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探索

2023-09-14 12:37:46沈晓丹浙商银行
上海保险 2023年8期
关键词:金融文化

沈晓丹 张 倩 浙商银行

清廉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金融行业的延伸。从其内涵看,并不是廉洁文化与金融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廉洁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完备的廉洁制度,开展丰富的廉洁活动,从而形成的金融从业者所认同的廉洁理念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构建清廉金融文化,是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举措,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有利于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金融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营造金融机构廉洁从业的氛围,对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基础作用。

当前,金融领域腐败现象依然不容乐观,老问题未绝、新问题突出,因此,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做好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尤为重要。在总结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基础实践做法的同时,我们要依靠金融科技的支持和助推作用,与时俱进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巩固加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圈建设,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清廉金融文化对我国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作用。

一、清廉金融的基础实践

(一)注重教育培训,筑牢廉洁从业思想防线

“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开展常态化廉洁教育,将廉洁意识贯彻到金融从业人员的一言一行中,不断强化“不想腐”的自觉,这是建设清廉金融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重视对新员工和“准金融从业人员”的廉洁从业思想教育,如进高校对“准金融从业人员”开展清廉金融文化教育,这种做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在进入金融行业前就初步树立正确的廉洁观,从源头上早早掐断“想腐”的念头。二是要加强和深化金融从业人员的廉洁从业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典型廉洁风险案件的警示教育,对案件深刻反思,从中汲取教训,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思想认识。三是要提升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廉洁从业意识。一方面,要对重点岗位人员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强化业务风险防范技能;另一方面,要开展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廉洁风险防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重点人员时刻在思想上绷紧廉洁从业这根弦。

(二)构建负面清单,划定员工行为红线

负面清单是金融从业人员日常行为的一本“新华字典”,也是一把“惩戒尺”。强化负面清单管理,旨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执行党纪党规,不碰监管红线,提升金融机构合规风险与案件防控管理水平。负面清单内容应全面详尽、针对性强,如银行每年编制《员工禁止行为管理工作手册》,对监管政策及各项业务禁止性行为作出系统性梳理,做到员工人手一册,并时常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和考试,强化员工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又如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作出的“四个禁止,一个公开”规定,这些禁止性行为包括:禁止以任何形式通过向“中介”推荐客户谋利;禁止以任何形式索取或收受客户任何利益或好处;禁止以任何形式向客户借钱、车、房及其他贵重物品,挪用客户资金或与客户发生资金往来;禁止以任何形式组织、参加非法集资或民间借贷并谋取私利;禁止在规定收费项目外,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收取佣金和手续费等。该负面清单使银行员工清晰明了地知悉金融从业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人“明底线、守红线、不踩高压线”。

(三)完善监督评价体系,明确防线防控作用

重点建立以“关键业绩+目标责任+岗位合规”为一体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多方面进行考察评价,最终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结果,降低员工违规操作可能性。近年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针对“四风”问题多次实施专项自查,对员工收受礼品礼金问题开展现场检查和暗访工作,并在聆听、采纳基层员工有效意见的基础上,对风险排查工作予以因岗施策,对于存在“四风”问题的当事人,在党风廉政建设评估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并在年终考评和绩效考核中体现。

根据“三道防线”理论的指导,明确各防线责任是金融机构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一环。每道防线对应的部门应熟知各自职责和权限,不可推脱责任,不可转嫁责任,充分发挥好每道防线的“看守防护”功能,确保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金融机构各业务部门应加强对本条线廉洁风险的自查力度并定期上报自查情况,金融机构职能部门应着重对自查情况进行评估,并设置相应的处置标准,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检查督查问责氛围。

(四)加大廉洁风险处置力度,发挥违规惩戒的警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涉及贪腐人员和相应管理人员的问责力度,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防微杜渐,治病于初,对违反内部廉洁制度的人员“露头就打”,不让其具有“养成坐大”的土壤和空间;绝不能以经济处罚代替纪律、行政处分,积极利用组织处理、纪律处分或经济赔偿等各种手段落实及强化责任追究,抓早抓小,正确运用好“四种形态”来整肃违纪违规行为,形成“三不”长效机制,对腐败行为“零容忍”。

此前,某银行工作人员在未经客户本人允许的情况下,调取客户账户信息给他人,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监管部门的追责。显而易见,该银行针对客户信息保护的制度存在漏洞,同时银行员工抱着“配合大客户”的心态而违规办理业务。此案涉及的相关员工和管理者受到了撤职等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受到经济和纪律双重处分的意义在于,彰显了企业和社会对此类行为的零容忍、严处置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

二、金融科技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在金融事业中的基础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廉洁自律的环境氛围,但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基础性工作仍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面对复杂、层层嵌套的交易,纪检部门识别、监管、监测手段严重缺乏,甚至不能穿透到底层,这导致了防控反腐的滞后性,未能体现事前防控的主动性和精准性。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给金融市场格局带来了革命性转变。这也给纪检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能否用金融科技手段夯实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基础,加强金融科技深度融入清廉金融文化建设。近年来,借助金融科技强化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大数据分析参与合规监管,是反腐倡廉在金融领域的一大特色,也是第二道防线作用的创新体现。

(一)采用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管控技术,识别和监控异常交易

目前大多数银行使用的反洗钱预警防控系统,是基于交易背景、交易主体和账户实时交易数据的采集分析,其中,交易背景数据涵盖了交易发生的时间、国家、行业宏观经济信息;交易主体数据包含了人员、业务、征信、担保、经营财务、池化和缓释等数据;账户实时交易数据则是实时监控账户资金的走向、金额和对手信息。若在现有的反洗钱监测系统上加载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管控技术,则可以及时发现洗钱账户网络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配置反洗钱管控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可迭代的系统工程,将充分结合有监督和无监督算法,侦测新型洗钱特征,并迭代优化反洗钱可疑案例评价模型;结合算法侦测的新获特征,运用多分类模型,还可以实现智能识别反洗钱类型,并强化反洗钱可疑评价模型,实现重点可疑案件识别;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管控将可疑交易的监测识别范围从二维空间拓展至多维空间,通过对比每笔交易,统筹考虑相关人物、事件、内容、地点、时间、原因等要素,理解交易行为的特点,协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集团、个人、员工之间的可疑交易,完善反洗钱风险管理的监测体系。比如,浙商银行上海分行通过大数据反洗钱系统监测到某员工配偶与授信客户发生了大额可疑资金往来,在用途匹配、调查取证过程中,该员工无法解释该资金往来的合理性,严重违反了银行员工的禁止性规定,最后银行对其作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较好地维护了员工队伍的健康与纯洁。

(二)建立信息数据共享系统,完善从业人员的尽职调查信息

当前,金融机构的人员流动是常见现象,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和监测对金融机构至关重要。其中,建立金融机构离职人员信息及处罚信息的共享系统,可以对金融从业人员的履职信息充分查证,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信息透明度和对称性,避免信息缺失导致的背景调查不到位。譬如,可针对金融机构离职人员设立档案信息数据库,了解其在任职期间的履职信息、在社会活动中的违规处罚信息,以及个人征信情况,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对聘用员工进行综合评判,有效防范有违规背景的“灰色名单”内人员再次从事金融行业,从而保证行业环境的廉洁、安全、透明。与此同时,该共享系统可能会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等法律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完备和严格的约束机制,确保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安全。目前,该共享系统只在一定区域内实施,并没有在全行业范围内全面普及应用,因此,实现全国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共享系统建设刻不容缓。

(三)构建网络模型,分析行为轨迹,有效堵住金融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漏洞

构建网络模型,利用金融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数据来发现疑似问题的行为痕迹,可以作为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手段。同时,利用新型的网络分析法,通过建立以“人—事”为节点的异构网络模型,并根据权力清单对“事—权”进行空间分割,形成超维曲面,从而攻克行为痕迹搜索分析这一难题。

该模型应用可以从简单的“员工异常行为”管理进行尝试与探索。日常重点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经济往来、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四大类行为,对重要事项作全面记录,包括:工作表现中是否从事关键岗位工作;突然无故要求调岗或辞职;是否违规代客户办理开户、存取款、更换印鉴、购买重要空白单证、签字;是否违规操作或业务差错频发;经常要求同事为其办理业务提供特殊“照顾”;经济往来中是否利用职务之便为企业注资、还贷等融资牵线搭桥,充当资金掮客,以及从事与本人收入明显不符或超过自身经济能力参与大额股票、基金、期货、房产、黄金、外汇、收藏等风险投资活动;社会交往和家庭关系中存在与有劣迹、不良嗜好或不明身份的客户、社会人员来往密切或重大家庭变故造成情绪异常、消极悲观等现象。通过该应用系统的行为轨迹跟踪,可以发现员工个人的工作生活规律和异常情况,可以追溯在员工个人行为出现异常的时间段前后,哪些流程不合乎常规化、哪些处理环节异常化、其所参与的业务活动是否存在问题或可疑情况、哪些单位或部门为其提供过帮助等行为信息,进而通过全面筛查和分析,对违规行为进行事前监测,并提出防控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在发现制度漏洞后,可以及时地“亡羊补牢”,借助行为分析技术,从而较好地解决打击金融腐败行为的管理难题。

三、浙商银行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中运用金融科技的有益探索

在延续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一贯秉持“愚公移山”之志、戮力同心之勇,紧紧围绕党中央切实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扎实践行平台化服务战略,把服务民营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业务拓展的重心,创新服务民营企业模式,严防业务发展中的不规范行为,严查“四风”问题,坚决整治业务腐败。近年来,浙商银行通过区块链技术等科技创新,把平台化产品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利用金融科技实现资金全封闭运营,为企业充分提供融资、结算、资金管理等一揽子服务的在线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平台化服务战略的推出,既高效精准地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实际问题,使银行方面较好地防控了线下人工的操作风险和贷款用途真实性的合规风险,又有效净化人为造假伺机占利的土壤,在金融产品业务和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中作出了有益探索。同时,浙商银行大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在日常员工行为管理中有效监测员工参与经商办企业的违规行为。自系统上线以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利用该系统共筛查出6名员工参与经商办企业的事实,对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和解除劳动合同的处理,较好地规范了员工行为,整肃了行业纪律。

浙商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以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文化的理念,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手段,强化对金融腐败行为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规范用权,为浙商银行转型发展插上翅膀,为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发展践行金融企业应尽的义务,为营造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廉洁从业氛围作出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金融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6
君唯康的金融梦
谁远谁近?
P2P金融解读
支持“小金融”
金融法苑(2014年2期)2014-10-17 02:53:24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