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桐,林永祝(通信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前列腺癌是一类发生于前列腺的上皮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在欧美等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数据显示,2008 年全球前列腺癌新发病例达91.4 万,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数的13.8%,发病率为28.5/10 万,病死率为7.5/10 万,2012 年全球新发前列腺癌病例111.2 万,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数的15%[1]。前列腺癌的患病人群集中于中老年男性群体,手术病理学检查是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金标准,虽然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是较为复杂的操作方法和具有创伤性等缺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应用范围[2-3]。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误诊率,磁共振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案,在软组织方面的诊断分辨率较高,临床研究证实,采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检查,更有利于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有助于后续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4-5]。基于此,本文特收录70 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为样本,回顾性分析3.0T DCE-MRI 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4 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共计70 例,患者年龄45 ~75 岁,均龄(60.13±2.45)岁;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值2 ~150 ng/mL,平均(76.37±12.82) ng/ mL。纳入标准:①均具尿潴留、尿频、排尿困难等症状,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的检查和病史资料;②未接收前列腺疾病相关治疗;③MRI 耐受性良好;④基线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传染性疾病;②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性疾病,无法有效配合研究者;③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等,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④血液系统疾病,近期应用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对神经功能有影响药物者;⑤免疫系统疾病;⑥3 d 内接受过内分泌治疗或化疗者。
采用联影3.0T 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开展8 通道相控阵线圈。平扫各项参数为首先基于患者T2_fse_sag 和T2_fse_cor_fs 序列进行扫描,然后给予患者T2_fse_tra 和T1_fse_tra 序列以及弥散序列进行扫描,其中,T2_fse_sag 设置参数如下:TR/TE=3 965 ms/160.5 ms,FOV 为220 mm,间距为10%,层厚为3.0 mm;T2_fse_cor_fs 参数设置如下:TR/TE=6 268 ms/94.68 ms,FOV 为230 mm,层间距为10%,层厚为3.0 mm,激发翻转角90°,回聚翻转角105°。T2_fse_tra 参数设置如 下:TR/TE=5 208 ms/102.42 ms,FOV 为220 mm,层间距为10%,层厚为3.0 mm。T2_fse_tra 参数设置如 下:TR/TE=5 208 ms/102.42 ms,FOV 为220 mm,层间距为10%,层厚为3.0 mm。T1_fse_tra 参数设置如 下:TR/TE=475 ms/10.3 ms,FOV 为220 mm, 层间距为10%,层厚为3.0 mm。弥散序列参数如下:TR/TE=4 286 ms/93.7 ms,FOV 为240 mm, 间距为10%,层厚为4.0 mm,设置b 值为50、750、1 500 和2 000 s/ mm2。后给予患者增强扫描,首先开展期相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为TR/TE=3.26 ms/1.45 ms,FOV为280 mm,层厚为3.2 mm,后给予患者延迟T1_fse_fs 序列的矢冠轴三方向扫描[6]。此项研究造影剂采用顺磁性对比剂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实际使用剂量为0.1 mmol/kg,以3 ~4 mL/s 的注射速率行高压静脉团注。
以最终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①评价MRI 检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②对比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影像参数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③ 比较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速率常数(Kep)、容积运转常数(Ktrans)及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④ 比较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MRI 信号强度和ADC 值。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70 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病理确诊有49 例为前列腺癌,21 例为前列腺增生;3.0T DCE-MRI 检出前列腺癌患者48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2 例,3.0T DCE-MRI 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7.92%(47/48),阴性预测值为90.91%(20/22),灵敏度为95.92%(47/49),特异度为95.24%(20/21),准确率为95.71%(67/70)。详见表1。
表1 3.0T DCE-MRI 的诊断结果 单位:例
3.0T DCE-MRI 显示,前列腺癌患者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度均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影像参数对比(± s)
表2 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影像参数对比(± s)
类型例数 最早强化率 最大信号强度峰值时间/s前列腺增生217.60±1.231.52±0.50139.75±11.20前列腺癌4915.94±2.871.80±0.5165.28±10.56 t 12.7812.11826.555 P<0.0010.038<0.001
前列腺癌患者Kep、Ktrans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Ve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的Kep、Ktrans及Ve对比(± s)
表3 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的Kep、Ktrans及Ve对比(± s)
类型例数Kep/(min-1) Ktrans/(min-1)Ve前列腺增生211.60±0.120.23±0.070.37±0.10前列腺癌491.80±0.150.42±0.100.30±0.08 t 5.4067.9013.108 P<0.001<0.001<0.01
在b=750、1 500 s/mm2时,前列腺癌患者的MRI 信号强度值以及ADC 值均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MRI 信号强度和ADC 值比较(± s)
表4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MRI 信号强度和ADC 值比较(± s)
类型例数MRI 信号强度ADC 值b=750 s/mm2b=1 500 s/mm2前列腺增生21123.19±19.29 132.19±10.22 165.19±30.44前列腺癌49102.29±20.11 93.29±9.98 102.11±20.11 t 4.03214.83910.238 P<0.001<0.001<0.001
前列腺癌患者患病初期,症状并不具特异性,易与其他前列腺疾病发生混淆,但是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在治疗方法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且预后亦有不同[7]。若前列腺患者在诊断工作中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有可能会延误患者治疗,导致癌细胞发生转移、扩散等现象,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8-9]。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中是一种应用率较高的扫描检查方案,该诊断措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其多功能成像、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在多项疾病的诊断工作中具有显著价值,而常规磁共振检查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临床一般需要联合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案,来进一步确诊患者疾病类型[10-11]。3.0T DCE-MRI 检查能够明确检验患者机体前列腺组织的实际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进一步针对局部血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来评估前列腺肿瘤的微血管特性[12-13]。本研究相关临床资料显示,肿瘤组织的生长速度与其微血管的通透性有着必然的关联,除此之外,前列腺癌患者的血管生长,和其肿瘤发生转移、潜在生长以及患者实际的预后水平,亦有较大关联性[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3.0T DCE-MRI 诊断前列腺癌的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90.91%,灵敏度为95.92%,特异度为95.24%,准确率为95.71%。3.0T DCE-MRI 检查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最早强化率、最大信号强度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峰值时间短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前列腺癌患者Kep、Ktrans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Ve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P<0.05)。
综上所述,3.0T DCE-MRI 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鉴别诊断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