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雨晴
【摘要】本文通过四字词语、地道词汇、拟声词和叠词、增译和省译、还原原作风格六个角度赏析《鱼翅与花椒》中译本,提出做好文学作品译介的两大重要因素:第一,译者与原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第二,译者达到语言脱壳的境界。
【关键词】《鱼翅与花椒》;文学作品译介;语言脱壳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3)38-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29
一、引言
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是为了人们更好地沟通而服务的,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媒介,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大量国外作品涌入国内,掀起了一股翻译热潮,当时大多数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原文的异域色彩。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推出一系列项目,如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翻译也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翻译对于他者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有助于创造集体身份、建构民族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翻译策略包含归化和异化两种。鉴于文学文本主观性强的特性,如何在归化和异化之间达到平衡是关键。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情况受到了普遍关注,译者葛浩文的翻译方法更是得到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葛浩文所采用的连改带删的翻译方法违背了忠实性原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而是一种“再创作”;有的人则认为,在当前我国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译者应该以目标语读者为主,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等,只有当中国文学作品先以这样的形式传播出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主动了解中国文化,译者才得以有自主选择翻译策略的自由。而文学翻译的“初心”是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切实有效的交际。因此,探讨如何保持这份“初心”十分重要。
本文以《鱼翅与花椒》中译本为例,分析该译本受到中国读者广泛欢迎的原因,提出优秀译本的两个必备条件:第一,译者应与原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第二,译者达到语言脱壳的境界。
二、作品简介
《鱼翅与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于2018年7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带有浪漫色彩的食物民族志,豆瓣评分8.3。除此书外,其原作者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还著有《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书,屡获“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是广受认可的美食评论家、美食作家。书中,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记录了自己在中国的美食经历,并结合中国当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描绘出一幅绘色生动的美食图景。
译者是何雨珈,曾翻译过《纸牌屋》《再会,老北京》等33部外文书籍。来自四川,译文亲切自然,十分接地气,和原作者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完美搭档。何雨珈曾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过自己的翻译标准:“首先就是读不出翻译的痕迹,不应该有别扭的(翻译腔)感觉。其次,站在理解原文的角度上看,我觉得翻译应该传达原文的感觉。”
《鱼翅与花椒》译本很好地融合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既传达出了原作的风格,又很好地还原出了中国特色,使人读来完全想不到是一本译作,可以说达到了翻译的最高水平。本文将从文中的四字词语、地道词汇、拟声词、叠词、增译和省译、还原原作风格几方面来赏析。
三、译文分析
(一)四字词语
原文:But he remained stony-faced and deadpan.
译文:但他还是一张冰块脸,完全面无表情、不动声色。
原文:We were in a stupid, drunken mood,giddy with hilarity.
译文:我们呢,喝得醉醺醺的,脑子犯傻、头昏眼花、不停傻乐。
原文:The classes became the highlight of my week.I was in my element.
译文:每周两节课成为我生活中的亮点,我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分析:中文写作多用四字词语,通过句式的对仗工整来展现原文风采,读起来朗朗上口。译者通过使用四字词语,准确传达了原文含义,再现了原文风格。
(二)地道词汇
原文:They are made by an elderly couple who don’t speak much as they go about their business.
译文:摊主是两口子,年纪有点儿大了,各司其职,互相不咋个说话。
原文:Office workers lay down on fake leather sofas,sprawled like cats.
译文:办公室的人们躺在仿皮沙发上,四仰八叉的,像猫。
原文:there are pirate-like rolling ‘r’sounds at the end of sentences.
译文:词句的结尾总会带上点儿化音,听着流里流气的。
分析:使用地道词汇是快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距离的有效方式,能够极大提高作品的传播力度。
原文:A portly and jovial chef in his fifties smiled wistfully as he reminisced:‘Oh,they were all out there on the streets,sold from the shoulderpole, Dan Dan noodles,“Flower” beancurd and toffee.’ And he sang for me a long-remembered street vendor’s chant:‘I got sweet ones,crispy ones,sugared dough twists!’
译文:一个五十多岁、仪表堂堂、热情活泼的大厨带着满足的笑容跟我怀旧:“噢哟,他们都在街(gāi)上挑起扁担卖的,啥子担担面啊、豆花儿啊、丁丁儿糖啊。”他还给我来了段儿过去货郎叫卖的小曲儿:“有甜的脆的~~糖麻花儿~~~!
分析:原文这一章是描写作者在成都街头的所见所闻,译者用十分地道的话语还原了当时的情形,很容易让目标语读者代入,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使得译文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原文。
(三)拟声词
原文:steam drifted up from two enormous wokfuls of boiling water.
译文:水“咕嘟嘟”地沸腾着,飘散出阵阵蒸汽。
原文:Passers-by would slurp them in the street.
译文:行人也会停下来,“吸溜吸溜”地吃个面。
分析:拟声词会让文字更有活力、更有生活气息,使场景更加生动形象。
(四)叠词
原文:Their albumens were a filthy,translucent brown,their yolks an oozy black,ringed with a layer of greenish,moldy grey.
译文: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
原文:Sichuan pepper makes your lips dance and tingle.
译文: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原文:The noodles were served in tiny bowls,a liang at a time,just enough to take the edge off your hunger.
译文:面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每次一两,刚好能垫垫肚子,顶顶饱。
分析:叠词可以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译者准确把握了原文含义,并用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再现原文风格,也符合目标与读者的阅读习惯。
(五)增译和省译
原文:This was during the architectural reign of terror of city mayor Li Chuncheng (or Li Chaiqiang–‘Demolition Li’–as he was popularly known).
译文:当时地方政府大刀阔斧地拆掉成都老城。
分析:原文这里涉及政治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主观看法,若照原文直译,势必会带来不必要的冲突,这并不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作者并不想借此去抨击哪位领导,因此,译者采取了删改的方式,将人物模糊处理,统一化为“地方政府”;其次,译者使用了“大刀阔斧”一词,百度百科对该词的解释是: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形容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显然是一个褒义词,但原文是带有一定贬义色彩的,这点从“terror”一词便可看出,因此,此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悖于原文的。
(六)还原原作风格
原文:This was Chinese food as I had never known it before.It was a revelation.
译文: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吃所未吃的中国菜,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原文:never mind that Sichuan dialect is a notoriously distorted version of Mandarin.
译文:哦,四川话是普通话的变种,变得七扭八歪的,没关系没关系。
原文:Huo tui chang,pale pink ‘sausages’made from an unspeakable mix of reconstituted pork and…
译文:比如火腿肠,一种粉白粉白的所谓“香肠”;原料嘛,不可说不可说……
分析:以上例子都采用了“重复”的措辞,还运用了语气词“哦”“嘛”,使语言更加口语化,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读起来朗朗上口,好像在与作者交谈。
原文:In Chengdu, Sichuanese cuisine is not the assault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stereotype,it is a teasing, meandering and entirely pleasurable journey.
译文: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那些原始和粗野,而是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
分析:这段话很考验译者功底,需要作者在完全理解译文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需要译者真正做到语言脱壳。
原文:It was still warm from the stove,as soft and tender as crème caramel,with a zesty topping of soy sauce,chilli oil,ground Sichuan pepper and morsels of preserved mustard tuber.
譯文:豆花儿还是热腾腾的,像刚出锅,口感像焦糖奶油一样柔嫩爽滑,表面上淋一点酱油、红油、醋、花椒面儿,再来一些大头菜末、葱花、炸黄豆,真正是锦上添花。
分析:原文这里描写的是刚出锅的豆花,绘声绘色,令人馋涎欲滴,译文同样做到了这一效果,很好地还原了原作风格。仔细一看会发现译者做了补充,增加了原文没有提到的“醋”“葱花”“炸黄豆”,使本土读者读来更加亲切。
原文:In the end,I just ate them,with a sense of grim resignation.
译文:最后,我心一横、眼一闭,张口就吃了。
分析:这句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要译得出彩并不简单,译者选择了地道的中文词汇“心一横、眼一闭”,使原文的风格跃然纸上。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译文分析,不难看出译者的文字功底。首先,译者和原作者一样,都是狂热的美食爱好者,会格外留意各种美食细节,再加上译者本身就来自四川,因此在描写四川美食时得心应手,所选词汇皆为地道的四川用语,营造出原作者为中国人的假象;此外,译者和原作者本身就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译者非常熟悉原作者的表达习惯,因此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原作风格,進而斟酌用词。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文质量的好坏。
其次,作为一名翻译,最高境界是实现语言脱壳,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对外语的掌握能力,力图做到本土化,拉近译作与目标语读者的距离。正如马丁路德所说,“翻译时要尽可能选用德国大众耳熟能详的词语,务必使目标语本土化。”译者何雨珈就很好地做到了“本土化”。要做到语言脱壳,还必须具备匠心精神,要能足够沉得下心斟酌用词。马丁路德和他的学生们常常花上两周、三周、四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我国翻译家严复也表示“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种精神是每一位优秀的译者都应具备的。
布鲁尼认为:“译者必须对源语有充分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只能通过反复地、仔细地阅读各种作家的作品来实现。”翻译永无止境,文学翻译更是最考验译者文字功底的一类文章,要做好一名优秀的译者,必须不断努力,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为译介国内优秀优品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溢.可译性的阈限:论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J].华中学术,2021,13(03):253-261.
[2]李曦.译介学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5):52-55+77.
[3]邵璐.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J].中国翻译,2013,34(03):62-67.
[4]汪波,郝兴跃.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J].英语广场,2018,(0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