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孝 中国太保集团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险业在保险保障、社会管理、资金融通和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应有作为,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绿色正在成为保险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亮色,也正在成为其转型发展的底色。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引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并融入到公司发展的各环节之中,积极拓展绿色保险业务,不断提升绿色保险产品保障范围,使绿色保险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2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101.7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平均年增速超过25%。
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仍有不少保险公司在开展绿色保险业务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偏重于从点上发力,还未建立起绿色发展的体系。如何系统地推进绿色保险发展,可持续保险原则(PSI)提供了参考框架。
可持续保险原则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于2012年6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发起的,是全球保险业应对ESG 风险与机遇的权威框架。签署可持续保险原则有利于获取该组织提供的多方位资源支持,有助于增强保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目前,全球共有200多家企业和组织成为签署方和支持方,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已签署该原则,并按该原则要求开展实践工作。
可持续保险原则包含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内容,有四项原则要求:
一是将与保险业务相关的ESG 议题融入决策过程。在行动上,重点是将ESG议题纳入公司战略,并落实到风险管理与承保、产品与服务开发、理赔管理、销售和营销以及投资过程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可持续保险原则包含了负债端和投资端的要求。
二是与客户和业务伙伴共同努力,提升对ESG 议题的认识,管理相关风险,寻求解决方案。在行动上,向客户、供应商、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传导并使其接受ESG 理念,一致行动,扩大影响力。
三是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合作,推动全社会在ESG议题上广泛行动。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能够降低风险,创新ESG议题,应积极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开展合作,制定综合风险管理方法和风险转移解决方案;与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是提升问责机制的透明度,定期披露在实施可持续保险原则方面的进展。在行动上,评估、测量和监控保险公司在ESG 议题管理方面的进展,并主动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与利益相关方作好沟通。
可持续保险原则是相对宽泛的原则,并未对保险公司如何发展绿色保险提出具体的指引,但环境是其中关键一环,可以作为绿色保险发展体系的框架参考,即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保险公司战略并融入经营环节,响应国家战略并服务民生,并形成闭环评估与披露机制,实现双向赋能。一方面,主要通过保险服务、投资等方式为客户、社会等相关方的绿色发展赋能;另一方面,为保险公司发展赋能,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牵引对风险管理、承保、理赔等业务流程进行变革。
绿色保险不仅是业务端的事情,更是战略层面的事情,《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业和保险业应“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此,保险公司应制定绿色发展或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并建立实施保障机制。如中国太保、中国平安、阳光保险等公司均在董事会设立ESG委员会,制定可持续发展或ESG 战略规划,并在集团及子公司层面设立ESG 办公室等专职或兼职机构,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
保险绿色发展是系统性的,应落实到保险经营、管理和业务各环节中,改变保险生态。绿色保险要从风险管理开始,贯穿承保、服务和理赔全过程。保险标的碳排放、碳超标及污染等将作为重要风险因素进行考量,可保范围将进一步扩展,碳减排也会从被动转为主动。举例来说,一幢大楼原保险标的主要为财产,现在则可把碳排放量作为保险标的,对于因意外风险导致的碳超排予以理赔,如广西已经对银行营业网点开展碳排放保险试点。
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社会、企业和个人会产生很多绿色低碳新需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最早的绿色保险,这类保险是被动应对型的,是对造成污染后的补偿。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绿色低碳新需求,需要碳中和等新型环保方式。例如,目前碳中和已应用于国际大会及体育赛事,2014年中国APEC 北京峰会、2017 年G20 杭州峰会、2021 和2022 年进博会、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等活动均实现了碳中和。其中,进博会是保险推动碳中和的典型案例,中国太保通过碳资产购买和碳中和保险创新碳中和解决方案,中和了第四届、第五届进博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并呼吁全体参会人员通过自觉行动支持“零碳进博”目标。由此可见,绿色保险将从以事后补偿为主要保障方式向绿色风险管理转化,表现为污染防治、绿色支持,以及碳中和、碳普惠、碳抵押等许多新的内容。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前期,保险业在清洁能源、污染防治、森林草原碳汇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绿色保险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更要抓住机遇,发挥风险管理、保险保障等优势,在绿色低碳领域有新探索、新发展,在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绿色转型。
在我国的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之一。以往,保险主要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形式参与,重在事后理赔,助力环境恢复。现在,保险向预防转型,可参与的领域很多,首先,是“绿水青山”中的水资源污染防治。如江苏太湖、太浦河以及无锡市内河道都已投保了“水质无忧”保险等,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障的同时,定期提供由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检测报告,做好预警,同时,成立志愿护河队,做好风险查勘。其次,是对清洁能源的扶持。新能源汽车保险在机动车中的占比持续增高。保险公司除适应新能源汽车的承保方式外,还可通过新技术等手段,推动新能源汽车客户行为低碳化;保险资金运用方面,要形成对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等投资的引导。此外,对于能提供污染防治的新技术开发与探索,保险公司可以参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充当好“护航者”的角色,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围绕节能减碳和碳汇保护,保险公司可以拓展的新业务领域非常宽广。第一,前文提及的碳中和保险业务,其应用场景既可以是短期的大型会议、赛事和活动,也可以是长期经营的企业、工厂。保险公司在其中的角色包括碳排放评估(依托专业公司)、碳排放量厘定、碳超排放补偿等。第二,碳汇保护和碳资产赋能的保险项目。以往的树木、草地、湿地在遭遇自然灾害、人为损害等后,主要从财产损失角度评估,转向碳汇保护后,则可以对其产生的碳汇量评估,进而定价并形成碳资产,再进行碳抵押等操作,以保险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环境获得合理回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量,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实施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此类保险还可以拓展至名贵树木、珍惜动物等单项保险。应对气候变化,是保险管控风险的应有之义,我国已经全面推广巨灾保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绿色保险创新领域得到扩展。尤其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绿色保险进一步拓宽了气象指数保险的应用场景,从直接的气候灾害到引发的次生灾害,从单一的杨梅、枇杷等指数保险拓展到“大农业”指数保险,助力区域化特色农业种植和生态平衡。
绿色保险既是保险业外向赋能,又是自我变革的机遇。保险公司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牵引。首先,面向员工,低碳办公。这方面主要包括日常办公、差旅、职场装修、办公家具、电子设备、用水用电等,都要遵循节能减碳的要求,制定减碳目标,这将推动公司管理向绿色转变。其次,面向客户,低碳服务。逐步实施服务无纸化,推行电子保单、电子信函和业务线上办理等,推广碳普惠机制,鼓励客户和相关社会公众围绕保险参与到绿色减排中来,这将改变保险的运营机制。此外,以“碳”为主的风险管理、评估、防范、补偿成为工作主线。保险公司管理的底层逻辑也将发生变化,逐步形成并建立起绿色思维的保险逻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保险业绿色发展是服务国之大者、守护美好生活的直接体现,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向绿而行、行而不辍,在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贡献保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