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视角看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

2023-10-27 08:57:28董晓倩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场域资本

【摘要】在中国文学的外译中,汉学家蓝诗玲一直致力于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她的翻译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而当前有许多中国文学作品由于翻译原因尚未走进国际大众的视野。通过研究蓝诗玲英译的《马桥词典》,分析其在译者前言、方言翻译和排比句翻译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及体现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思想,从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惯习、资本、场域分析相应的成因,为译者提高外译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蓝诗玲;《马桥词典》;惯习;资本;场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33

一、引言

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方言特色突出,采取独特的词典文体,呈现出了虚构村庄“马桥”的地理、历史、风俗及重要人物和传说。《马桥词典》于1999年入选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小说被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其中英译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在英语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力,离不开译者蓝诗玲的传神翻译。蓝诗玲是著名汉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从2003年翻译《马桥词典》开始,蓝诗玲基本每年出一本译著或专著。通过分析《马桥词典》英译本的译者前言、方言翻译和排比句翻译时体现的翻译特点,并从布迪厄文化社会学视角探究原因,以期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蓝诗玲的翻译思想。

二、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的翻译特点

《马桥词典》的翻译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前言、方言翻译和排比句翻译。《马桥词典》中共有115个词条,其中方言众多,从多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生动鲜活的湖南马桥村。

(一)譯者前言

译者前言是副文本的一部分,分析前言可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在译者前言中,蓝诗玲先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有利于读者对小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从《马桥词典》的标题开始介绍这本以词典形式呈现的小说。蓝诗玲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介绍小说内容,认为马桥的方言、生活和村民值得在世界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她对《马桥词典》的喜爱溢于言表。

在翻译笔记中,蓝诗玲写到当她向韩少功表示希望能够翻译《马桥词典》时,韩回信表示“我很高兴你希望翻译《马桥词典》,但是我担心翻译这本书会极其困难”。原作者韩少功的回信表明翻译《马桥词典》的难度很大,但是蓝诗玲并未因此放弃。有五个词条涉及方言和普通话的双关,如果翻译,需要大量且令读者分心的解释,于是译者在作者的允许下,删除了这五个词条。译者主动和原作者沟通,表明译者和作者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译者尊重作者。此外,为了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在译文最后按字母顺序,对读者可能不理解的词语,进行了解释。文中注释极少,有利于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对于文中出现的拼音,译者将相应的读音在正文前进行标注,读者在阅读时,也可知道这些词的读音。

(二)方言翻译

作家运用方言,形成一种地方色彩,有助于真实、生动地反映某地区的社会生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周领顺,2016)。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使用湖南方言,让虚构的马桥村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小说感染力。小说中的方言主要分为三类:称呼、马桥特有事物、表达人物情感。蓝诗玲的翻译特点如下:

1.称呼。称呼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不同的称呼蕴含着不同的感情态度。称呼还能体现个人的特点,让人物更具独特性。

例1:人们叫他 “义大锣”,知道他走到哪里都热闹。公社干部也对这位“义大锣”让三分。(韩少功,2018:171)

People called him“Big Gong Yi” and knew that things would be noisy wherever he went.The commune cadres were all rather deferential toward “Big Gong Yi”.(Lovell,2003:136)

马本义是马桥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拥有很大的话语权,总爱大声说话,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要自言自语。叫他“义大锣”说他声音很大,就像敲锣一样,走到哪,哪都热闹。译文直接翻译出了本义的这个绰号,将特征“Big Gong”放在前面,“Yi”放在后面,突出了声音像锣一样大的特点。因为小说是以词典的形式创作,韩少功常常先写出令读者产生陌生感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后文进行解释。译者在这些称呼的翻译中保留了这种陌生感。

例2:马疤子是马文杰的外号。(韩少功,2018:105)

Ban dit Ma was Ma Wenjie’s nickname.(Lovell, 2003:89)

马文杰以前是土匪,称呼是马疤子,译者考虑到他的身份,直接译出内涵,将其译为“Bandit Ma”,直接点名了他的土匪身份,这其实更突出马文杰的形象。读者初读标题,知道他是个土匪,对他的印象可能不好,但继续阅读,会发现是个英雄式的“土匪”,这种反差赋予人物别样的魅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个土匪身上发生的故事。

2.地方特有事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事物和文化,由此诞生了自己独特的方言,具有乡土特色,生动形象。

例3:打秋风是明的,打起发是暗的。(韩少功,2018:112)

Sponging off people is done overtly,while going on the take is a covert activity.(Lovell,2003:94)

“打秋风”指明显地占便宜,“打起发”指暗中占便宜。如果不加解释,直接照字面含义很难理解。译者首先根据上下文理解这两个方言,然后进行英文翻译。译者意译为“sponge off people”,指向别人要钱要东西,但是又不还给别人任何东西,是英文中表达“打秋风”的贴切表达。译者将“打起发”译为“on the take”,指收受贿赂或者非法收入,这通常在暗中进行,和原文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契合。为了减轻读者的阅读障碍,译者采用英语读者熟悉的短语翻译方言,配合明晰的句子,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3.表达人物情感。《马桥词典》中有许多表达个人情感的方言,这些方言的翻译对于小说神韵的传达有独特意义。译者多保留意象,让读者根据语境理解或增加解释性内容。

例4:吃过百家饭的,脸皮比鞋底还厚。(韩少功,2018:211)

She’d eaten the food of every family in town and the skin on her face was thicker than shoe soles.(Lovell,2003:164)

在中国文化中,脸皮常和面子、个人尊严联系在一起,说某人脸皮厚是一种贬低性的说法。在英文中,“lose face”表示“丢面子”,表明“脸”在中英文中有同样地表达“面子,尊严”的意象。“a thick skin”指“脸皮厚”,和中文中的含义一致。译者将“脸皮比鞋底还厚”直译为“the skin on her face was thicker than shoe soles”,既能够让读者理解,也能够为译文读者带来新鲜感,明白在中文中脸皮厚和鞋底可以相联系,增加阅读趣味,扩展他们的知识,了解中国文化。

(三)排比句翻译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词组、句子、段落排列起来,用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成均伟,1991:609)。排比也可以强调内容、加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深化主题。

例5:问题在于,如果对朱牙上没有了解,就不可能对马桥有真正的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土是人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土,是使一杆杆铁把剧烈震颤的土,是使一双双手血泡翻卷血肉模糊的土。(韩少功,2018:306)

The thing is,though,if you don’t know about purple-teeth soil,then you can’t know that much about Maqiao.For a long,long time,this has been the soil Maqiao people have had to face every day, the soil that has made countless harrows tremble,the soil that has transformed countless hands into rolls of blood blisters,into bloody pulps.(Lovell,2003:230)

马桥的人都是农民,祖祖辈辈靠种庄稼谋生,写的是土,更是在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这一段中,共有三个排比句,每个排比都与土上的故事相联系,意思层层叠加,蕴含的感情倾泻而出。蓝诗玲对这段排比句的翻译也非常忠实原文的形式,soil出现了三次,原文的表达效果完美的在译文中得到传达,可见蓝诗玲的中文功底深厚,对原文的理解非常深刻,运用英文的能力突出,才能准确的翻译出如此大量的排比句,保留形式的同时,传达其中蕴藏的情感。

三、惯习、资本、场域下的翻译特点

通过译者前言、方言翻译和排比句的翻译,可以看出蓝诗玲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更倾向于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在考虑读者,为读者减轻阅读障碍,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布迪厄曾用一个公式来界定社会实践行为,即:[(思维习惯)(资本)]+(场域)=实践(邢杰,张其帆,2015)。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也符合该公式。从布迪厄提出的惯习、资本、场域这三个概念,探究译文翻译特点的成因,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译者的翻译思想。

(一)惯习

“惯习是一个通过间接学习和直接学习习得的性情系统,作为一个生成性的图式系统发挥作用”(Bourdieu,1993:76)。“具体到译者惯习,它体现译者的社会阶层、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社会轨迹及其早期翻译活动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潜意识中影响着译者行为”(徐敏慧,2017)。

从成长背景看,蓝诗玲出生并在英国长大,一直热爱阅读小说,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张汨,2019)。出生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让她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教育背景看,本科就读于剑桥大学中文系,曾在中国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一年,后回到剑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获现当代中国文学博士学位(同上)。从蓝诗玲的教育背景可以看出她出身名校,受过良好的中文教育,这使其具备翻译中国小说的能力。

蓝诗玲热爱中国文化,她挑选原作时也是追随自己的喜好。她出于兴趣和研究的需要研究《马桥词典》,发现了原作的魅力,然后开始翻译这本小说,所以在译者序言中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和吸引人之处,希望读者能够阅读这本书。蓝诗玲与原作产生了共鸣,她首先是读者和研究者,然后担任了译者的角色,这种兴趣和热爱让她克服翻译困难,也为她的翻译带来了鲜活灵动的色彩。译者是在得到韩少功的批准之后才开始翻译,可见她尊重原作者。正是因为秉持着忠实原作的思想,蓝诗玲尽可能地直译,在翻译方言和排比句时,尽量忠实原文。如果作家健在的话,要删除或对原文修改,没有作家的批准她不会这样做。所以在翻译笔记中,她提到在作者的允许下,刪除了5个难以翻译的词条。

(二)资本

在布迪厄的《资本的形式》一文中,他认为资本有四种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经济资本表现为金钱或知识产权。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长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文化产品(比如:名画、书籍、词典、工具,等等);得到相关制度、机构认可的文化资本,如学位证书等。社会资本与交际网络和社会关系有关。象征资本由这三种资本转化而成,主要体现在地位上(Bourdieu,1986:241-258)。蓝诗玲积累的更多是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在剑桥中文系读书,来中国留学,热爱阅读和从事中国文学研究,都内化成了她翻译的能力,让她能够译出《马桥词典》的精髓,加上名校的学位证书,她有了足够的文化资本。她的职业是大学老师,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积累象征资本,容易与出版社联系,受到出版社的青睐与信任。

(三)场域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Bourdieu,1998:133-134)。芒迪(2014:223)认为“社会活动的场域,是参与者或代理人进行权利斗争的场所——对我们来说,该场所指的是翻译,其潜在参与者包括作者、委托人、出版商、编辑、译者和读者”。在翻译《马桥词典》的这个场域中,最主要的是译者,她是翻译活动的发起者,主动提出翻译作品,在得到作者的允许后,才开始翻译,书中的删减也是征求了作者的同意。译者主动联系合适的出版商,编辑也通常不会改动她的译作,她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同时肩负了对读者的责任,她选择在保证阅读的可读性和流畅性的同时,让读者进入《马桥词典》中的世界。

四、结语

通过对译者前言、方言翻译和排比句翻译的分析,我们了解了译者的翻译特点和思想,在翻译《马桥词典》时,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文的方言特色、词典风格和强有力的排比句式结构,同时忠实于读者,适当采用归化策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有利于译作的海外传播,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包含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方面来分析译者翻译思想和行为的成因,启示译者应用翻译准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同时也应注重资本、场域和惯习的积累,以达到更好的翻译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成均伟.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韩少功.马桥词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5]邢杰,张其帆.翻译社会学核心概念“资本”的提出及其效用[J].东方翻译,2015,(03):27-31.

[6]徐敏慧.从翻译规范到译者惯习:描写翻译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翻译,2017,38(06):11-17+129.

[7]张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译者主体视角——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访谈录[J].外语学刊,2019,(01):110-115.

[8]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33(04):77-82.

[9]Bourdieu,P.Sociology in Question[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3.

[10]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C]//J.G.R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241-258.

[11]Han Shaogong.A Dictionary of Maqiao[M]. Trans Julia Lovel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

作者简介:

董晓倩,女,土家族,硕士,武汉东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譯与跨文化研究、解构主义翻译。

猜你喜欢
场域资本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英语文摘(2021年8期)2021-11-02 07:17:52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现代装饰(2019年12期)2020-01-19 02:58:16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0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