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延乔 李晓娟 王非凡
1.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湖北宜昌 443000;2.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湖北宜昌 4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病率、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是非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死因[1]。我国60~69 岁COPD 患病率为21.2%,≥70 岁老人患病率高达35.5%[2]。《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指南》提到肺康复对COPD 患者的积极作用,通过肺康复训练,促进早期康复[3]。肺康复可改善呼吸道症状、生活质量、体力活动[4]。链式管理是将工作流程各环节设置为管理对象,以保持各环节有效性和连续性的管理活动[5],最初用于企业管理[6],在临床以患者为中心,环环相扣,连续整体,包括人员组织链和环节管理链。个案管理优势模式(strengths model of case management,SMCM)是调动患者内部资源,重视患者的优势,相信患者潜力和实力,探索其成功处理生活中压力的实例,帮助其建立有效应对技巧[7],在相关问题上,患者有自我选择能力[8]。链式管理、个案管理优势模式分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本研究将两种管理优势结合,从“医疗机构-社区-家庭”3 个层面建立“链式+SMCM”模式,对老年COPD 患者实施康复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便利抽样选取2021 年1 月至7 月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 患者85 例,按入住先后顺序将其分成对照组42 例、试验组4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PJ-KY2022-24)。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稳定期COPD,符合《慢阻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 年修订版)》诊断标准[9];②生命体征稳定;③意识清楚,沟通无障碍;④年龄≥60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重要脏器严重病变;③曾行肺部手术;④认知功能减退,肢体活动失调;⑤曾进行肺康复系统训练。
对照组接受2 个月常规康复管理。试验组接受2个月“链式+个案管理优势模式”康复管理。
1.2.1 建立COPD 康复管理团队 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康复科、营养科9 名人员组成管理团队,成员均有5 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1 名护士长负责团队管理及质量控制;1 名专科医师负责筛查入组和病情评估;1 名呼吸治疗师负责在院期间优势资源、肺功能评估、康复锻炼计划及阶段调整;2 名肺康复护士负责方案落实和记录;1 名营养师负责营养管理;1 名康复治疗师负责院后康复管理,2 名健康管理师协助。
1.2.2 “链式+SMCM”COPD 康复方案 基于循证理念文献检索拟订COPD 康复方案。来自三级医疗机构、二级社区医疗中心和医养结合院区的10 名专家召开会议,确定“链式+SMCM”COPD 康复方案,具体如下:(1)医疗机构住院管理。①基于肺康复管理云平台建立患者档案,医生筛选入组,肺康复护士指导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创建电子档案并完成首次评估。②建立住院期间个案管理优势评估,呼吸治疗师进行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肺功能及社会支持评估,挖掘优势资源和积极因素,鼓励自我导向及自作抉择,与其共同制订锻炼计划及阶段目标,在肺康复管理云平台医生端形成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安装患者端并设置,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患者,从医生端打印纸质版并指导其按计划完成。③在院期间康复方案实施。肺康复护士指导患者采用量表评估及康复锻炼,开始锻炼在治疗师端点“执行”,结束点“完成”,系统自动记录,尊重患者人格和权利,为其深入分析和温馨提醒,予优势资源正性激励。营养师定期营养评估并根据患者饮食习惯、病情及活动调整。呼吸治疗师监测肺功能并导入数据至云平台,动态调整计划。(2)出院后延续管理。患者出院后,护士转诊将档案移交社区或医养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师及健康管理师进行院后优势评估、康复延续管理、云平台记录。包括:①一对一康复锻炼、症状管理;②集体康复锻炼,调动积极性;③专题讲座,现场评估,挖掘现况优势,正面鼓励,引导相互交流经验,同伴教育激发动力、信心;④健康咨询。(3)居家管理。三级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师及健康管理师、二级社区医疗中心或医养机构护士、患者照顾者组建家庭康复小组,进行居家管理,包括:①医生端发布康复计划,设定预警,到点发送短信提醒;②推送疾病知识;③生理、心理、居家环境优势评估;④督导患者正确执行;⑤线上测评、答疑解惑、互动交流、咨询服务;⑥进行广泛性焦虑量表-7(7-items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和自我评估测试量表(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估。(4)质量控制。护士长负责质量管理,确保操作程序,提供技术指导,纠正服务偏差。
1.3.1 肺功能 肺功能检查是气道通气及阻塞程度的重要指标[10],是COPD 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重要标准[11]。检测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占其预计值的百分比,均使用德国耶格肺功能检测仪。
1.3.2 生活质量Jones 等[12]研发了CAT 量表,蔡睿等[13]证实了CAT 中文版适用中国COPD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每项0~5 分,总分0~40 分,轻微0~10 分,中等11~20 分,严重21~30 分,非常严重31~40 分,总分越高,影响生活质量程度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789,重测信度0.83。
1.3.3 焦虑GAD-7 由Spitzer 等[14]团队编制,何筱衍等[15]翻译了中文版,每项0~3 分,总分21 分,无焦虑0~4分,轻微焦虑5~9 分,中度焦虑10~14 分,中重度焦虑15~18 分,重度焦虑19~21 分。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92,重测信度0.85。
1.3.4 肺康复依从性 在参考相关文献[16]基础上,采用运动达标率表示肺康复运动依从性。运动达标为每周运动≥3次,每次时间≥10 min,总运动时长≥30 min。
使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失访脱落2 例,完成40 例。试验组病情加重剔除2 例,完成41 例。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1.000)。
整体分析发现:肺功能、CAT、GAD-7 评分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两组组内各时间点肺功能,CAT、GAD-7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2 个月,试验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CAT、GAD-7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肺功能、CAT、GAD-7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肺功能、CAT、GAD-7 评分比较()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本组干预后1 个月后比较,b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cP<0.05。FEV1: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肺活量;CAT:自我评估测试量表;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7。
试验组肺康复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康复依从性比较[例(%)]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同时间点CAT 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提示“链式+SMCM”管理模式有助于老年COPD 患者康复的全面性、连续性,对临床症状控制有积极意义。肺康复训练提升患者活动耐力、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17],康复干预开展的全面性、持续性,对COPD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8]。张春霞等[3]的研究中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在肺康复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互联网,形成从院内、院外、家庭康复管理均有医务人员参与的闭环链,将个案问题及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形成整体,挖掘内在优势,与其共同建立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达成阶段目标予正性强化并引导其建立正向价值观和积极生活态度,能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试验组焦虑状况、肺功能及肺康复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链式+SMCM”全程伴有医护人员康复管理,改变医院、社区、家庭各自分散医疗服务形式、肺康复方案缺乏规范、延续追踪碎片管理等弊端[19],关注老年COPD 患者优势资源及正向因素,改变其生活态度,增加其信心,助其养成持续康复锻炼习惯,从而提升肺康复锻炼依从性和肺功能。不同病情等级COPD 患者均可从肺康复治疗中受益[20],依从性是影响患者肺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康复效果最大化的重中之重[21]。有研究[22]显示,COPD 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较差。近1/2 的COPD 患者存在抑郁状态,其中1/3有较强焦虑感[23]。焦虑、抑郁降低患者肺康复依从性[24],而情绪管理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负性情绪,进一步提高肺康复依从性[25]。医务人员支持、同伴支持在患者改善肺功能、提高康复锻炼依从性、增强信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6-28]。本研究构建“链式+SMCM”管理模式,改善患者结局,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依据。
“链式+SMCM”管理在老年COPD 康复中的应用,将患者与专业医疗服务无缝连接,避免交通、经济和时间给患者带来的障碍,实时掌握康复动态,精准反馈,直接、高效输送信息,激发患者信心与潜能,提升自我管理效能,利于患者焦虑改善、持续康复训练,是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次探索,与“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要求契合。但本研究属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偏小,有待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