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孩子的攻击行为

2023-10-28 14:56吕雪萱
下一代英才 2023年8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攻击行为治疗师

吕雪萱

外力干扰到人身安全或是内心感受,这时,大脑自然启动对应策略。观察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的是“消极攻击”模式,以默不作声、低头哭泣、背后抱怨、故意忽略来反应。相反的则是“直接攻击”,例如动手打人、丢掷物品、大聲怒骂等。

为何攻击?

孩子会有攻击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样学样。曾经有位年轻爸爸被托儿所老师投诉,说是两岁儿子常在午餐时,拿起汤匙敲邻座同学,一边说:“不吃!不吃!打打!打打!”弄得那个小男生嚎啕大哭。

年轻爸爸边跟老师赔不是,边百思不得其解地说:“吕老师,我们家是用爱的教育啊!从来没有动手打过小孩。”

“再想想看,可能某一位长辈和小孩闹着玩,不小心学到了。”我不放弃地提醒。

“啊    ”年轻爸爸恍然大悟,原来老妈看到孩子不能专心吃饭,因此一边作势要打孩子,口中一边说:“不吃!不吃!打打!打打!”这个动作、这些字句被孙子牢牢记住,难怪进到托儿所也复制这样的攻击行为。

只要大人中止这种负面举动,小朋友自然不再沿用。可怜的是,有些孩子亲眼见到暴力行为,成了目睹者,长大过程中除非有自觉改正意识,否则这种攻击行为往往在家族中延续。

二是生理机制。目前神经科学家针对暴力行为尚未找到基因定论,但至少追踪到暴力行为的神经回路;生物学家黑斯研究到人脑中“下视丘攻击区”,这里的神经结构,在威胁出现时容易失控、暴怒。另外,大脑杏仁核的成熟与否也是情绪冲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论医学界、科学界、教育界等都致力于中止暴力,停止人类的互相攻击,这也是亲临其境的爸妈努力的方向──教养出情绪稳定、与人为善的孩子。

停止丢积木

有一回,我参观了儿童治疗室的运作,正好瞧见玻璃镜内一位心理治疗师和3岁小男孩的互动。

小男孩乔治(化名)不停地把手中的积木丢向心理治疗师,只见那块红色三角形积木丢过去时,心理治疗师没有闪躲,也没有动怒。

心理治疗师,年约40多岁,金黄的头发,脸上戴着金边眼镜,温和坚定地微笑,她不出声谩骂,也不是把积木丢回去。她默默捡起滚到身旁的积木放回乔治的桌面,鼓励他不必攻击眼前的人,也不必重覆地丢掷……一次、两次、三次……到了十一次后,终于见到乔治准备丢第十二次时,他抓着积木的手犹豫了一下,在空中停滞约5秒……

神奇的是,下一秒,乔治将红色小积木轻轻地放到心理治疗师一直伸在他眼前的手。不再是丢的,不再用攻击方式与人沟通。

原来乔治的爸爸长期用暴力对待妈妈,妈妈经常离家出走,但想到乔治又返回。乔治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误以为“攻击”是和世界互动的唯一方式。

小小的心灵世界里,乔治体验到的是“我只要攻击,别人就会离开,对我没辙”。不料,他碰到了既专业又有耐心的心理治疗师,她终止了乔治的错误模式。接着,我看到在玻璃镜内,心平气和的乔治,他和心理治疗师合作叠出了一座五颜六色的城堡。

良善新模式

每个小朋友从小装满了各式各样与世界互动的模式,由于年纪还小,无法辨别和选择正确模式,以致类似乔治的遭遇,总是以攻击出手,先下手为强。

若能透过后天“新的互动”“新的学习”“新的经验”,重建与人相处的良善模式,攻击行为也就有机会中止了。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攻击行为治疗师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