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据统一市场建设研究

2023-10-28 03:00:24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课题组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票据统一供应链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课题组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持续较快发展,票据的功能、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票据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业态,比如,类票据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各类票据平台的打造,供应链票据的推出,等等。这些新变化既有积极的作用,又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类票据显著改善了传统应收账款不标准、不流转、难融资等弊端,对促进供应链融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缺乏监管和准入门槛、透明度低、道德风险较大等问题;各类票据平台促进了票据市场流通、提升了集团内票据业务管理效率,但同时也存在民间票据贴现、票据平台业务模式等问题;供应链票据的推出是类票据转化的有效途径,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出现逆转化、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

这些新业态有其产生的必然性,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票据市场发展的措施建议,以便引导类票据和票据平台走规范发展之路并纳入票据市场范畴,并且指出建立统一市场是我国票据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论证了建立中国票据统一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建设中国票据统一市场的基本方案。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商业信用的高级表现形式,自诞生以来得到持续较快增长,票据功能、效率和安全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票据业务规模持续较快增长

新中国的票据业务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其最初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间商品赊销、信用挂账、货款拖欠,解决困扰企业的“三角债”问题。目前,票据业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和对应的监管制度规范,有明确的监管机构牵头管理,有官方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有成熟开放的支付融资业务体系,是商业信用的高级表现形式。自诞生以来,票据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1 年末,票据承兑余额为15 万亿元,比2001 年增长了28.4 倍,年均增速达到17.5%;票据融资余额为9.9 万亿元,比2001 年增长了28.1 倍,年均增速达到17.4%。①数据来源:2001—2021 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27/125957/index.html)。详见图1。

图1 2001—2021 年全国票据市场规模

2.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成绩可喜

票据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支付便利和低成本融资渠道。

一是票据支付量和融资持续较快增长。2021 年,票据支付量为80.71 万亿元,比2017 年增长132%;票据贴现融资量为15.02 万亿元,比2017 年增长109.78%。

二是用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21 年,全年用票企业家数达318.89 万家,比2017 年增长201.18%;企业用票金额达95.72 万亿元,比2017 年增长118.09%,其中,35.77 万家企业通过票据获得贴现融资,259.29 万家企业参与票据背书业务。

三是票据融资利率持续下降,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21 年,票据市场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85%,比2017 年下降204 个基点,相当于1 年可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000 亿元以上;与一般贷款的利差为240 个基点,有效减少企业融资成本1200 亿元。其中,银票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2.7%,比2017 年下降210 个基点;商票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4.2%,比2017 年下降147 个基点。①数据来源:上海票据交易所《2021 年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 年。

3.票据服务中小微企业成效显著

票据具有信用叠加、流动性强、融资手续便捷、成本低等优势,在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和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中小微企业用票企业家数不断增加。2021 年,中小微企业用票企业家数达到314.73 万家,同比增长17.72%,在所有用票企业中占比98.7%。

二是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持续增长。当年中小微企业用票金额达到69.1 万亿元,同比增长15.75%,在企业票据业务中占比72.19%。

三是票据融资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2021 年,中小微企业票据贴现量为11.13 万亿元,在贴现总额中占比74.12%。

四是中小微企业的票据融资成本低。2021 年,中型、小型、微型企业贴现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87%、2.96%和2.95%,比一年期LPR 的3.65%低60~70 个基点,比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61%低160~170 个基点。②数据来源:同上。

(二) 电子债权凭证

电子债权凭证是指基于应收应付账款创设的一类电子化的确权凭证,通常依托大型企业的商业信用,在其供应链企业中进行电子化的流转和融资,由于其要素和功能与票据非常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类票据”(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课题组,2022)。电子债权凭证签发流转的平台叫供应链平台,通常由大型企业构建。可以看出,电子债权凭证是传统商业信用与金融科技结合的产物,实现了应收应付账款的电子化流转和融资,大幅提高了应收应付账款在产业链内的流转效率。

电子债权凭证是商业信用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在服务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方面成绩显现,近年来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

1.电子债权凭证改变了传统应收账款债权债务不确定性和不流通性

传统应收账款虽然也有合同约定,但约束力不强,往往存在强势的债务人拖欠弱势的债权人情况;同时,传统应收账款的个性化太强,其基本没有流转。电子债权凭证是对传统应收账款的确权和相对标准化,债权债务更为明晰,约束力相对更强,且同一平台的凭证具有统一电子格式,流通性明显提升,因此电子债权凭证在传统应收账款确权方面具有极大的改良作用,这也是电子债权凭证产生以及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以中企云链为例,截至2022 年12 月,该平台已有注册企业21.95 万家,云信确权8164 亿元,累计交易2.52 万亿元。③根据中企云链官网(https://www.yljr.com)数据,截至2023 年4 月,中企云链累计注册企业用户数超27 万家,确权超1 万亿元,保理融资超7000 亿元,累计交易超3 万亿元。

2.电子债权凭证改善了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传统应收账款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的质押贷款、保理公司的保理等,但由于债权人很难找到所持应收账款的融资银行和保理公司,绝大部分企业只能一直持有应收账款直至到期。供应链平台直接提供了相对应的融资渠道,减少了搜寻成本,大幅改善了应收账款的融资效率。仍以中企云链为例,截至2022 年12 月,云信实现保理融资5805 亿元,融资率达71.1%。①数据来源:https://www.yljr.com。

3.电子债权凭证提升了核心企业影响力

核心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平台、签发电子债权凭证,将其信用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从而丰富了金融资源,提升了自身影响力,这也是许多核心企业构建自己的供应链平台,并要求自己的供应链企业使用其电子债权凭证的原因。

简而言之,电子债权凭证是由构建它的大型企业说了算,其核心目的是维护大型企业的利益。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大型企业构建的供应链平台呈现出野蛮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可查询的供应链平台已超过150 种,一年签发的电子债权凭证达上万亿元,涉及的企业数量可能已超过百万余家。

(三) 供应链票据

供应链票据是指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其功能与电子债权凭证相同,但属于电子票据。供应链票据结合了电子债权凭证和电子票据的双重优点,其对电子债权凭证的替代是商业信用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供应链票据已实现了电子债权凭证的可拆分等功能,并将部分供应链平台纳入其中,实现了供应链票据与电子债权凭证功能上的对接,为票据替代应收账款奠定了基础(肖小和等,2021)。

供应链票据是电子债权凭证票据化的有效途径,开局发展良好。由于供应链票据制约了大型企业在电子债权凭证中的核心利益,这个替代过程是被动的、缓慢的,甚至是有反复的,但从长远看,商业信用的规范发展是必然的方向。2020 年4 月24 日,供应链票据正式推出,截至2021 年末,供应链票据平台共有3000 多家企业登记注册,各项业务金额合计671.63 亿元,供应链票据贴现金额和承兑金额的比值为65.96%(宋汉光,2022)。

(四) 管理型票据平台

管理型票据平台是指将一个集团或多个集团的票据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的平台,其主要目的是管理平台内主体的票据业务行为,包括票据权限、票据额度、票据融资以及日常管理等,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票据业务效率和安全性,从全市场看其是票据业务的延伸和补充。目前,该类票据平台逐渐增多,如企票通、军工票、央企内部票据平台等。企票通是由国新央企金融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简称国新金服)构建的致力于为中央企业提供商业承兑汇票等金融信息服务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将中央企业优质信用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传导。“军工票”是十大军工集团联合发起的票据创新合作工具,由十大军工集团所属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承兑、保贴增信或统一风控体系的基础上,签发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和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其目的是以市场化同业合作提升集团票据流转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业务以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为主。部分央企陆续筹建本集团内的票据平台,以加强集团内票据的管理,提升运作效率。

(五) 票据交易所

作为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为票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票据市场统一规范健康发展、重塑票据市场生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上海票据交易所通过科技手段大幅提高了票据市场的电子化水平,建成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票据市场,改变了此前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目前,电票市场占比已超过99%。

二是上海票据交易所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设计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效率。上海票据交易所完善了票据市场业务规则,规范了市场准入标准,构建了票据交易票款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DVP)结算和直通式处理等业务机制,票据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上海票据交易所通过信息披露机制优化了票据市场生态。信息披露增强了市场透明度,规范商业信用、提高违约成本、培养信用意识,票据信用环境持续优化。

四是通过推出全生命周期创新产品激发市场活力。上海票据交易所先后推出票付通、贴现通、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等新产品,盘活了企业票据资产,优化了贴现资源配置,加强了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动,提高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和融资可得性。

五是建立全方位票据市场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上海票据交易所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票据交易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构建全方位监测指标体系,创设主动账户管理服务,全市场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 商业汇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现有票据市场中,银票仍占据主要地位,商票尚未大幅发展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一是由于商票的流动性较差,导致参与主体对商票的接受程度不及银票。

二是商业银行的运营思路依然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对于商票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处于分散式管理状态,未能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的低成本资金优势来支持商票发展。

三是商票自身的“信用机制”问题和一二级市场不连贯之间的博弈,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票的发展。

1.商票的流动性问题限制商票发展

一是企业信用评级的缺位是导致商票流动性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对于多数企业的信用评级处于缺位状态,除了一些信息较为公开透明的大型企业以外,其他的企业评级一般以区域性的商业银行为主导,缺乏统一的标准,这导致商票流通市场较为零散、彼此割裂,在全国范围内呈区域性特征。现有供应链平台上流转的应收账款电子化凭证、供应链票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平台之间、不同企业集团之间的商票难以实现互通,商票难以获得流动性支持,必然在结算方式中不被企业选择。

二是商票市场的信息不透明情况限制了商票的流动性。在上海票据交易所设立商票信息披露平台之前,全国缺乏统一的商票信息披露平台,这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伪造商票的机会,也给商票市场带来诸多信用风险。

三是由于商票信息不透明,持票企业在急需资金时会选择中介机构进行贴现,“天价”的贴现利率让企业对商票产生抵触心理,使商票的流通陷入困境。

四是贴现后的商票在转贴现市场上的流动性也大不如银票。在转贴市场上,除了一些追求高收益资产的银行会对已贴现商票有一定需求外,大多数参与机构不愿意购买商票作为资产,因此,票据市场上关于商票的询价与报价很少,成交量也远不及银票。此外,商票难以用于回购业务和再贴现业务,限制了商票再融资的路径,导致各金融机构对商票的接受意愿较低。

2.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对商票发展产生影响

银行拥有众多商票业务的潜在客户,从理论上来说,能够获得短贷授信额度的客户就有可能成为商票客户。但在现实经营过程中,商票业务属于非常从属的地位,有的银行甚至根本不开展商票业务。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银行考核的重点依然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票据业务即使完成得再好也只是总体考核中的一小部分,导致分支机构开展商票业务的动力不足。

二是客户及客户经理的业务逻辑难以突然转变。对于客户而言,出于商票流动性等因素的考虑,不愿大面积开展票据业务;对于客户经理而言,传统信贷业务无论在流程还是在风险把控方面都较为熟悉,不愿新添业务品种。基于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商票业务发展受到阻碍。

此外,现有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多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根据业务特性,票据贴现业务一般归属公司条线管理,票据转贴现业务一般归属金融市场条线管理,原本可以实现快速跨界的业务产品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票据贴现成本也因这种割裂而不能充分享受银行间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尤其对于自营资金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而言,难以释放商票的利差红利。

3.商票发展受到一二级市场僵硬流转机制的影响

无论是公司信用类债券,或者是商票,都被视作“企业信用”。一般情况下,市场环境恶化会导致“金融机构信用”更受追捧,“企业信用”受到排斥。与债券以融资为目的不同,贴现前的票据是“支付工具”,信用环境的恶化会产生正反两种作用。经济低迷期,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更愿意以票据进行支付,以节约资金占用成本。信用环境持续恶化后,风险开始暴露,“企业信用”将会受到排斥。2018 年以后,商票签发指数化后与宏观景气指数的走势基本负相关,所以,近年商票发展的持续落后不能归因于市场环境的恶化。票据签发集中于中小企业,金额小、期限分散,承兑人及直贴机构又需承担自动化的刚兑责任,因此即使存在风险暴露,被最终拒兑的概率仍然很低。而债券发行多金额巨大,期限分布集中,个体违约极易诱发挤兑现象。以2021 年为例,单张票据平均金额约在190 万元左右,而单只债券平均超过10 亿元。A 股银行票据不良约18 亿元,债券违约接近1500 亿元。由此可见,“信用危机”并非导致商票萎缩的主要原因。在尚未达到“信用破裂”的边界地带之前,环境产生的冲击是温和的,甚至会契合票据的支付功能。所以,商票更紧迫的问题在于一二级市场间僵硬的流转机制。

(二) 电子债权凭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作为“类票据”,电子债权凭证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加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多级、可拆分流转,加速了供应链经营周转,提升了企业资金可获得性。然而,电子债权凭证存在的问题及其和背后的机制也不容忽视,也应当予以重视。

1.类票据为社会提供“增量货币”

票据尚未纳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层次范畴,但作为重要的市场监管工具,被计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类票据作为一种供应链闭环内使用的支付融资工具,凭借核心企业信用实现链条内部逐级流转,通过电子债权凭证的转让轧平企业间应收、应付账款,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法定货币的替代,使供应链金融体系内部产生“造币”功能。但是,类票据并不计入货币供应量及社会融资规模进行统计,其庞大的出票量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可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2.类票据缺少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类票据作为供应链金融新兴产品,尚没有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目前市场上类票据种类繁多,规则千差万别,经营主体涉及央企、国企、商业银行、企业、第三方平台等多种类型,监管归口不一致,监管指标不统一,监管体系不完善。需要注意的是,类票据由供应链企业间自发行为产生,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既不具有基础设施、风控体系保障,也没有政策法律规定、信息披露等约束机制,信息透明度非常低,底层基础交易真实性尚不可知,可能存在利用闲置授信套取银行资金的风险,且一旦类票据流转泛滥,还可能进一步形成新的企业间“三角债”。

3.票据业务的强监管有可能产生“本末倒置”的效果

类票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但由于其容易逃脱监管,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类票据要素与业务流转与票据非常相似,在票据市场严监管趋势下,可能会出现弱监管的类票据替代票据的倒退现象,导致监管套利,形成非正规金融产品对正规金融产品的挤出效应。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将会对金融监管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此大体量的科技化“白条”游离于监管之外,如若管理不当,存在暴雷风险,将对社会经济稳定性造成巨大的冲击。

4.类票据自身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类票据凭借核心企业逐级流转,核心企业承担着类票据到期支付履约义务,其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的恶化将对电子债权凭证的流转与融资造成负面影响,类票据整体信用风险也将大幅提升。

二是操作风险。类票据大多基于供应链平台开立、流转,其安全性与平台安全性、平台运营方安全性紧密相关,如果技术投入不足,容易引发平台故障或遭遇入侵,给客户资金带来损失;网络安全防护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客户信息泄露,降低平台客户信任度,存在部分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 供应链票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上海票据交易所在传统电子商业汇票的基础上,借鉴了应收账款电子债权凭证的灵活性,建设了供应链票据平台。供应链票据平台依托于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与符合条件的供应链平台对接,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承兑、背书、质押、保证、贴现、存托、交易、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而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即为供应链票据。根据《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22〕第4 号)规定,供应链票据属于电子商业汇票①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1/18/content_5727779.htm。。根据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建设规范,供应链平台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属于同等的接入机构角色。供应链票据的推出有助于企业的商业信用推广和供应链管理,并在解决类票据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接受度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市场占有度仍较低。

1.各参与主体对供应链票据认知有差异

一是供应链票据虽已上线两年多时间,但各主要参与主体对供应链票据的认知存在差异。比如商业银行对自身参与供应链票据可以承担的角色认知有误差,往往认为自身只需承担融资角色,忽视了自身可以承担承兑人结算行、供应链票据运营方等多重身份,使得整个市场的参与度略显不足。

二是目前供应链票据的宣传推广力度总体较弱,市场管理主体、参与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尚未全面主动地开展供应链票据的市场推广,大量中小企业对供应链票据的内涵定位、功能优势、办理渠道和业务流程等尚不熟悉。

三是尽管部分地区出台了支持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政策,但是区域政策的管辖层面和影响力均较为有限,且政策更依赖于后续的跟进和落实,目前很多已出台政策是否能真正落实尚需观察。

2.供应链票据的一二级市场连通性存在障碍

一是由于供应链票据多为商票,且在融资环节系统控制要求贸易背景的强制性捆绑,导致目前参与供应链票据融资的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处于观望状态。

二是目前供应链票据转贴现市场、再贴现环节尚未完全打通,贴现市场份额有限,导致银行参与供应链票据交易的积极性更加不足,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目前供应链票据作为票据市场的“增量”部分,在标准化票据被叫停后,其融资方式只能通过传统的贴现形式办理,相比传统票据在贴现环节缺少用户体验、秒级放款等竞争优势。

3.核心企业仍存在“盘剥”上下游的现象

供应链票据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其本质仍是供应链金融。

一方面,供应链票据同样具有供应链金融跨地域、行业特性突出、信息不对称、主体众多、流程复杂的特殊风险,其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另一方面,虽然供应链票据已通过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实现了兑付的刚性约束,核心企业资金实力往往较为雄厚,基本不存在融资困难,但是导致占据议价地位的核心企业通过应收、应付账款占压中小企业资金的情况,有的还成立应收账款流转平台或专门的金融公司对持有其开出供应链票据的中小企业提供保理或其他融资服务,形成对被拖欠企业的“二次盘剥”。叠加资产创造、利润考核因素影响,核心企业拖欠动力加强,被拖欠企业困境加剧。

(四) 票据平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和赋能技术迅速崛起,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的创新研发相结合,极大地加快了各行各业改革发展与提质增效的步伐。但由于各项技术还有待成熟与提高,参与供应链票据或者类票据的供应链平台在应用赋能技术进行创新变革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落实挑战,这些难点的解决会使智能产品的落地过程实现质的突破,也会为未来供应链平台的发展及研究提供指导方向。

1.供应链平台面临服务区域跨度较大的差异化问题

一是,不同地区间数字化基础建设的水平差异较大,供应链平台在与智能化结合时需要考虑低水平地区的接受程度并对创新政策作出适应性调整。发展水平及速度的差异会大大降低新技术的普及进度,甚至会不断拉大相关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既不利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也会影响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二是,新技术的应用给重塑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数据流动量的快速提升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所必需的关键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范围的迅速扩大,导致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于落后,容易产生网络攻击、数据滥用、隐私盗取等隐患。

2.供应链平台自身面临各类风险

一是合规风险。由于非融资环节不要求供应链平台向金融监管部门报送业务数据,由此可能出现业务流程和风控不到位的情况,使业务合规性受到影响。在企业授信方面,如果错误地向不符合资质的企业进行授信,供应链平台融资业务整体合规性也会受到影响。

二是系统化操作风险。供应链平台的安全性与平台运营方能力紧密相关,如果技术投入不足,容易引发平台故障或遭遇入侵,给客户资金带来损失;网络安全防护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客户信息泄露,降低平台客户信任度,存在部分客户流失的风险。

三、建设中国统一票据市场方案研究

建设统一的票据市场交易平台、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票据交易市场非常重要(王自力,2005;伍佳昱和汪小政,2016;赵慈拉,2016),随着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大市场,既有利于加快上述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票据市场更好地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

(一) 统一票据市场的概念

统一票据市场是指基于统一命名规范、统一基础设施、统一法规制度体系、统一产品体系、统一服务目标、统一技术与数据标准、统一风控体系、统一评价体系,涵盖票据全生命周期的票据市场。

统一命名规范是指纳入统一票据市场的产品要依据《票据法》及相关制度要求规范命名,名称可冠以“票据”“票”等。统一票据市场之外的产品名称不应带有“票据”字样,以免引起混淆。

统一基础设施是指统一票据市场以上海票据交易所为唯一基础设施。未经许可,市场参与者不得借助其他市场及设施开展票据业务。

统一法规制度体系是指在统一票据市场内必须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

统一服务目标是指统一票据市场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宗旨,不得借助市场从事其他融资活动。

统一产品体系、统一技术与数据标准、统一风控体系、统一评价体系是指统一票据市场牵头领导部门及基础设施颁布的产品规范、技术规范、数据规范、风险防控规范及评价规范,市场参与者必须依据上述规范开展票据业务,防控业务风险,评价业务成果。

(二)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的必要性

1.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①习近平:“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见《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23 年版,第67 页。。建设统一票据市场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发展,催生票据市场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也是沟通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票据市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统一票据市场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由于票据天然具有服务中小企业的特性,有利于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对重点行业的提质增效、对中小企业且服务的增量扩面;统一票据市场将兼顾跨境票据发展,有利于打造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创新产品及金融监管手段,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3.实现“数字经济”战略目标的需要

2022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2021〕29 号),提出“到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①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12/content_5667817.htm。。票据市场具备贴近企业、特点突出、优势明显等特征,对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影响较大,数字票据应当与数字金融同步发展,强化技术与金融的结合,重新构筑票据市场的数字化生态,更好服务数字经济战略目标。

4.实现票据数字化进程的需要

票据数字化是指票据业界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值,强化票据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服务能力,加速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重塑,以有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统一票据市场可以净化市场发展环境,完善票据市场法规政策,提升市场技术水平,改善票据市场透明度,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为推进票据数字化进程奠定基础。

(三)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的可行性

依据建设统一大市场、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从传统商业承兑汇票发展慢、供应链票据以及电子债权凭证和票据平台等市场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已基本完备、新一代票据系统将全面推广、《票据法》即将修订、《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充实、票据数字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实际考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1.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016 年12 月,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经过7 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票据市场的集中交易中心、登记托管中心、清算结算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以及产品创新中心。一是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了票据交易、登记、托管等一系列业务规则,实现了业务规则的统一;二是上海票据交易所接管了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和管理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ECDS),建设了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以及票据新一代系统等票据市场业务平台,实现了业务平台的统一;三是上海票据交易所研究并发布了票据收益率曲线,制定了明确的票据统计口径,实现了数据及统计规范的统一;四是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出了供应链票据、标准化票据、票付通、贴现通等一系列创新业务产品,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与结算需求,促进了市场发展。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为建设统一票据市场奠定了基础。

2.票据市场数字化进程成果丰硕

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一是电子化程度总体较高,自2009 年电子商业汇票问世以来,票据市场电票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已达99%,各市场参与者均已建设独立的票据系统对接市场基础设施;二是系统化交易深入人心,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之前票据市场交易长期存在交易信息不对称、票据真假难辨、线下交易不便等问题,以至市场充斥票据中介,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经过多年培育,当前票据市场线上化、平台化交易已全面普及,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市场发展规范有序;三是数字化领域有所建树,为配合数字货币研发,2018 年上海票据交易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开发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并成功办理数字票据项下各类业务,为未来数字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完备的市场数字化体系为建设统一票据市场创造了条件。

3.票据信息披露机制日渐完备

票据信息披露是我国票据市场的里程碑事件,促进了我国商业信用发展进程,一是票据信息披露提升了参与主体信用观念,票据市场参与主体规模远大于债券、证券等市场,票据信息披露要求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及大部分金融机构披露其承兑票据信息及主体信用信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意义深远,票据信息披露是国内最大范围、最多主体的信用信息自主披露,改变了部分企业对信用信息的漠视、抗拒、逃避等观念,最大程度提升了市场透明度,维护了市场秩序。二是票据信息披露丰富了金融机构风控机制,有助于金融机构全面了解企业在票据领域的信用行为,部分企业利用票据信用信息盲区骗取授信的行为将得到遏制。三是票据信息披露改变了涉票企业信用认知。票据信息披露犹如一场信用知识普及培训,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披露了解承兑企业、承兑机构的信用状况,规避信用风险,彻底改变了票据链条中弱势群体的信用认知。四是票据信息披露保障了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票据交易所对于失信及未披露的信用主体制定了处罚措施,有利于维护市场公平、保障参与主体权益,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建设统一票据市场规避了风险。

4.票据市场法规修订蓄势待发

《票据法》制订于1995 年5 月,修订于2004 年8 月,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2023 年2 月10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3 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要求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规范票据市场发展,推进《票据法》的修订①https://mp.weixin.qq.com/s/66HjG1UZ8NRdm70eJItBpA。。

修订《票据法》对票据市场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完善金融基础法律制度,《票据法》是一部专门针对票据领域的法律,是对商事规则的抽象与概况,涵盖金融支付与融资等领域,是其他法律所无法替代的;二是有利于金融创新深入发展,《票据法》的修订必然涉及电子商业汇票等新型金融产品,以适应当前的金融环境,将在较大程度推动票据创新发展,改变部分创新产品无法可依的窘境;三是有利于票据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修订后《票据法》必将体现数字化时代特征,为票据数字化发展及相关制度修订提供法律支撑。与时俱进的法律制度体系为建设统一票据市场提供了保障。

(四)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的方案设想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大概念,其方案涉及很多方面。

1.加快完善票据法律法规

一是要尽快修订《票据法》,建议进一步明晰票据的无因性,明确票据电子化、信息化、证券化以及可拆分属性,明确供应链票据、数字票据等创新型票据种类,允许开展商业本票,明确类票据监管职责,规范类票据开展等,以促进票据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新发展格局。

二是要尽快出台业务管理制度,明确统一票据市场业务品种、基础设施、业务管理、技术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将类票据业务纳入统一票据市场,与一般票据业务共同遵守统一法律规范,接受同一监管要求,使用统一基础设施,采用一致的技术方案及风险管理规范。

三是要尽快统一票据监管制度,票据监管部门对于同类票据业务产品应采用同一监管标准、同一监管力度及同一监管规则。

2.分层次推动统一票据市场发展

一是要推动基础设施发展,不断完善上海票据交易所各项职能,依据央行票据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市场规则,加强产品创新;进一步优化平台系统,将类票据业务纳入平台范畴,透明规范运营系统;进一步扩充市场参与者,将类票据平台参与者引入票据市场,规范业务发展。

二是要推动接入点发展。首先,强化传统接入点作用,鼓励农信银、城银清算等传统接入点平台发展壮大,为更广泛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票据接入服务;其次,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作用,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在网点、结算、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接入服务共同发展;再次,鼓励类票据平台转型发展接入业务,对于已纳入统一票据市场且内部管理规范、业务及科技实力较强的类票据平台,可以鼓励其转型发展接入服务。

三是要促进合规地方或央企票据平台发展。首先,对于企票通、军工票等央企票据平台应鼓励发展;其次,要推动地方票据平台建设发展,包括区域性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票据平台建设;再次,要明确平台的职责,如企票通平台为商票设立风险金管理机制,全面对接上海票据交易所系统,为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企业提供签发流转的系统服务,并通过签约银行为央企下属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企票通平台应成为票据市场基础设施的有益补充。

3.类票据业务要走规范发展之路

类票据的未来,宜走规范发展之路。类票据平台可以由国资委统一归口管理,逐步按票据要求规范管理;也可以通过修改《票据法》并入统一票据市场。不论采用哪种模式,均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票据市场牵头或监管部门应客观分析类票据平台的发展状况,对类票据平台业务规则、产品规则、风险规则的合规性进行全面评估,对平台系统业务数据及业务行为的完整性、一致性及准确性进行全面核对,充分了解每个类票据平台的真实状况。

二是逐步规范。票据市场牵头或监管部门应将类票据纳入统一票据市场,设立准入要求,满足准入要求的类票据平台可允许其进行机构、制度及系统改造,验收通过后正式纳入统一票据市场;对存在瑕疵、不满足准入要求或验收标准的类票据平台,需设立整改时间表,到期再进行准入或验收评估。

4.全力推动供应链票据发展

供应链票据与类票据相比,不仅均具备可拆分、可流通、可融资的特性,而且具有制度完备、业务规范、系统健全、监管到位等特征。全面推进供应链票据发展是大势所趋,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创新,进一步完善供应链票据业务功能,畅通供应链采购、生产及销售各环节,更好满足链内中小企业支付与融资需求。

二是要强化推广力度,票据市场牵头部门、基础设施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供应链票据的推广力度,增强供应链票据对主要行业供应链的渗透,提升对链内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覆盖率。

三是要“维稳保链”,从国际形势及宏观经济层面看,当前国际形势不明朗,且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更需要确保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供应链有序、稳定运行,供应链核心企业需承担更多“维稳保链”社会责任,适当让利于上下游中小企业,并可以更多使用供应链票据等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5.建设统一票据市场评价考核体系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需要有客观的评价、监督及管理机制。建议票据市场牵头部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立市场评价机制及指标,客观评价统一票据市场建设及运营状况,分析总结市场发展经验与不足,并不断完善市场发展策略。

二是建立市场监督机制及指标,实时跟踪统一票据市场发展状况,全面监测并防控市场风险。

三是建立市场处置机制及指标,及时处置违规事件,维护票据市场秩序。

6.促进统一票据市场数字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①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票据数字化是建设统一票据市场的必由之路,需要加快推进票据数字化进程。

一是加快推动新技术应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在票据领域的应用,增强市场科技含量,改善市场发展空间。

二是推动供应链票据等新业态发展,不断融合改进类票据业务产品,促进票据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培育票据数字化发展新生态,实现票据生命周期信息化、市场规则标准化、市场秩序规范化、市场服务大众化、市场拓展国际化。

7.建立统一票据市场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推动票据信息披露机制不断深化,统一票据市场应不断完善票据信息披露机制,促进票据市场信息透明化发展,为进一步防控票据信用风险创造条件。

二是促进商业汇票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可考虑引入第三方评级机构设立商业汇票评级模型,批量化推动票据评级评估工作开展,为防控票据信用风险,提升市场参与者风险控制能力提供基础条件,以进一步保护市场投资者及持票人权益,维护票据市场秩序。

三是强化票据市场风险监测及预警机制,强化市场基础设施风险管控职能,提升其风险监测及预警能力,增强对票据、类票据等统一票据市场业务产品的风险控制水平,提升市场安全边际。

8.探索统一票据市场标准化及国际化之路

一是统一市场标准,包括统一业务准入标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风险管控标准等。

二是强化交易属性,通过票据二级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及流动性,从而助推票据一级市场发展。

三是增强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积极性,全力推动供应链票据的创新与推广力度,覆盖更为广泛的供应链上下游边缘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票据服务。

四是加快建设国际标准,推动跨境票据业务创新与发展,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国门,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9.重点推进普惠、科创、绿色票据等领域发展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依托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业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票据普惠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广泛、质优价廉的票据普惠服务。

二是构建绿色票据、科创票据产品体系,精准“滴灌”绿色企业和科创企业,促进金融机构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

10.明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定位

一是明确上海票据交易所是中国货币市场重要基础设施的定位,上海票据交易所是统一票据市场的唯一基础设施。

二是明确上海票据交易所在信用信息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作用,其既是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数据来源,也是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使用场所。

三是赋予上海票据交易所部分票据市场管理职能,如建议职能、惩罚职能、评价职能等,以便更好履行市场基础设施职责,在票据全生命周期中发挥交易推动承兑、直贴创新功能,发挥交易激发票据与资本、资管、衍生市场有效衔接和良性循环之路。

四、结语

建设统一票据市场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票据市场监管部门、基础设施、机构、企业等参与主体,涉及票据相关法律、制度、系统、机制的完善。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分步实施,共同推进统一票据市场建设,促进票据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票据统一供应链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4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统一数量再比较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