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

2023-10-28 05:55:40蒙慧许丽金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蒙慧 许丽金

[摘  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连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各高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性质模糊、教学过程管理不足、评估考核实效不高、教学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课程建设专门化、课程组织规范化、课程评估全面化、保障机制体系化等方向发展,以期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9-0046-07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实践导向不断凸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也愈发紧迫。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讲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到“八个统一”,其中就包括“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逐渐成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锚点。当前,各高校根据“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地域特色,积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需要在阐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廓清发展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未来的发展导向,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发展完善。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一种延伸形式,一方面,它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不容缺失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自身特性,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存在区别。因此,明晰其自身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是厘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在矛盾,探索其改革与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

(一)需求定位: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要求契合

教学系统是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信息传播和控制系统。[4]52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指引和评估标准。因此,设定教学目标需要结合课程内容、教学实际与教学对象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而教学对象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更是影响教学目标设定的重要因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着眼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回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发展需求同教学目标相契合,从满足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首先,就学生的主体性角度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口授”与“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呈现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针对性较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参与度不高,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通过小组辩论、课堂展示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社会锻炼自己,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自发参与教学活动。其次,就学生的发展目标来说,“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跨学段的有机整体”[5],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相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一是认知目标,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能力目标,在大学阶段学生更期盼于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校内与校外的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情感目标,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思想引导极为关键。思政课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关心社情民情、培育奉献社会的热情与信念,促使学生最终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构定位:理论导向与实践导向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高校教师不仅要学好理论、讲好课堂中的思政课,更要结合现实讲好社会中的思政课,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补,激发高校思政课的生机与活力。

从结构上来说,实践教学以课程拓展的形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各类实践实现學与用之间不平衡状态的逐步转变,有效实现学与用的结合,维系了学与用的平衡。人的思想品格形成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着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2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为实现把理论灌输进学生头脑中这一目标,在教学方式上以输出为重,更加侧重于学;而实践教学则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实践为重,侧重于用。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形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一是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过程,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于课程内容的吸收理解,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推动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掌握。二是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一方面,能够深入社会现实,把握社会热点,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所呈现的理论知识,而是贴近鲜活的社会,丰富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论教学所不能给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理论的真理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三)实践定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的理论优势和社会大课堂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思政课堂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兼具两个课堂的优势,一方面,它契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它融合社会优质实践资源,将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等作为实践的基石。依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域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这一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主要载体,通过课堂展示、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组织读书会、电影评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围绕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适时适当地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沟通交流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校内实践教学。借助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座谈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大型竞赛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校外实践教学。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踏进社会大课堂,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了解认识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7]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初具成效,但部分高校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性质模糊、教学过程管理不足、评估考核实效不高、教学开展效果不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性质模糊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的教学形式,目的在“重建知识的实践性,体现了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教学范式的转型”[8],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各高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实践教学性质模糊的问题,即在实践方面无法和其他社会实践进行很好区分,在教学方面往往被简化为课堂教学的构成部分等问题。

1.“实践”之间的界限模糊。正确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关键。因此,辨明思政课实践与其他部门或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的区别,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既包括学校教学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包括学院(系)组织的实践活动、学生自发组织的实践活动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设置不明确、教学管理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实践教学往往难以与其他社会实践很好地区分,存在以其他社会实践的成果充当思政课实践成果,模糊实践教学任务的不良现象。

2.“教学”形式之间界限模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要“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其中,“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3]目前,各高校将思政课实践学分纳入学分体系,但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统一教材,没有相应的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多情况仅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程序,并没有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存在,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专任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由思政课任课教师带领完成;实践指导老师由于经费、组织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只是挂名参与指导,无法切实跟进;等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和教学两方面存在的定位不清、性质模糊问题,导致实践教学表面化、形式化,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足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基本素养的过程。只有有针对性地落实各阶段的任务要求,才能切实高效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但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过程管理不足,无法切实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各阶段任务的现象。

1.学生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机构职责分工不了解。在准备阶段要求教师把握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结构和不同特性,结合实际条件提出包括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在内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参与各类思政课实践。但这一阶段在组织和动员方面,存在学生不清楚思政课实践应由思政课教师负责还是由其他部门负责的问题。

2.教师对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充分。在实施阶段要求教师把握教学安排,有效组织学生完成各类思政课实践。但在这一阶段,存在教师仅就分组、选题等进行简单组织,在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时未做指导的现象。同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走过场现象,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却更重视举旗拍照、写稿宣传,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可度。

3.实践结果评估单一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以研究报告作为结课作业,由于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故而难以对学生的思政课实践结果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也难以获得学生的有效反馈,在考评总结经验、反馈问题时,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验转化效率。

(三)思政課实践教学评估考核实效不高

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目前虽然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估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教学评估仍然呈现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教师评估忽视学生评估的问题。

1.重结果不重过程。部分高校虽然将实践教学纳入学制,但是在评估形式上依旧以传统教学的评估形式来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以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等作为结课作业,仅将结课作业作为课程的唯一评估依据。由于实践成果多为书面材料,难免存在形式主义,甚至抄袭、造假的情况,导致教师很难客观评价,难以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同时,这样形式化的要求往往会导致学生们以完成课业为目的形成结课作业,有论文而无实践,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与否无法得到切实的考证,这也影响教学评估的真实性与质量。

2.重教师评估忽视学生评估。虽然近年来一直强调要激发学生主体性,但在评估方面依旧囿于传统思维,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变,在评估工作中就表现为,仅有教师对学生思政课实践的结果与质量进行评估,而缺少学生对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的评估,难以获得学生的真实反馈。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在具体实践中,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各项保障条件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效果,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1.开展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的环节较多、任务繁重、成本较高,而思政课作为高校的基础必修课程,需要达到对学生的全面覆盖,这就会导致出现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經费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需要把控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工作量将相应增大,但由于经费不足,指导工作成为教师的“义务劳动”,不利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教学经费不足。不论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都需要基本的教育经费作为课程开展的保障,学生人均教学经费不足导致学生需要承担部分实践费用,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积极性。

2.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践基地保障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9]。但由于经费不足以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高,部分高校存在如下问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各类基地建设不平衡;实践基地建设意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实践资源;对当地主题教育基地的联合联建意识不足,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等。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实践基地保障不足,实践平台质量不高,严重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性、连贯性的整体工作,需要学校各级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部门管理缺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影响对教学的组织管理,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导向

(一)课程建设专门化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性质模糊的问题,应从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推进课程建设专门化。

1.课程设置专门化。任何课程都有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故而课程设置专门化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然走向,也是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的必要途径。推动课程设置专门化,一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统筹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学生指导手册,确保实践教学依规而行。根据各高校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专业特色,通过探索创新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二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专门的教材。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知识体系存在相关性,但教学重心各有侧重,因此需要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体系的思政课实践教材。在教材建设上,一方面需要鼓励高水平专家学者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教材,另一方面需要推动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推动实践教学教材实现从少到丰、从简到精的转化。

2.师资队伍专门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需要教师能够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又需要教师能够为实践过程提供指导,利用实践过程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也离不开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实践教学专任教师队伍。实现师资队伍专门化需要健全培养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一要完善培养体系,注重选人和育人。一方面,注重队伍专业性,在选人层面选取水平高、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实践教学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骨干力量,加以重点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考核,通过常态培训和专门培训,确保队伍的知识更新和实践素养提高。二要完善考评体系,建立评估奖惩制度。通过严格考评,实现优胜劣汰,保证教师队伍流动性。一方面,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鼓励和吸引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评估结果不合格的教师,应给予批评教育或调离岗位。

(二)课程组织规范化

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足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和学生的实践过程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组织规范化,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1.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一要严格执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申报、审批、组织等流程,保证规范教学的同时也为评估反馈提供基本依据。二要督促教师完成实践教学,根据教学计划组织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开展实践教学的学生动员、培训工作,在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及时跟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并进行指导,在实践教学的评估反馈阶段进行实践成果检验工作。三要设置专门的教学工作考评小组,从教学过程各阶段的重要环节入手,强化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检查,以便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四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作为教师工资绩效和职称晋升的评估条件,增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中的主动性。

2.规范学生的实践过程管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对实践活动过程负主要指导责任,既要按照课程管理条例与学生活动要求开展教学,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实践活动准备阶段,要督促学生根据实践活动要求,自主选择实践活动主题,积极撰写实践活动申请,及时参与实践活动培训,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学生实践活动实施阶段,要充分利用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强化信息收集、整合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推进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做好实施阶段的评估材料整合与指导工作。在实践活动评估反馈阶段,要督促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总结工作,及时提交实践活动证明材料、实践调研报告以及活动感想等相关结课材料,以便后续进行课程评估和反馈。

(三)课程评估多维化

为解决课程评估考核实效不高的问题,需要大力建设多维立体的课程评估机制,促进教师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统一、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相统一,增强课程评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1.从教学主体层面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注重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统一。其中,教师评估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践教学组织情况、实践教学指导情况、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评教的主体为学生与上级教学质量监督部门。要积极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考核办法,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通过院(系)协同督查、学生课后评估等方式,切实维护好实践教学工作秩序,确保实践教学考核全面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广度、深度以及实践活动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估,考评的主体为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要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社会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完善评估体系,结合多方评价形成最终的考评成绩,真正公平、公正地对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且应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建立教师和学生的评估建构原则与评价表,完善量化标准。

2.从教学过程层面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注重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相统一,将过程评估的指标与成果评估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考核评估要将教学效果和教学指导共同纳入评估,结合学生的实践成果、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等进行评估。对学生的考核评估要将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共同纳入评估,结合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度、积极性,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情况和能力情况以及实践活动调研报告、实践活动证明等具体材料进行打分和评价。

(四)保障机制体系化

为解决开展效果不佳的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机制、基地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1.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相对思政课理论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组织形式多元、开展地点多样,因此需要更多经费投入。因此,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制度,增加经费投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参与人数、教学开展形式等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坚持专款专用,督促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完善项目经费的申报审批流程,将思政课实践活动、奖励和配套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经费纳入预算,及时划拨并适时公示。合理规划分配资金,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资金用在重点项目建设上,通过多个院系合并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实践教学等方式节约经费支出。

2.建立健全基地保障机制。要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实际,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长期规划,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稳定性。积极推进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挖掘校内文化资源,建设高校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社会资源,以所在地区为依托,建设以地区高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充分挖掘和利用企业优势资源,积极推动校企共建合作基地的建设,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制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综合考评、部门协调、经费使用等以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明确各部门的主要职能,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办法,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3-07(1).

[3]教育部等十部門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4]李克东.践行初衷:技术变革教育的思与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任鹏,武贵秀,赵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文化环境体系的完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21(10):22-2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8]张良.核心素养的生成: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9):65-70.

[9]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709/t20170926_315339.html.

责任编辑  王  雨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5:16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02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2:01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