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梁,王林成,于录寿,王希忠,董雪明,于芮芦
(1.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武威 733000;2.凉州区良种场,甘肃武威 733000)
武春11号(原代号L246-1)是武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夏季在小麦育种基地以陇春4021作母本,BM003作父本配置杂交组合,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广适、高产、优质中筋春小麦新品种。母本陇春4021引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父本BM003引自宁夏永宁县小麦繁种育种所。2004-2006年连续北育(甘肃武威)南繁(云南元谋)对杂交后代材料种植选择,2007年获得稳定株系出圃。该品种2023年3月份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20230002。
武春11号属春性小麦,生育期106 d,比对照宁春4号晚熟1 d。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旗叶下披。株高89 cm,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强。穗层整齐,熟相好,穗型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卵圆粒,角质,饱满度好。每公顷成穗数629.25万,穗粒数39.7粒,千粒重46.6 g。
2020年参加甘肃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武春11号在6个试点(酒泉、张掖、永昌、武威、黄羊、白银)平均产量8 623.95 kg·hm-2,较对照宁春4号极显著增产10.18%,居参试品种第1位;2021年续试,武春11号平均产量7 645.80 kg· hm-2,较对照宁春4号极显著增产6.64%,居参试品种第3位。两年平均产量8 134.95 kg·hm-2,较对照宁春4号极显著增产8.36%,居参试品种第1位。两年12个点次试验中,全部增产,增产点次率100%。2022年参加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 806.0 kg·hm-2,较对照宁春4号增产5.33%,居参试品种第3位。
2020-2022年连续两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对条锈病、白粉病接种抗性鉴定,武春11号苗期对条锈病混合菌表现感病,成株期对供试条中32号、条中34号、条中33号、中4混合菌、贵农混合及混合菌表现中感,总体表现中感条锈病;苗期对白粉病混合菌表现高感,成株期对自然诱发的白粉病表现中抗-中感,总体表现中抗白粉病。
2020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哈尔滨)对供试样品测定,武春11号籽粒容重817 g·L-1,粗蛋白(干基)14.36%,湿面筋29.0 %,降落数值212 s,Zeleny沉淀值39.2 mL,吸水率59.5 %,面团形成时间4.7 min,稳定时间4.5 min。面条总评分76分。
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的酒泉、张掖、武威、白银等地区及沿黄灌区种植,也可在新疆、内蒙、宁夏等西北水地春麦区种植。甘肃河西灌区在3月中旬播种,播种深度3~5 cm,播种后应及时耙耱保墒。每公顷播种量412.5~450.0 kg,每公顷保基本苗720.0万~787.5万株。前茬收获后,秋季深耕,施入腐熟农家肥22.5~30.0 t·hm-2,春播前基施尿素225~300 kg·hm-2、磷二铵450.0~525.0 kg·hm-2、硫酸钾60~75 kg· hm-2、硫酸锌15.0~22.5 kg·hm-2。根据田间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情况,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75~105 kg·hm-2。生育期视土壤墒情灌水3~4次。用种子量0.1%~0.2%的农药3%苯醚甲环唑+15%多福包衣剂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每公顷茎叶喷施15%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脂悬浮剂1 200 mL,或20%双氟磺草胺· 氟氯吡啶脂水分散粒97.5 g,或58%二甲四氯钠·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 125 g,可有效防除田间阔叶杂草。如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每公顷可混配15%炔草脂乳油750 mL或者5%唑啉草脂乳油450 mL进行茎叶喷雾。在抽穗期至扬花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吸浆虫和蚜虫。待植株叶、茎、穗转黄,籽粒变硬后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