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中的人文意识研究

2023-10-27 08:57:28贾元子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

【摘要】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20世纪的一位著名美国导演,其电影创作包括了众多的题材和类型,其电影作品之中不乏商业元素和市场导向的存在,但他却又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特质成为作者电影的杰出代表。纵观库布里克所创作的诸多电影作品,所牵涉的文本内容繁复多样,其表现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对于人性和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却是作为核心性的主题贯穿于所有作品的文化表达之中,这种基于本质的探索在其战争电影的创作之中自然也具有了更为具象的定义。在战争电影的独特语境之中,库布里克将这种追求转化为对于宗教存在的批判以及人文精神的宣扬,以反战的形式传达出人性和自由的抽象主题。库布里克借用影像叙事和镜头语言为载体,以电影中实际存在的意象为基点,通过电影话语的主导作用,展现出了基于身处战争苦难之中的群众而产生的哲学性反思,体现出了蕴含于艺术作品之中的人文关怀。本文将以库布里克所创作的战争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中所展现出的宗教批判、人本主义和反战内核为主要研究方向,剖析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中所存在的人文意识。

【关键词】战争电影;宗教批判;人本主义;反战内核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75-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4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库布里克所创作的近现代战争题材相关的电影作品。纵观斯坦利·库布里克所创作的全部电影作品,其中涉及战争元素的影片共有六部,分别为《恐惧与欲望》(1953)、《光荣之路》(1957)、《斯巴达克斯》(1960)、《奇爱博士》(1964)、《巴里·林登》(1975)和《全金属外壳》(1987)。其中影片《斯巴達克斯》所叙述的并非近现代时期的战争,而电影《奇爱博士》和《巴里·林登》则分别更偏向于科幻片和传记片,战争的元素在其电影叙事中并不占有决定性地位。因此,上述三部影片在本文中并不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叙述,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集中于库布里克导演所创作的《恐惧与欲望》《光荣之路》和《全金属外壳》三部影片,其中电影《恐惧与欲望》虽未在其影像呈现中明确指代其表现的战争名称,但通过其服装场景及叙事重点推断其大致符合本文的研究范围,因此将其纳入主要的研究对象加以剖析叙述。

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20世纪最为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其电影创作不仅风格多变,涉及多种类型的题材内容,其作品的艺术影响力更是牵动着整个国际电影领域,其电影创作之中所呈现出的对于人性与自由这一永恒主题的追求,亦是当前文化语境之中人文主义精神盛行的标志与象征。本文将对其创作的战争题材电影作品进行分类化的集中研究,力图在其创作母题的引导之下探索影视化战争语境对于哲学性思考的特殊化与具象化展现,对于战争环境中人文意识的表达进行确认和分析,加强对于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特征性研究,并且力求为其他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传递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更为深厚的文本基础和更加确切的风格定义。

一、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中的宗教批判

(一)宗教形式的在场与宗教意义的缺席

对库布里克关于战争电影的创作进行叙事文本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可见其中并不缺乏对于宗教意象的描述和扩展,但是这种叙述却只停留于形而上的表层,并未在其叙事的架构之中体现出其存在对其中人物破解困境的实际意义。

换言之,在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作品之中,不乏对于宗教形式在场的叙事描述,但是在其文化传递方面,宗教意义的体现却是缺席的。由此可见,库布里克并不否认宗教因素的存在,但是在他看来,在战争这一独特语境之中,宗教给予大众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却是空缺的,对于战争环境中的宗教传播,库布里克秉承着批判的态度,而这也正是基于库布里克对于群众的人文关怀而产生的。

在电影《光荣之路》中,军队在对三名士兵处以极刑之前,派遣了一名神父前去为三人进行安慰祷告。虽然这名神父一直试图用主的力量为士兵消除死亡前的痛苦与恐惧,并且部分士兵也愿意相信神父可以借用宗教的仪式引领自己前往天堂,但是从影片现实层面的叙事之中,不难发现神父和宗教最终也无法改写士兵们在战争环境中的悲苦命运,亦无法使他们得到精神层面的解脱与救赎。

在库布里克的影像描述之下,宗教的存在更加倾向于战争环境之中掌权者借以控制士兵精神的国家机器①,对于身处战争前线的士兵群体而言,却存在意义缺席的困境。

无独有偶,在电影《全金属外壳》中,同样存在对于宗教意义缺席的批判性叙事,虽然不如前者直接和具象,但是在其情感营造方面却更加强烈。在影片结尾处,越南女狙击手在临死前一边痛苦地挣扎,一边默念着祷告的经文,祈求能借用宗教使得自己获得生理上的解脱却是徒劳,最终竟是依靠着敌方士兵基于人性的最后一枪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库布里克在电影叙事中借用这种较为含蓄的叙事表达,展现出了宗教存在对于身处战争环境中的个体的意义缺失,通过对比士兵盲目信从宗教并将其作为最后一根稻草的场景与宗教无意义的现实结果,凸显库布里克作为影片创作者和主导者所阐释出的对于宗教意象的批判态度。

在库布里克所创作的战争电影中,虽然宗教元素从不作为叙述焦点而存在,但是,在片段式的影像呈现之中,并不缺乏库布里克本人对于战争环境中宗教意义的怀疑与批判。

在库布里克战争电影的宗教批判表达方面,其实存在着一组在场与缺席②的双方关系,以电影作品之中宗教形式的在场来凸显其意义方面的缺席是其中惯用的表达手段。在传统电影理论之中,常采用观众与银幕之间在场和缺席的相互关系来验证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时间延迟特征的媒介对受众进行作用的过程。而库布里克则将这种互文性的特殊关系应用于电影的具象叙事之中,无论是《光荣之路》还是《全金属外壳》,无不是通过对于宗教元素的直接叙述和呈现,实现与叙事语境之间的融合和叠加,以承认战争环境中宗教仪式性的存在,来否认现实层面上其意义的实际发生,这便是以宗教形式的在场反面彰显宗教意义于人在生理和精神层面的缺席,通过这样的对比关系强化对于宗教意识的批判。

(二)宗教存在与死亡终局的联系与互文

纵观上述库布里克在其所创作的战争电影之中对于宗教元素的引入和叙述,其表达在叙事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宗教的出场往往在于人物面临死亡终局的前夕。因此,在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作品中,宗教元素也通常预示着死亡的到来。宗教作为死亡的附属品以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姿态出现于个体面前却不能动摇残酷的结局,甚至无法给予其信徒心理上的些许安慰。人物个体在面临死亡之前会不由得想要依靠宗教的力量,这源自人心理层面恐惧情绪下的欲望驱使,而这种救世的意味在传统的宗教理念之中也符合其存在的价值定位,但在库布里克颇具现实意味的镜头影像之下,宗教在面对个体死亡的挑战时却是属于失职的状态,不仅未能于残酷的战火之中拯救个体的物质肉体,亦无法使其灵魂得以救赎,从生理和精神两个层面均无法达成救世的目的。

因此,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作品之中,宗教与死亡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不趋向于传统宗教理念中的救赎概念,而是在二者之间搭建了互文的关系,宗教的存在和出现更加偏向于对死亡结局的象征和预告,甚至于宗教与死亡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替代,相互转化的微妙关系。

无论是《光荣之路》中的神父为将死的士兵进行忏悔祷告,还是《全金属外壳》中身受重伤的女狙击手反复祈祷寻求解脱,都是库布里克在其电影表达之中对宗教进行的解构性书写。尽管其中的个体希望能够通过宗教实现肉体或者精神上的解放,但宗教所反馈给他们的却是虚无的死亡。

在库布里克对于影像的呈现中,身处于战争苦难中的人们,将宗教视作其精神的最后一道防线,殊不知,宗教却成为死亡的代名词,从这一角度上更加强烈地突出了库布里克作为一位人文主义的拥护者,对于传统宗教意识的批判与否认。

二、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中的人本主义

(一)性别意识与其象征意义

虽然库布里克在其电影叙事之中对于宗教形态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批判态度,但是他在面对战争这一人类共同困境时却并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影片中,仍旧能够探寻到对于人性自由的信任与追求,并且在影像化的处理之下,将这种抽象的概念重新回归于人类个体,充分贯彻人本主义的精神理念。

在库布里克的艺术理念中,他将战争视作人类发展下的统一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种群、不同民族甚至不同个体间的嫌隙与隔阂,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不包容,意图解决战争困境必先达成人类群体的共情共感,这一观点与《党同伐异》等影史上的诸多经典影片较为类似。但是,在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表述中,这一观点却颇具开创性地与性别进行了跨越语境的结合和指代。

在电影《光荣之路》结尾处的片段中,被俘虏的敌方女子在众多的法国士兵面前唱了一首家乡的歌曲,虽然并无繁复的技巧,但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引得士兵们纷纷潸然泪下,对待女子也再无轻佻蔑视的态度。在这一刻,他们与女子在思乡这一情绪的牵引之下达到了共情与共感。

在电影《全金属外壳》的结尾处,则是通过主角一行人与越南女狙击手之间的接触,最终唤醒了男主角小丑心中未灭的人性与良知,最终选择开枪给予女狙击手解脱。以受众的视角认知女狙击手这一角色会感觉到有些出乎意料,这是因为在大众普遍的认知视野中,战场狙击手与女性之间存在一种偏见式的间隔,受众一般不会自发地将二者联系起来。而库布里克在进行电影的叙事处理时,却有意将敌方狙击手设置为女性,这不仅是为了展现战争环境中,女性和儿童亦难逃其残酷的命运,更是为了将人性本善这一核心本质寄托于敌方女性这一特殊的人物角色上。

就连在《恐惧与欲望》这一库布里克早期作品中,敌方女性这一角色亦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叙事地位。误入敌方战后地区的士兵在与一名敌方女性的相处之中,彻底激发了内心最根本的恐惧以及恐惧催化下的原始欲望,最终导致了自我的毁灭。虽然在该影片的叙事表达中,还未明确表现敌方女性角色与民族和谐间的联系,但是却已经存在以敌方女性角色指代战争环境中士兵的内心欲望与人性本质的雏形。虽然女性这样的性别设定在战争电影的叙事之中通常难以以焦点人物出现,甚至在部分情境下处于缺席的状态,但是库布里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敌方女性这样一个在性别和阵营两个方面都与传统叙事略显相悖的人物角色作为牵引个体内心真实欲望,追求人性本善的媒介而存在,使其在主题内涵的表达方面具有更强烈的象征意味,亦使得电影作品的核心思想更加具象化地呈现于受众面前。

库布里克在其战争电影的创作中,选取敌方女性人物作为主题表达的核心象征,主要存在性别和阵营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性别方面,女性对于男性而言,更加容易使其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情感正是身处于异国他乡,被迫身处战争环境之中的士兵内心层面最真实且原始的渴望。女性能够弥补这种情感缺失的原因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③之中得到了论证,个体在年幼时便会由于其自身的性欲对父母中的异性个体产生爱慕的情绪,直到性心理成熟之后才会将这种欲望转接于其他异性个体,从这一心理层面而言,女性的角色更加容易使得身为男性的士兵群体产生类似于童年时异性父母所给予他们的情感欲望,所以更加容易接纳身为异性的个体。因此,选取女性作为共同和谐的象征更加容易被接纳,亦更加切合追求人性的主题。

在阵营方面,库布里克有意将其设定为敌方角色,使其在阵营方面显得更加危险和敏感,其实是试图借以不同民族与种群间的间隔和区别,来凸显实现共同和谐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通过叙述不同阵营的个体之间情感的共通和互谅,彰显电影实现全民族共同包容的主题,并且在影像呈现之中为这种局面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受众内心的信念感和使命感。

由此可见,库布里克在其战争电影的创作中,多次涉及对敌方女性角色的描述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巧妙的设计和持续的坚持,是基于主题表达的有意而为之,更是其人文意识的突出表现。

(二)精神关注与其病态描述

相比于《血战钢锯岭》《长津湖》等其他战争影片,库布里克所创作的战争电影在其影视化的成像方面不乏场面宏大的战斗画面,但是在其叙事表达方面,战争对于个体的物质伤害却一直未能成为其作品中的叙事焦点。他所关注的方面更加偏向于战争困境对于个体的精神毁灭,以及战争所造成的精神病态。这一点在库布里克的首部战争电影《恐惧与欲望》中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影片的叙事架构中,将士兵们误入敌方区域后极端的恐惧以及恐惧心理催使之下原始欲望的爆发作为主要的叙述内容,士兵身处极端的战争环境之中,其精神受到了壓迫,从而在行为上暴露出了疯狂、杀戮和幻觉等诸多非正常状态。反常的行为背后,所暗示的是其精神的病态发展,这样的转变正是战争所带来的精神摧毁。电影使用丛林这一带有符号化和象征性的意象作为叙事背景,其主要目的便是隐晦地展现战争极端环境下个体精神的恶化。

在后续的战争电影《光荣之路》的创作中,库布里克便已经摒弃了使用符号化的意象作为掩体对战争环境中的个体进行精神分析的欲盖弥彰,而是将其真实状态直接暴露在摄影机面前。在其叙述之中,性格暴躁、心狠手辣的长官布洛拉德便是身处战争中精神病态的典型人物,在长期的极端环境之中,他的精神亦受到了战争的压迫和摧残,从而在内心层面生发出了对于胜利结果的偏执欲望,最终无法避免其精神病态化的结局。在影片的结尾处,三名即将被处刑的士兵亦因为不公的待遇和草菅人命的荒唐行径,导致了其精神层面的崩溃和毁灭,但是,这种溃败却在其肉体的死亡面前被掩埋了。

如果说上述两部电影作品中,库布里克对于个体精神层面的关注相较而言还略显隐晦,那么电影《全金属外壳》中对于战争环境中个体精神的描述,可谓达到了绝对的直接和彻底。在影片前半部分,电影便以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士兵派尔在新兵营残酷的环境之中,精神逐步崩溃,最终彻底沦为病态,毁灭了军营中身为战争环境缩影的教官和无法实现精神痊愈的自己。而在电影后半段的描述中,则以主要角色小丑的视角为出发点,对战场前线的士兵个体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在小丑的采访之中,大部分士兵并不清楚战争的意义,只是执着于对胜利的偏执欲望,库布里克借用隐晦的影像叙事暗示着士兵们精神层面由于受到战争影响而产生的病态变化,掌权者们的操控与战争的压迫正在使他们沦为战场上失去自我思考,一心杀戮的傀儡。

综合而言,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之中自然并不缺乏对于战争所造成的物质伤害的描述和表现,但是在文化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却更侧重于对个体精神层面的绝对关注。伴随着这种带有同情和怜悯色彩的影像关注,库布里克作为创作者而具有的人文主义情怀也随之展露。

三、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中的反战内核

(一)反战指代的具象化

纵观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创作,其中对于战争的反对与批判自然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但是如果对其叙事文本和情感内涵进行细致化的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对于反战主题的表达相比于其他同类型作品而言具有更加具象化的特点。而这种具象化的特征在影像的呈现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反战主体的具象化。部分反战题材影片在进行反战叙事和情感批判时,往往将主体扩大为士兵和普通群众两个方向,以此展现出战争对于人类群体的共同影响。而在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中,虽然也存在着对于战争环境中普通民众处境的描述,但是,其反战叙事的焦点明显更加倾向于参与战争的士兵,相比于普通民众所受到的波及,库布里克更加关注战争对于士兵群体的毁灭性影响。这样基于反战主体的具象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对于战争批判对象的确定和定位,而这一方面的具象化阐述,便构成了该结论的第二个方面。

库布里克在其战争电影的叙事表达中固然反对战争的存在,却不是在宏观层面上抽象地批判战争的发生,而是将这种批判具象为战争环境中的政权统治和军队体系,将其作为战争存在的象征和缩影,并以现实性的文本叙事和镜头语言对其丑恶的内在进行揭露。这样的特点在其早期电影《恐惧与欲望》中尚且还比较隐晦,而在影片《光荣之路》和《全金属外壳》的叙事体系中,则已十分显著和成熟。

在《光荣之路》中,三名无辜的士兵作为战争失败的牺牲品和献祭者将被处以极刑以警示其他士兵,其本质目的便是为了掩饰军队上层领导者错误的作战决定。而各个分队分别使用极不合理的方式挑选出牺牲者的人选,则是对于军队内部腐败的制度体系的直接披露。在电影的叙事推进之中,电影创作者借以其主要人物达克斯之口对这种从上至下的内部腐败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样的情感指向其实是反战思想在库布里克战争电影这一独特语境之中的具象化表达。

在《全金属外壳》中,库布里克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以新兵营为代表的军队组织,以派尔在新兵营受到的残酷对待为载体,展现出了战争中军队非人道主义的训练体系,以及士兵在此之中人性和自由的被迫丧失,并以派尔自杀的极端结局对这种不合理的体系制度发出抗议。在影片后半段,则是通过对前线士兵们的采访交流,以及战争区域内的媒体报道隐晦地表现出了战争环境之中政治掌权者对于一线士兵的精神控制,利用媒体等国家机器④对个体进行洗脑和改造,使其在战争之中迷失自我与人性,并对这种精神上的控制表达出了批判的态度。

库布里克通过对电影之中反战主体和反战对象的具象化处理,实现了其反战情绪表达的精准和强化,而这种具象化的处理方式同样也是受到其反战的核心内容影响而决定的,二者之间巧妙的相互关系实现了库布里克战争电影之中反战指代的具象化特点。

(二)反战对象的精细化

虽然库布里克的战争电影作品在其影像化的过程中,一贯将反战主体和反战对象进行具象化的处理,但是当以时间为坐标,纵向地观测上述三部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文本架构时便能够发现,三部影片关于反战主题的内容表达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逐渐精确的过程,而这样的特点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电影对于反战对象的描述中。

作为库布里克早期作品的《恐惧与欲望》,在其批判对象方面尚且还未做到绝对的具体和精确,整部影片相比于其他作品,呈现出了更强烈的象征主义特点。电影更加侧重于揭露极端的战争环境,对于士兵精神层面的恶劣影响,对于上层统治者和军队体系还未形成具体且成熟的批判态度。

在库布里克时隔四年创作的电影《光荣之路》中,这种基于具体意象而存在的批判内容,已经在影像的层面彻底显露并且形成了完整的批判角度,通过塑造战争影响下具有极端腐败特点的典型人物,对其背后所暗藏的国家军队体系进行以小见大的揭露和否认,使得影片的批判对象得到了进一步的精确和深化。

在三十年后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中,这一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和转化。在这部影片的叙事文本中,反战所批判的对象得到了扩充和细化,除了以教官为象征性代表的军队体系和隐晦提及的政治掌权者之外,受到极端环境影响而在精神层面产生病态发展的,与反战主体同阶層的他者亦成为其批判的对象。在影片的叙述中,派尔由于在新兵营表现不佳,在教官的主导之下影响了其他士兵的个人利益,而这些士兵则选择对派尔进行暗自报复,由此可见,在以新兵营为象征的极端战争环境之中,同阶层的他者亦会由于受到情绪的压迫从而成为施暴者。

《全金属外壳》作为库布里克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战争电影,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环境之中,来自同阶层群体的暴力和迫害,并将其容纳进批判对象的范围,从而实现了时间维度上对于反战对象的精细化处理。

四、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见,从库布里克战争电影的叙事文本和情感表达中,可以清晰明确地感受到其所传达出的人文意识,这种基于人性本质而生发出的哲学性思考暗藏于他在电影作品所展现出的宗教批判、人本主义和反战内核之中,并且随着时间维度的变化,这种人文意识的覆盖范围和自我掌控力也在进一步的扩充和加强。可以说,在库布里克漫长的电影创作生涯之中,他运用影像化的语言将对反人道主义的批判和对人文主义的宣扬发挥到了艺术的极致。

注释:

①阿尔都塞著,李迅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当代电影》1987年第3期。

②(英)苏珊·海沃德著,Susan Hayward邹赞、 孙柏、 李玥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the key concept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16页。

③(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闵捷译:《梦的解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5-107页。

④阿尔都塞著,李迅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当代电影》198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李迅.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03).

[2](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闵捷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3]张浩.库布里克电影的审美特质[J].电影文学,2020,(04).

[4]嵇中豪.庫布里克电影的人性母题浅析[J].声屏世界,2021,(22).

[5]孙壮飞.库布里克电影的叙事题材及价值研究[J].电影文学,2018,(14).

[6]左孝本.世界战争电影奇观[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

[7](英)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主编,MAGASA审校.世界电影史·第2卷[M].焦晓菊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8](美)米歇尔·刘易斯·伯克,(美)艾伦·布里曼,(美)廖福挺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百科全书 第2卷[M].沈崇麟,赵锋,高勇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9](英)苏珊·海沃德.电影研究关键词/the key concepts[M].Susan Hayward邹赞,孙柏,李玥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美)文森特·罗布伦托.漫游太空 库布里克传[M].顾国平,董继荣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作者简介:

贾元子,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教育家(2022年19期)2022-05-13 14:54:43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本主义研究综述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42:47
对待中职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3:57:06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知识产权(2016年10期)2016-08-21 12:41:14
农村发展需向城市化“借力”
人民论坛(2016年18期)2016-07-12 10:38:42
浅析人本主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5期)2016-03-11 09:21:00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