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钰
10 月20 日,为健全上市公司常态化分红机制,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进一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证监会联合沪深交易所,公布现金分红相关规则修订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现金分红新规,意在鼓励公司在章程中制定明确的分红政策,稳定投资者分红预期,对不分红、财务投资规模较大但分红比例不高的公司,通过强化披露要求督促分红;便利公司中期分红实施程序,鼓励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加强对异常高比例分红企业的约束,引导合理分红。
此前的8 月下旬,证监会颁布减持新规范要求,并在沪深交易所9 月26 日起施行。首次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控人的减持行为与上市公司分红详细挂钩。
笔者认为,现金分红新规与减持新规同出,无疑是一套组合拳,旨在重构证券市场的生态环境,筑牢长牛底盘。
那么,投资者如何透过现金分红,研判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进行“选秀”或避免“踩雷”?新规又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资本市场在长期的融资“抽血”之后,再次以修订稿的形式明确现金分红回报规定。在投资与融资功能失衡的大背景下,市场开始重新重视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功能。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增强上市公司的回报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按规定进行分红,既是上市公司应履行的义务,也是投资者所享有的权利。
新规鼓励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分红频次,新增了中期分红的规定。也就是不单是一年分红一次,而且也可以半年分红。新规有助于减少公司冗余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引导公司聚焦主业。
公开数据显示,近五年,A 股上市公司分红金额逐年增长,累计分红8.2万亿元。2022 年,我国境内市场共有3291 家沪深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占2022 年末上市公司总数的67.1%,全年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06万亿元,其中归属于A 股股东的分红金额1.62 万亿元。该数据反映出A 股市场在不断提升现金分红的能力,但仍有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未进行现金分红。
从市场角度看,长期稳定坚持现金分红的上市企业,本身具备比较健康的财务实力以及现金流水平,从一定程度上起到财务“选秀”的效果,可给公司带来更多的“股粉”和“溢价”。
笔者认为,以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不仅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基本责任,审慎合理的分红策略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成长性和吸引力。简而言之,股利平滑传递的积极财务信号会对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影响股票价格表现。因此,上市公司在利润分配的規划中,应结合现金持有、盈利预期、投资规划等制定具有平滑特征的现金股利政策,避免现金分红大起大落。投资者对具有平滑的股利政策的公司,可以“多看一眼”。
虽然这些年A 股上市公司采取现金分红的企业数量明显提升,且股息率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趋势,但在A股市场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分红或者分红特别少的“铁公鸡”。在分红新规之下,“铁公鸡”将会面临更多的政策压力。
新规规定,对于未进行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具体原因,以及下一步为增强投资者回报水平拟采取的举措等”,并且应当在年度报告中进行专项说明。同时,新规规定,“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期内有能力分红但不分红尤其是连续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水平较低的,以及财务投资较多但分红水平偏低的”,证监会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将对此予以重点关注。重点关注“是否详细披露了未进行现金分红或现金分红水平较低的原因,相关原因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持续关注留存未分配利润的确切用途以及收益情况,是否按照规定为中小股东参与决策提供了便利等”。对不分红的公司加强披露要求等制度约束督促分红,将“铁公鸡”的真实面目暴露在阳光下,也让投资者做好用脚投票的警示。
对于乱分红的上市公司,新规要求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存在现金分红占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较高等情形的”进行重点关注。重点关注公司现金分红政策是否稳定。“其中,对于资产负债率较高且经营性现金流不佳的,重点关注相关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是否会对生产经营、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存在过度依赖新增融资分红的情形”,“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或相关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不当干预公司决策等情形。”另外,还要求证监会对“超出能力大比例分红损害持续经营能力”,应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如果应当行政处罚的,应该依照《证券法》进行处罚。
笔者认为,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实力不佳,或者长期处于高负债率的水平,那么上市公司在缺乏稳健现金流的状态下,依然采取大比例的分红,动机可疑。以此为选股指标,从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财务“排雷”的效果。对于有杀鸡取卵的现金分红嫌疑行为的企业,投资者应该“择时规避”。
简而言之,投资者应关注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目标,公司乱分红、不分红的,更是投资者避免踩雷的重要观察点。
此前出台的减持新规首次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实控人的减持行为与上市公司分红挂钩。笔者认为,不下蛋的铁公鸡终于套不了现,现金分红新规与减持新规一起形成了“有出有进”的组合拳,旨在重构证券市场的生态环境,筑牢牛市底盘。
最近减持在市场广受诟病,新规对此做了积极回应,从利润分配上对减持进行了规范,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 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控人全部包括在减持新规内。
但是,这或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对净利润总额必须有一个规定,比如为发行时规定的利润规模。如果模糊不清的话,势必给“有心人”留下减持的漏洞。
不但如此,还需要将公司董监高的减持也與现金分红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将公司的盈利能力、股东的现金分红能力与董监高的个人利益的完美结合起来的闭环。
现金分红固然令投资者有获得感。但是,一方面,现金分红也应该避免大起大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建议证监会在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监管中,重点关注公司的股利平滑特征。除了股利水平、股利支付率等静态指标外,上市公司不同年度间现金股利分配的连续性及股利波动性等动态指标也应成为重要考核指标。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一次性的高比例分红现象,仍需引起警惕。在上市公司采取大比例分红的背后,如果重要股东持股比例太高,则可能存在利用大额现金分红实现变相套现。因此,需要完善相关规则,弥补规则漏洞。对有条件的上市公司,不仅可以鼓励它们实施中期分红,同时,建议在文件中增加一条:“对连续三年高分红的企业,可采取股份回购注销的策略”。这同样可以增加投资者的获得感。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征求意见稿取消了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参与角色。
今年9月,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此次分红新规取消独立董事的现金分红参与权,或有违独立董事“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的“三个作用”之嫌。
笔者认为,整个独立董事的管理体系围绕“三个作用”展开,其中监督作用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独立董事也因此在履职行权的过程中,尽显价值。现金分红,作为公司重要的财务股利政策,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管理内容之一,新规删除独立董事的参与决策权不可取。
毋庸置疑,上市公司分红需要综合考虑盈利、现金流、债务、成长阶段、发展目标等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要素,需要多方面平衡公司与股东的利益,还需要平衡管理层、各类股东、债权人等主体的利益诉求,作为独立董事,可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专业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第三人的角色作用,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分红安排。
加强独立董事在分红决策中的作用来推动科学分红,十分必要。笔者建议征求意见稿需明确独立董事的分红决策权,慎重取消独立董事的现金分红参与权。(本文作者系中国乡镇企业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所提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