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舉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图为开幕式现场。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由韦唯、刘欢演唱的《亚洲雄风》在1990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作为那届亚运会中流传最广的歌曲,让很多人至今仍误以为,这首歌才是当年北京亚运会的主题歌。
国人对于亚运会的记忆,大多是从这一届亚运会开始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形象质朴、饱满,彰显着中国人崭新的时代气息:好奇、奔放、敢拼敢闯。它几乎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一代人童年的记忆。
14岁的美丽藏族姑娘达娃央宗站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用太阳光反射的方式取得亚运会火种,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火炬之女”。当“亚运之光”在念青唐古拉山被采集之后,分为了四把主火炬从4个端点城市——哈尔滨、乌鲁木齐、拉萨和海口,开始了行程约两万公里的西北、西南、中南、东北4路火炬接力,最终汇聚于北京,火炬每到达一座城市都会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
1990年9月22日下午,象征着亚洲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开幕式中,最高潮部分就是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手举火炬,在前女排队员张蓉芳及跳水冠军高敏的护卫下,跑入北京工人体育场,绕场一周后登上了火炬台点燃亚运圣火。那一刻,在国人胸膛涌起的,不仅仅是体育精神,也有爱国情怀,还有拥抱世界的勇气。
也是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队只花了6天的时间,就实现了金牌数破百的突破,并最终实现了183金、107银和51铜共341枚奖牌的辉煌成绩。
1990年北京亚运会也成为许多运动员展现自己的大舞台。游泳运动员沈坚强一人独揽5面金牌,并打破1项亚洲纪录、3项亚运会纪录,成为北京亚运会的最佳运动员。17岁的邓亚萍在北京亚运会上初出茅庐,就收获了3金1银的成绩,也开启了她今后横扫国际比赛的大门。
彼时,这是中国承办最大规模的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其他国家对中国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没想到,1990年亚运会让他们对中国彻底改变了看法。时隔多年,曾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回忆说:正是亚运会的巨大成功,让我们信心倍增,中央拍板当年即刻启动申奥。据统计北京亚运会期间,接待观赛外国游客和媒体记者多达20多万人,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中国。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个开放的中国向世界走来。
很多人不知道,在33年前,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想申办一届亚运会的难度,不亚于“申奥”。当时我国的综合实力还很薄弱,加之一些国家频频发出不友善的声音,“申亚”的过程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抓住亚运会这一在国际“亮相”的契机,不仅可以打破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和限制,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从这时起,亚运会就不再是一项简单的赛事,而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局联系起来了。
1989年下半年,中央专门发出了一个文件,强调举办亚运会的重大意义,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此后,全国掀起了迎亚运的热潮。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主意出主意,通过捐款捐物、献诗献歌、义演义卖义诊、义务劳动和撰写文章、知识竞赛、街头咨询、影视宣传、商品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支持、宣传亚运会。北京京郊的菜农们起早贪黑,试种出50多种外国蔬菜,专供亚运会选用。
北京为办好本届亚运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兴建了以本届亚运会主体育场为主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亚运村,并建了大量的立交桥和宽敞的马路。北京市的市容也焕然一新。亚运会筹备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是全国瞩目的新闻。那是中国首次承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综合运动会,举国上下的热情可以想见,加上当时特殊的国际社会环境,亚运会更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10余年,综合国力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尽管如此,筹办亚运会时还是出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据时任国家体委主任,并担任1990年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主持组委会工作的伍绍祖回忆,他上任时,中央财政每年拨给体育部门2亿多元,等于够全国每人买根冰棍。举办亚运会,一共花费21.37亿元,中央财政给了8.5亿元,缺口很大。因此组委会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捐赠、转播、盖亚运村卖房子、广告、发行体育奖券等。
1989年8月8日,由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这是中国首次为国际大型体育运动会筹款而发行的体育彩票,也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体育彩票。据称奖券一共发行了4.3亿元,按照规定,30%是筹集款,其他是发行费用和发奖款,对亚运会直接贡献了1.3亿元。
当时花一元钱买一张印有亚运会吉祥物的奖券,意味着你既为亚运会做了贡献,又有获得巨奖的机会。几乎北京的每个市民都购买了当时的亚运会基金奖券,为亚运会做着自己的贡献。在那之后,彩票就和普通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数千万人购买了彩票,据统计全球还有几千万人次参加捐赠,捐了2.7亿元。而这笔巨大的捐款数额始于一个小学生的1.6元压岁钱。
1987年,年仅12岁的颜海霞还在江苏省建湖县湖中小学读书,平时有读报习惯的她无意中在报纸的中缝上看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号召全国人民为亚运会捐款的消息,那个时候的她还不知道亚运会究竟为何物,只知道自己的国家要举办一项盛会,正在筹集资金。于是,她便将省下的1.6元压岁钱全部捐了出去。
(左)1990年3月,颜海霞翻看第十一届亚组委集资部在1987年3月19日为她捐款写的感谢信。 (右)感谢信原文。
由于不知道邮寄地址,小海霞便在信封上写下了“张百发叔叔收”,钱寄出后,她便将这件事忘在了脑后。没过多久,颜海霞收到了亚组委集资部的回信,信中说张百发已经收到她的捐款并转交至亚组委。
三年后,也就是北京亚运会开幕前夕,建湖县体委的工作人员找到正在上课的颜海霞,问她是不是曾经给亚组委捐过款并收到了亚组委的回信,当得到肯定答复后,体委工作人员兴奋地拿出报纸告诉她,亚组委邀请她以贵宾的身份出席亚运会开幕式。
颜海霞作为北京亚运捐款第一人,被邀请前往北京观看亚运会。于是,最远只去过南京的颜海霞,跟随江苏亚运集资团,踏上了前往首都的火车。在北京,她不仅现场观摩了盛大的亚运会开幕式,还见证了北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第一枚金牌的诞生过程。而这一次的北京之旅,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颜海霞的一生。
从北京回到学校后,亚运赛场上运动员拼搏的場面和氛围一直激励着她,恰巧南京水上运动学校的张教练看她身体素质不错,在征得她父母同意后,带她走上了专业赛艇运动员的道路。遗憾的是,由于伤病等原因,颜海霞并没有继续练下去,1994年毕业后,她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教师。
当年的《绍兴日报》则刊载了宋家小女儿为亚运捐款的消息——“北京亚运会捐款年龄最大的是103岁的吉林省老太太,捐款数额最多的是香港著名企业家霍英东先生,捐款时间最早的是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五年级小学生颜海霞,而捐款年龄最小的则是当年的新生婴儿宋丹华。”就这样,这名当时不过三个月的绍兴女孩成为了北京亚运会年纪最小的捐赠者。
相声大师侯宝林是第一位为北京亚运会捐款的知名人士。为了集资,已经72岁的侯宝林再次出山。对于当年的那笔一万元捐款,他说:“一万块钱,对于亚运会那么大的事儿,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自己心里知道,我这一万块钱来之不易,是一句一句说出来的。亚运会这么大的事情我必须支持。”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为亚运集资捐款的行列中。
当时,正在遭受香港歌坛排挤的歌手张明敏,果断将车子、房子卖掉。之后,拿着钱就来到内地,主动联系亚运会,准备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他深知自己卖房卖车所得到的钱,对国家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所以,为了能凑到更多的钱,也为了能更好地宣传亚运会,他想出了举办巡回演唱会筹款的办法。
不休不眠,一天开三场,奔波24个城市,一年时间举办154场演唱会。如此疯狂,以至于这个纪录至今都无法超越。对此有人问:为国家倾家荡产值得不值得?
他说:“我热爱我们的祖国,我每一次来到这里演唱,都会受到热情真挚的欢迎,这古老的神州、永久的历史,怎能不让我振奋激动。”值得一提的是,演唱会赚来的60万元他一分没留,尽数交给了亚运会。
而在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号召和引导下,全国个私协会系统捐款额高达2050万元,捐建的体育馆也因此被命名为光彩体育馆。光彩体育馆也即木樨园体育馆,是我国第一座由全国2000万个个体户捐资兴建的体育馆。
奥体中心英东游泳馆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主场馆之一,是已故香港商人霍英东(2006年过世)捐出1亿港元兴建的,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游泳馆。
几千万人次的捐款规模,这在当时极为罕见。就拿山西一个省来说,全省2700多万人,其中就有1000万人参加了捐款。据伍绍祖回忆,他亲自参加过黑龙江大庆市20多万工人群众捐赠100多万元钱的活动。组织者想把零头抹掉,截取整数,被他制止了,他说,正是这些尾数才有意义,说明是大家用一元、一角、一分集中攒起来的。对于全国上下的高亢热情,今天可能有人不太理解,但若置身当时的中国,考虑到20世纪前半叶国人承受的苦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机会来向世界全面展示自己。亚运会无疑是一个机会。
这届亚运会不仅是展现综合国力的主战场,而且成为了国人竞相体现爱国热情的平台,并为此交出了一张国人参与亚运的亮眼成绩单。
17岁的邓亚萍初出茅庐,就收获了3金1银的好成绩。
25岁的游泳运动员沈坚强一人独揽5枚金牌,成为北京亚运会的最佳运动员。
最终,这届亚运会不仅是展现综合国力的主战场,而且成为了国人竞相体现爱国热情的平台,并为此交出了一张国人参与亚运的亮眼成绩单。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后,中国队一路领先。尤其是在乒乓球比赛中,邓亚萍崭露头角,一人斩获三金。
在中韩比赛中,中国队开局不利,中国选手乔红意外输给韩国选手洪次玉。但等到邓亚萍出场后,场上局势瞬间改变。邓亚萍的进攻如狂风暴雨,她死死抓住世界冠军玄静和的反手弱点,最终以两个21-12获胜。
决赛时,邓亚萍气势如虹,轻松以2-0取胜,帮助中国乒乓球女队夺得冠军。
在之后的个人赛中,邓亚萍更是威风八面,夺得女单、混双2枚金牌。这次亚运会,邓亚萍共获三金一银,金牌数已名列前茅。
但还有一名运动员,囊括5枚金牌,荣膺“多金王”,他就是游泳运动员沈坚强。
时隔33年,再次回忆起当年的参赛经历,沈坚强分外感慨,那是中国男子游泳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男子游泳还落后于日本,在亚运会总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也屈居第二。北京亚运会,本土作战的沈坚强和队友,一心想打一个翻身仗。彼时的沈坚强,是男队的头牌选手,报名参加5项比赛的他身上无疑背负了更大的责任。
“当时女队已经在世界上有成绩了,男队还是不及日本,所以对于北京亚运会,我们很期待,但压力也是巨大的。”那一年的备战,他记忆非常深刻,光在昆明高原集训,就去了两三次,回来后继续在北京体院的小白楼里封闭训练了两个月,以至于国人轰轰烈烈的大捐款事件,沈坚强竟然一无所知。
入住北京亚运村之后,沈坚强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战胜日本队,结果一天赛前训练一不小心扭伤了腰。“当时就觉得全身无力,腰软趴趴的,瘫倒在地上起不来了。我是被两个队友架着离开训练场的。”沈坚强说,当时,距离亚运会游泳比赛开赛,仅有3天。谁也不想错过这场比赛,原本,一天两次适应场地,而受伤后,他只能接受保守治疗,但效果并不好。
日本队觉得很奇怪,以为中国队在放烟幕弹。但实际情况是,队里很紧张,因为沈坚强一口气报了5个项目,如果他不参赛,对于中国游泳队来说,损失很大。
打了封闭上场!带着几分麻木、几分紧张,沈坚强挺身出战。没想到,第一场比赛就把自由泳金牌收入囊中,给了他更多的自信。随后的日子里,他越比越顺,如同开了挂一般,甚至在接力等非优势项目中,也和队友站上了领奖台。最终,沈坚强获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3枚个人金牌,与队友一起获得了4×100米自由泳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与此同时,沈坚强还刷新了1项亚洲纪录、3项亚运会纪录,5金在手的他成为当届亚运会最佳运动员。
正是靠着沈坚强的5金,中国男子游泳队打败了亚洲宿敌日本队,从此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当年25岁加冕五金王的沈坚强已属高龄运动员,如今,征战杭州亚运会的上海男子游泳运动员覃海洋也算是“大器晚成”。对于如何维持年轻身体的秘诀,沈坚强坦言,只有两个字“自律”。听说覃海洋在出征前,霸气宣言,目标夺6金。沈坚强盼望着:“我相信,在师弟崔登荣的科学训练下,覃海洋的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尽管在北京亚运会上成为“多金王”,并最终成为最佳运动员,但是沈坚强在奥运会的最好名次只是第九名,对于他那一辈的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来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还在路上。但33年后,亚运会对于中国很多项目的运动队、运动员来说,仅仅是一个以赛代练的平台。像本次亚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覃海洋这样的新一代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压力的早已不是亚洲赛事,而是世锦赛、奥运会这样的世界最高水平大赛。所以,沈坚强期待覃海洋不仅在杭州亚运会,并在明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再创佳绩。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广州海心沙岛举行。
再回首33年前的北京亚运会,中国健儿斩获金牌,刷新纪录,一次次让国外震惊。北京亚运会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强大的中国,从此确立了中国在亚洲体坛的“霸主”地位。
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后20年,亚运会再次来到了中国广州。2010年广州亚运会是中国第二次举办的亚洲综合性运动会。在此之前的2008年,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夏季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运动会在山东举办。广州是顶着这样的“压力”来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广州以“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给亚运会留下了独特的岭南记忆。
走出体育场办开幕式,珠江游船搭载运动员入场——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突破传统,在珠江江面上的海心沙岛上举行。主舞台设计成一艘巨轮,参赛代表团分乘充满亚洲风情的船只在珠江上巡游,登岛进场,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广州亚运会刷新 了多项纪录,包括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45个)、比赛项目最多(476个)、参赛人数最多(约1.4万人)、金牌总数最多(476枚)、吉祥物数量最多(5只)等。
那届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416枚奖牌,其中199枚金牌的纪录打破了北京亚运会创造的金牌纪录,这一亚运夺金成绩迄今未被超越。至此,中国已经连续第9届保持金牌榜第一位。
这届亚运会展现了一个在国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东方大国新形象,也展示了中国体育在科技、文化、创新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更重要的,它还对广州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幕式举办地海心沙早已成为广州城市客厅的核心;为迎接亚运而建设的广州塔是最著名的羊城地标与城市形象LOGO;2004年广州获得亚运会主办权之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至2010年11月亚运会开幕前,广州相继开通了三号线、四号线、五号线、八号线、APM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站点数翻了两番多,地铁逐渐成为市民首选的出行方式……
每一届亚运会的举办,凸显了中国体育和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从当年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全民健身,体育强国梦正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让每一个中国人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