似性,甚至可以用形象来命名。从小说的观点来看,这个特征与小说的含义和形象有关。因为意象具有形态和色彩的特性,所以它可以长期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中。所以,当读者的阅历增加,它们就会在读者的心中发酵,产生更多新的魅力。这种魅力,往往带有玄学和哲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一种超脱于特定环境的特质,是一种可以持续理解的特质。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小说中的形象能在读者的心目中久久不散,那就是经典之作。而这类小说,历来被认为可以永久地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话语结构之中并在美学的具体表现中,成为其美学本质的依据。在张爱玲看来,她的比喻作品中,形象与故事的总体结构具有相似之处。读者只有真正理解张爱玲小说中的“形上质”,才可以到达最高层次,从而使张爱玲的隐喻小说具有艺术的全部价值。

(二)意象可辅佐整体性故事寓意的生成

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同时,在小说的叙事与描述中,也会出现一些分散的形象。它们在比喻的方法和层次上都不尽相同。比如《金锁记》一书,就以“月”“金锁”为隐喻。在创作中,作者运用了全诗的意境。《紅楼梦》中的月亮每次出现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月球能创造出三十年前的景象,给人一种很古老的感觉,而月球也能用来比喻人物的内在与个性。金锁意象则是通过整个故事情节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金锁”的形象更容易被人理解。此外,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的“太阳”形象,而运用“陌生化”的手法可以使“太阳”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

五、结语

总之,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当代小说家的写作都发生了叙述方式的变化,张爱玲则是为数不多的坚持以书写体为主的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形象丰富,并以形象的形式构成隐喻,把中国文学的诗歌传统与说书体小说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比喻”小说。可以说,张爱玲在作品中十分重视与读者的对话与交流,把个人生活感悟具象化,开辟了一条隐喻的艺术之路。而以“形象”为主体的“小说”则具有“可读性”和“读者群体”的特点。同时,读者在读完小说之后,也会产生更深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现代感。

猜你喜欢
诗学张爱玲比喻
背诗学写话
九月雨
比喻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语文知识(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0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外语学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