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玉兰 杨健峰 孟海超 郭玉芬
1.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医院中医康复科,内蒙古包头 014000;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治疗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患者往往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概率高达30%~50%,偏瘫为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患者往往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多表现为运动能力异常、肌无力、上肢感觉异常等,重度偏瘫患者则可能丧失正常行走功能[3]。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主要病机在于脑络痹阻、气虚血瘀。针刺是中医常用的理疗方法,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发挥疏经通络、活血之功[4]。经皮穴位电刺激是运用现代神经生理学原理,将特定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相应穴位,通过模拟传统针刺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的调节作用,诱导大脑细胞进行功能重建[5]。本研究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选取2020 年9 月至2022 年12 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36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传统组,每组68 例。试验组男37 例,女31 例;年龄62~86 岁,平均(67.19±8.36)岁;病程1~7 个月,平均(3.15±0.32)个月;其中出血性脑卒中32 例,缺血性脑卒中36 例;左侧偏瘫39 例,右侧偏瘫29 例。传统组男35 例,女33 例;年龄62~91 岁,平均(68.25±7.49)岁;病程1~8 个月,平均(3.58±0.41)个月;其中出血性脑卒中29 例,缺血性脑卒中39 例;左侧偏瘫41例,右侧偏瘫2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BSYLL2020009)。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订的脑卒中后偏瘫诊断标准[6];②患者预计生存期>6 个月;③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进行正常沟通和言语交流;④患者可独立步行>10 m;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心、肝、肾等器官性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存在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④有出血性脑血管病史;⑤存在精神或意识障碍。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如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脂、营养脑神经等,叮嘱患者戒除烟酒,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给予降糖、降压处理。传统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措施,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和下肢康复训练。上肢训练:协助患者取坐位,患者将其上肢举过头顶,在屈肘时用手触摸头顶,协助患者取四肢支撑位,指导其将中心移至上半身继续支撑,协助患者取站位,使其将双手交叉并伸展上肢超过头部。下肢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帮助患者进行腿部弯曲、伸展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背屈、外翻踝关节训练,具体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并指导患者模拟日常生活动作训练,30 min/次,1 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干预,经皮穴位电刺激:使用第4 代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所用仪器购自深圳讯丰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19T。患者取仰卧位,脉宽200 μs,刺激频率为100 Hz,将第4 代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仪两路电路放置于患者患侧手三里、足三里,并进行链接。两路电流交替发出刺激,使患者踝关节出现外翻、背屈及跖屈动作,20 min/次,1 次/d。针刺:施针者均具有中医针灸执业医师资格证,主穴为内关、水沟、三阴交;配穴为合谷、风池、极泉、天柱、尺泽、完骨、上八邪,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5 mm×75mm×200 支)进针,水沟穴采用直刺方法,行重雀啄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宜;内关穴采用直刺方法,直刺约40 mm,行提插捻转法;三阴交以45°斜刺,行提插捻转法,以患者抽动2~3 次为宜;向喉结方向针刺风池、天柱、完骨约50 mm,行捻转补法;直刺极泉穴12.5 mm,行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抽动2~3 次为宜;直刺尺泽12.5 mm,行提插泻法,以患者手外旋抽动3 次为宜;直刺合谷穴12.5 mm,行提插泻法,以拇指抽动3 次为宜;上八邪进行斜刺,行提插泻法,以手指不自主抽动为宜;针刺诸穴后留针20 min,1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 个月。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7]、日常生活能力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8]、Fugl-Meyer 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9]。NIHSS 评分越低,BI、FMA 评分越高,提示患者恢复越好。②采用法国RM Informatique 公司生产的步态分析系统,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空间参数,包括步速、步频和患侧步长。③对患者各中医临床证候进行评分[10],根据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和言语謇涩等证候严重程度,分别计分0、2、4、6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严重。④使用健康调查量表36(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11]对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每项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⑤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压疮、肺部感染、泌尿感染、肌肉萎缩、运动异常和肩手综合征。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BI、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干预前,BI、FMA 评分高于干预前;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传统组,BI、FMA 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BI、FMA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BI、FMA 评分比较(分,)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BI:巴塞尔指数;FMA:Fugl-Meyer 评估量表。
干预前两组患者步行空间参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步速快于干预前,步频高于干预前,患侧步长长于干预前;试验组步速快于传统组,步频高于传统组,患侧步长长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空间参数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空间参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和言语謇涩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试验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试验组和传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试验组和传统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试验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感染、肌肉萎缩、运动异常和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脑卒中后偏瘫发病率目前呈逐年升高趋势,患者由于高位中枢病变,丧失了对低位中枢的控制能力,造成站位和坐位时患者躯干重心偏移至健侧,从而引起患者机体平衡和运动功能障碍[12-14]。目前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多采用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矫形器、肉毒素瘤、针灸等,但取得疗效尚无法令人满意[15]。
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与情志不畅、内伤劳损存在相关,患者因风邪入体、正虚邪实、气血亏虚,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脉络痹阻,从而出现活动不遂、偏瘫麻木症状,故治疗应遵循开窍醒脑、活血通络原则[16]。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因素。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肝肾阴虚、脾虚湿重等,而外因主要是由于外伤、饮食劳累过度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中医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化瘀通络”。其中“扶正”主要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即通过调节前后之气、阴阳之气等体液,调节人体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而“祛邪”则是指通过中药治疗,保证患者体内环境的清洁和健康,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以达到祛瘀通络、改善脑血管循环的目的[17]。针刺为中医学传统疗法,可改善脑部微循环,针刺相应穴位可影响脑部皮层,促进脑细胞重塑,加快神经元、胶质细胞重组,减轻脑损伤,提高脑部代偿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18-20]。针刺内关可理气止痛、养心安神;针刺水沟穴可通督止痛;针刺三阴交可活血通络、滋补肝肾,配以风池、阳泉、天柱等穴位,可共奏活血通络、醒脑开窍之功[21-24]。针刺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自主活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25]。
经皮穴位电刺激属于物理康复手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领域,其理论依据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通过刺激外周引起相应皮层兴奋,促进大脑重塑,使患者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26]。有动物实验证实,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大脑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兴奋性,加速内源性神经肝细胞增殖,修复受损神经元,有利于促进中枢神经缺损恢复[27]。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还可加强大脑兴奋,对受损皮质四周神经元作出有效刺激反应,重建大脑细胞功能,促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28-29]。经皮穴位电刺激还可提高神经元轴突再生能力,降低突触传导阈值,使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加速,改善脑部组织血流状况,提高脑代谢水平,使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得到尽快修复[30]。此外,经皮穴位电刺激通过不断刺激皮肤表层,可诱导脑皮质所属的区域进行功能重建,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肢体功能,以此持续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NIHSS 评分低于传统组,BI、FMA 评分高于传统组,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步行障碍是大部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最主要的功能缺陷,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干预后试验组步速快于传统组,步频高于传统组,患侧步长长于传统组,提示通过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干预,患者步态状况明显改善,究其原因可能是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激活相关脑区细胞,促进了脑细胞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干预后试验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和言语謇涩评分均低于传统组,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试验组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试验组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肌肉萎缩、运动异常和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具有较高安全性,此结果与夏道进等[31]研究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针刺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状态,提高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选取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例数不多,且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应开展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