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路径: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23-10-28 11:35陈万军李文清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陈万军,李文清

(1.蚌埠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向大众宣传、普及、传递,进而转化为大众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核心价值观和实践动能,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既是推进党的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和特征

认识事物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和特征也有了新变化、新发展。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传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把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到广大人民群众心里去,用朴素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明白、讲清楚,达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接受、所运用,成为人民群众心灵世界的精神支柱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强大的生命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对外,向世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意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展现真实、立体、全方位的中国。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动态的、开放的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体现大众立场的人民性、中国化的民族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三个特征方面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诠释。

1.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民性,这是由大众化的主体人民群众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这说明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仅仅只被少数人掌握,而是要普及化、大众化,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离开了人民群众,理论无法转化为实际动能,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新时代,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2]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生活问题,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2.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立足于本国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实践要求等诸多要素去推进、去发展。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检验这种满足程度最好的途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具有民族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良性互动,激活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坚定了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我国国情、民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总结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克服了许多困难,解决了许多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3.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每一次发展和飞跃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证实。它能够扣紧时代的脉搏,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的问题,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的难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能限于一国一域,不仅是理论认知度的大众化,亦是影响认可度的大众化。”[5]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站在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方位上,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之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上,回答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旗帜鲜明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等时代之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但是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然面临着现实挑战。

(一)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作用受双重冲击

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世情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相互交织,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涌入、相互激荡且同台竞技,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史、国史、军史,西方宪政民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普世价值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新闻观否定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公民社会否定中国的人权事业、新自由主义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由此带来“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 等谬论攻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社会阶层构成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的利益分配差距、利益诉求方式、利益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多变的、动态的思想活动,当人们在对主观世界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而叹息时,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不确定、不理解、而恐惧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带来的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错误价值观,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而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在宣传方面的隐蔽性、思想方面迷惑性、意识形态方面危险性,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作用受到双重冲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人员短缺,致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传播实效不高

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得到长足的发展。截至2021 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 年的100 余家发展到2021 年的1440 余家。2016 年至2021 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 个增至104 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 个增至279 个。2019 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 万人。”[6]从当前情况看,首先,14 亿多人口需要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只有几万人,队伍体量不大;其次,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440 余家,但并不是每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或者培养硕士、博士,再加上毕业之后,并非所有人都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部分人才流失;最后,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高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手段、途径和场地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新兴媒体运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全媒体宣传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锻造一个老、中、青组成的合理人才结构和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施路径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弘扬“短实新”优良文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践行“分众化”教育理念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精准施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一)弘扬“短实新”优良文风,构建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体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弘扬“短实新”优良文风,因为优良文风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一把利器。“短实新” 优良文风首先要“短”:做到言简意赅。内容以精为贵,行文表达流畅、逻辑关系清晰,要通俗易懂,不绕弯子,不拖泥带水,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其次要“实”: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华而不实、泛泛而谈,要立足实际,不掩盖问题,就事论事,力求做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目。最后要“新”:做到富有新意。要角度新、材料新、观点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

“短实新”优良文风是构建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其文风包括了西方逻辑思维方式、写作风格和语言习惯,它的表达方式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是截然不同的。这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要创造性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创新性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一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大地,根植于人们思想深处,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思想武器,就是使其不断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二是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理论通俗化。通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化为“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基本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话语表达要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少说空话、套话、大话,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融入群众,深入挖掘群众的语言文化资源、多集中群众智慧、多贴近群众需求,多说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话。做到话语体系表达多样化、形象化,不能扭曲化和庸俗化,言语更加接地气。用比喻,将难懂的道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说明白,例如,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它一定是中国红;用诗句,让语言意蕴生动形象,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警句,让逻辑清晰明了,例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种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体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建设范畴。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面对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发挥其正面导向和凝心聚力作用。一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客观、理性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吸收其有利、有营养的成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服务;二是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途径,弄清楚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特征、内涵、本质,揭露其虚伪性、迷惑性和欺骗性,提高人们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从思想上抵制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侵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阵地我们不去占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去占领,这样就导致谎言和谬误不断出现,从而削弱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在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的社会潮流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引领大众,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既要关注人们精神需求,也要关注人们物质需要。它是体现大众利益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关怀,当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当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利益得不到满足或保障时,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就会乘虚而入,人民群众很容易受到错误的价值取向侵袭,这时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制止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近大众的现实生活世界里,融入大众的心坎里,讲清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讲清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的愿景,讲清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思想行为准则,用“一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把大众“化”与“化”大众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实践者,解决好大众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8]现实利益问题,疏导大众不良价值取向,赢得大众认同,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

(三)践行“分众化”教育理念,形成针对性科学性的教育模式

“分众”是传播学概念,20 世纪70 年代由美国人阿尔文·托夫勒提出,其主旨是传播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传播对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主体和传播对象是全体人民,由于全体人民的特点各不相同,所以对全体人民的理论教育要有重点和层次区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大致可分为党员干部、广大青年、普通党员、普通大众四个类别。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坚持分众化原则,有计划、有侧重分类进行理论宣传教育。”[9]根据不同的类别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工作中,尤其要抓好对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的理论教育和宣传普及。”[10]首先,对党员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政治立场和服务大众之间的关系,党员干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六次党内集中教育,每一次党内集中教育都是从党员干部开始,通过领学、自学、培训、讲座等方式,加强政治建设,站稳政治立场,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其次,对青年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成长成才和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青年是最有活力和最具创新精神的力量。习近平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11]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广大青年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能够运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洞察力、鉴别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再次,对普通党员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理想信念问题。“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 万名,工人(工勤技能人员)659.4 万名,农牧渔民2592.3 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1548.7 万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人员1094.8 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80.5 万名,学生305.2 万名,其他职业人员748.2 万名,离退休人员1942.1 万名。”[12]显而易见,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分布。最后,对普通大众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3]在普通大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树立问题意识,不回避矛盾,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贯彻“少而精”“能管用”的理论宣讲方法,讲大众听得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把汲取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强化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理论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4]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是党政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科学院、党校、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能精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打造一个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二是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有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的远大目标,要胸怀人民,关注大众生活,注重大众参与,要知识广博、政治理论功底深厚,能揭露和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帮助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三是培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要走出马克思主义书斋,付诸大众实践,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要“沉下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用群众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出浅显易懂的讲解。最终形成一支有人民情怀,对党绝对忠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队伍。

新时代,要按照理论水平高、熟悉国情民情、表达能力强、沟通技巧好、宣讲经验丰富的标准组建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要熟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使用,并能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和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一方面,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要运用好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报刊和书籍方面撰写反映人民立场,表达人民意愿的文学作品,突出其权威性与实用性。在广播方面要善于插入背景音乐,注重语气、语调、重音的变化传达内容实质,烘托点读主题。在电视方面按照“内容红,形式潮,不枯燥,不戏说”的原则创作优秀的主流电影、主流电视剧、主题晚会,满足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理论宣传队伍要研究新兴媒体传播的规律,适应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新兴媒体传播模式,利用B 站、QQ、微信、抖音、知乎、小红书、快手等新兴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图画、H5、动画、游戏、音乐、戏剧、快闪、聊天表情等形态多样的传播形式,对理论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呈现。”[15]最终打造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具有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能及时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牢牢占领传播制高点的理论宣传队伍。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