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以来的兀良哈人历史变迁研究

2023-10-28 11:35郑皓洁宝音初古拉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部族成吉思汗中华书局

郑皓洁,宝音初古拉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2.赤峰学院 察哈尔文化研究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清朝内扎萨克蒙古六盟之一的卓索图盟五旗中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贵族为蒙古兀良哈氏,本文试图对辽代以来的兀良哈人历史进行概述。

一、辽代的“斡郎改国”和“嗢娘改部族”

《辽史》中若干次出现类似兀良哈部落名称,如“斡郎改”及“嗢娘改”等辽朝所属的国王府和部族名称,本人认为这些名称是蒙古兀良海部名的转音。

《辽史》卷一《太祖本纪》中有“三年冬十月己巳,遣鹰军讨黑车子室韦,破之。西北嗢娘改部族进挽车人”。①同样的内容也出现在《辽史》卷六十九中:“讨黑车子室韦,破之。西北嗢娘改部族进牵车人。”②很显然此处的嗢娘改部族是黑车子室韦邻近居住的西北部族,所谓美其名曰:“西北嗢娘改部族进挽车人”实属被辽兵抓来牵引雪橇,为契丹军队运送战利品的森林嗢娘改部猎人。因为,契丹人本身是游牧民族,他们自身并不缺乏赶牛马车的牧人。漠北在入冬以后(此事在冬十月以后发生的)被冰雪覆盖,不易用牛马车等交通工具运送物资。而森林兀良哈人常年在森林积雪中打猎,善于用雪橇车运送物资。据多桑介绍:“兀良哈人所居之地,山岳屹立,森林遍布。天时酷寒,冬日常猎于雪中,以名曰察纳之板系于足下,持仗撑雪而行如同舟子之撑篙于水以行舟,其行平地抑升降山岭,甚为迅捷,常易获其所欲捕之野牛或其他动物。猎获以后,以猎物载之身后之橇上,每橇可载二三千明(每明合二斤)。其不善于使板者则伤足,尤以下降时为最险。”③不然如此寒冷的冬季,远在西北的部族无缘无故,不远千里主动前来向辽朝皇帝进献挽车人的事情太不合乎情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挽”(wan)字的字义均为“牵引”“拉”。④

《辽史》卷一百一十六《国语解》中“嗢娘改,地名也”。⑤可以肯定“嗢娘改”并不是国名,而是一个区域名称或部族名称。《辽史》中关于“嗢娘改”的信息仅此一条,可见他们平时不与辽朝往来。

在《辽史》中出现的另一个部落“斡朗改”则与上述“嗢娘改”截然不同,它是辽朝属国。《辽史》卷四十六《百官志》北面属国中列有“斡朗改国王府”。⑥

“斡朗改国王府”与上述“嗢娘改部族”不同,他们与辽朝中央的关系十分密切。

《辽史》卷六《穆宗本纪》载:“十三年五月壬戌,视斡朗改国所进花鹿生麝。”⑦

《辽史》卷二十七,本纪二十七《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乾统三年六月乙卯,斡朗改国遣使来贡良犬”。⑧

《辽史》卷三十六,《兵卫志》属国兵条下列有“斡朗改”一名,并声称:“辽属国可纪者五十有九,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徵兵,或下诏专征;不从者讨之。助军众寡,各从其便,无常额。”⑨

对此参见钱大昕校勘:“斡朗改。按斡朗改及嗢娘改本书屡见,一为属国,一为部族。刘师培《左庵集》卷五,部族表书后云,均乌梁孩之转音,《元秘史》作兀良合。”⑩可见上述两部兀良哈是独立的两个部落,一个部落是林木中百姓部落,而另一个是毡帐百姓部落。

据《辽史》的《嚎族表》记载,辽朝末年耶律大石进军中亚时路过漠北暂短逗留,他此次没有经营“斡朗改国”和“嗢娘改部族”等森林部落。耶律大石途径的漠北的时候接见漠北十八部首领,但记载中未曾出现“斡朗改”“嗢娘改”等森林部落首领,这并不能说明兀良哈部的一国一部不存在,只能说明耶律大石此次行程繁忙,未曾约见兀良哈两部首领。

总之,在辽代漠北的兀良哈部早已出现,并且有一国一部两个兀良哈。其中“斡朗改国”与辽朝有从属关系,而“嗢娘改部族”与辽朝的关系比较疏远,甚至除了一次战争以外从未与辽朝接触过。

二、元朝时期的“兀良哈”及“槐因兀良哈”

十三世纪之后,兀良哈部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在各类史料中当属《史集》对兀良哈部历史的记载比较完整翔实。据拉施德记载,当时的兀良哈人由“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和迭儿列勤蒙古出身的“兀良合惕部落”两个部分组成。他的记载虽然遭到后世有些学者的质疑,然而,他的记载却恰恰与《辽史》的记载相吻合,而后来兀良哈人的历史发展轨迹也确实如此。笔者认为《史集》对兀良哈部的记载是可信的,切合实际的。

我们先探讨被《史集》命名为迭儿列勤蒙古出身的“兀良合惕部”。从该部出身的两名著名历史人物是速不台和者勒蔑。《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载:“速不台,蒙古兀良合人。其先世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结纳,至太祖时,已五世矣。捍里必者生孛忽都,众目为折里麻。折里麻者,汉言有谋略人也。三世孙合赤温,生哈班。哈班二子,长忽鲁浑,次速不台,俱骁勇善骑射。”⑪可以说速不台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居住在不儿罕山。又《蒙兀儿史》第二十九卷《者勒蔑传》载:“者勒蔑,札儿赤兀歹兀良孩氏。父札儿赤兀歹额不坚,铁工也。居不儿罕山前,与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友善,成吉思汗初生,札儿赤兀歹来贺,以貂袱为洗儿礼。”⑫

对不儿罕山兀良哈的历史史书有以下记载:“这个部落出自乞颜和捏古思的氏族,另有一群人被称为‘森林兀良合惕人’,但这些人与他们不同。这个森林部落巴儿忽真—脱窟木境内,那里住有豁里、巴儿忽惕和秃马惕诸部落,它们彼此相近,他们的部落和分支不是原来的蒙古人。”⑬这个记载很明确地指出他们的聚居地和族源都不同。兀良合惕人世代居住在蒙古草原核心地带肯特山,这些人带有部分林木百姓的生活习性也有毡帐百姓的一些特点,他们与毡帐百姓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成吉思汗的祖先时期不儿罕山的兀良哈部与他们乞颜部有割舍不断的种种关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国时设立95 个千户,其中由不儿罕山兀良哈部组成的千户有三个千户。第一为按赤台名下的一个兀良哈千户。《史集》载:“当成吉思汗把军队分给诸子时,他分给额勒只带那颜三千人。……这三千人大多数是乃蛮、兀良合惕和塔塔儿人。”⑭而按赤台名下的兀良哈千户长为者勒蔑之弟察兀儿孩。《蒙兀儿史记》卷二十八《察兀儿孩传》载:察兀儿孩“论开国功策名第五十八,世袭左手千户。隶成吉思汗弟哈赤温之子阿勒赤歹大王位下,领其所分斡亦剌降民二千人”。⑮这里所说的“斡亦剌”疑为兀良哈之误。因为哈赤温名下只有乃蛮、兀良哈、塔塔儿三个千户。而乃蛮千户的千户长是乃蛮人兀赤合失。第二个兀良哈千户是者勒蔑名下的兀良合千户。因为,成吉思汗前夕,在者勒蔑手下就聚集了不少兀良哈人,就连速不台投靠成吉思汗之初也是投奔者勒蔑而来的。该兀良哈千户后来被者勒蔑之子也孙帖额承袭,也孙帖额被杀后被其子不花承袭。速不台名下的千户并不完全由纯一的兀良哈人组成。《秘史》载:成吉思汗“再对者别速不台两个说,您自收集的百姓管着做千户者。”⑯

总之,曾在不儿罕山居住的兀良哈部落在大蒙古国建立后形成了者勒蔑的兀良哈千户;察兀儿孩的兀良哈千户(两千户,其中一个是塔塔儿等其他部落人组成); 速不台所领千户的部分兀良哈等不足三个千户的兀良哈人。而且这些兀良合惕千户跟随其黄金家族封建领主,迁徙到新的领地游牧,从而自然离开其祖先从十一世纪以来占据的不儿罕山森林和草原,取而代之的恰恰是“槐因兀良哈”成为不儿罕山的新的守护者。

“槐因兀良哈”即“森林兀良哈”。据拉施德的记载他们原来的狩猎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与那里的豁里、巴儿忽惕和秃马惕等诸部落一起居住在森林深处。从不轻易离开森林,过着与世隔绝的森林“幸福生活”。他们抵制草原“有毡帐百姓”,甚至迁徙到不儿罕山后很长时间内仍保留着林木中百姓的传统。《史集》载:“这兀答赤氏族,由于他们是普通奴隶,自古以来不把姑娘嫁给外人,也不娶自外人。”⑰其实并不是拉施德所说的那样因为“奴隶身份”而出现的婚嫁问题,这与《史集》中另一处记载之事有渊源关系。“他们(指森林兀良哈人)视牧羊人为一大恶习,以至于父母骂女儿时只消说:“我们把你嫁给一个让你去放羊的人” 她就会悲伤透顶,甚至悲伤的上吊。”⑱这才是原因。

另外,“槐因兀良哈”有两种含义。狭义的“槐因兀良哈”是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一小部分打牲兀良哈人。而广义的“槐因兀良合惕”,蒙古人当时泛指所有的森林部落。与学界所说的“林木中百姓”意义相同。甚至“斡亦剌惕”之名也有这个含义。

成吉思汗的八十八名开国功臣中列在第四十九位的千户长为一名兀都台之人,疑为此人就是森林兀良合惕人兀答赤千户。

《史集》载:“兀良合惕部槐因部人兀答赤千户,根据札撒及习惯,这个部落及这个兀答赤的后裔带着自己的千户守护着位于不儿罕—哈勒敦的伟大禁地,永不出征。”⑲可见该“槐因兀良合惕”千户,不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成吉思汗也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打算,用“槐因兀良合惕”千户守护自己的陵寝,二者兼顾。所以身前就指定了相关“扎撒”,从而“槐因兀良合惕”才得于迁居不儿罕山森林,守护大禁地的机会。

三、明代蒙古兀良哈万户

明代蒙古六万户之一的兀良哈万户和明代朵颜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兀良哈万户的有关信息在《达延汗六万户颂词》中有比较详细的折射。

乌梁海“以野生草食动物肉为食,以貂鼠等皮裹身,盗贼和匪徒的克星,挖掘水井的,兀良哈万户。”

可见他们的食物和衣物全部来自狩猎经济。他们的职责就是守护不儿罕山的成吉思汗陵墓,这一点毋庸置疑。有关兀良哈挖掘水井之事可能发生在成吉思汗西征中亚的花剌子模途中。对此《成吉思汗大祭词》中颂扬兀良哈时称:“您在严寒地带征战途中,啃食牲口皮袋装运的冰块时,为您供猎物肉做的肉干,用貂鼠皮做的衣裳,挖掘水井供您饮用的……是您的阿勒巴图兀良哈万户。”⑳元初期,漠北的局势虽然比较动荡,成为忽必烈和海都等西道诸王之间斗争的焦点,但是,大禁地是敌对双方都有义务保护的祖陵,成吉思汗的“守护着位于不儿罕—哈勒敦的伟大禁地,永不出征”的一句大札撒也成为这部分兀良哈人保护伞,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得到繁衍生息的难得机会。整个元朝时期森林兀良哈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的一支一直守护着肯特山大禁地。元代漠北的各部绝大部分隶属于阿里不哥家族,兀良哈人也不例外都是“拖雷兀路思”(《史集》称“亦可兀路思”或“兀鲁黑兀路思”)的属部。阿里不哥长子玉木忽儿参与西道诸位的叛乱,从而导致阿里不哥家族所属部落脱离元朝而忽必烈至元三十年派大将土土哈远征吉利吉思和谦谦州,将吉利吉思森林五部降服。元朝政府将此次收服的兀良哈等部分蒙古部落迁至兴安岭以南朵颜山一代驻牧和狩猎,这些人是朵颜三卫中的兀良哈人祖先。

北元初期的政治局势的变化对蒙古社会本身也带来了巨大的变更。在蒙古本土大小部落的重新整合过程中以森林兀良哈人为核心的原林木中百姓万户部分部落 (草原部落速勒都思也有可能参与)最终形成“兀良哈万户”,而且逐渐强大起来。

据相关史料信息,达延汗在有生之年未能彻底掌控兀良哈万户,而在其孙子卜赤汗时期利用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才征服兀良哈万户并把它化整为零,分散到其他蒙古五万户当中。

达延汗征服蒙古右翼三万户的达兰特哩衮战役中兀良哈万户虽然以蒙古左翼三万户的身份参加战争。而且按照达延汗的部署与鄂尔多斯万户对峙:“达延汗下达命令,鄂尔多斯是保管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幸运儿,而兀良罕则是守护成吉思汗金柩的贵命人,让他们二者对阵,由科尔沁和阿巴孩二部助阵。”这里兀良哈万户与左翼其他万户一同参战,可是他们认可达延汗的蒙古大统地位,而兀良哈部能够与右翼第一大万户鄂尔多斯对阵,说明当时其军事实力比较强大。

达延汗征服右翼三万户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施行分封制,把自己直属蒙古各部分封给自己的子孙,但是,唯独“兀良哈万户”未曾涉及诸台吉的分封。可见当时的兀良哈万户仍处于半独立状态,仍被黄金家族以外的塔布囊等异姓贵族控制。

卜赤汗时期的所谓“兀良哈万户叛乱”,其实是1438 年脱欢太师颠覆拖雷—阿里不哥系封国兀路黑乌鲁思政权,扶持自己的女婿忽必烈汗家族的脱脱不花岱宗汗替代阿里不哥家族出身的斡亦剌台可汗。从而导致阿里不哥家族的残余势力仇恨在心,利用林木中百姓宗主地位,组织兀良哈等森林部落向忽必烈家族出身的北元皇室进行挑衅的行为。已经日益强大的黄金家族不可能容忍以阿里不哥家族贵族为宗主的兀良哈万户继续生存和惹是生非,这才是兀良哈叛乱的根本原因。驻牧于漠北的喀尔喀万户,察哈尔万户的人畜增长而划地而牧,使兀良哈万户的驻牧地和狩猎场日渐缩小,成为直接导致双方发生冲突的导火索。

从1524—1544 年的二十年间,蒙古右翼三万户和蒙古左翼各万户联手征战兀良哈万户,使兀良哈万户的主要成员“黄毛兀良哈”和“红帽兀良哈”最终被驯服。获胜者卜赤汗将受降的兀良哈万户部分人口分散安插在蒙古各部之外大部分兀良哈万户人口并入喀尔喀右翼之中,从而形成了喀尔喀右翼七部,即如今的蒙古国从该喀尔喀七部发展而来的。

注 释:

①辽史(第一卷)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②辽史(第六十九卷)表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冯承钧.多桑蒙古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58-159.

④[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音,1963;[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⑤辽史(第一百一十六卷)国语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⑥辽史(第四十六卷)百官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⑦辽史(第六卷)穆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⑧辽史(第二十七卷)天祚皇帝耶律延禧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⑨辽史(第三十六卷)兵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⑩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⑪元史(第一百二十一卷)速不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⑫屠寄.蒙兀儿史记(第二十九卷)者勒蔑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拉施德,余大钧.史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5.

⑬⑯⑰⑱史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79,202,202,373.

⑭蒙兀儿史记(第二十八卷)察兀儿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⑮元朝秘史(四部丛刊三编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1.

⑲蒙古古代文学精品百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3.

猜你喜欢
部族成吉思汗中华书局
一、卫拉特蒙古与天山北麓各部族
部落里的秘密
民族寓言与部族叙事——阿来创作简论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成吉思汗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史集·部族志·斡亦剌传》译注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