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是军人生活的基本规范之一,也是军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中共持续推进军礼建设,不断提高军队管理和军事生活的规范程度与文明水准。
重视军礼制度建设
1936年8月,中共参照各根据地部队的《内务规则》《内务条令》和苏联红军的有关章程,制订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例》。该条例对值日、勤务、风纪、卫兵、礼节、请假、着装、驻军和行军等方面的事项作了详细规定,这对于提升红军部队的管理水准与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罗瑞卿指出,部队管理“必须有一定原则与规律——这就是政治上自觉,一定的内务条例、纪律条令等”;个别指挥员滥用纪律、过分惩罚甚至以打骂的方法来代替正确的管理方法,这实际上“变成制造逃跑、破坏部队巩固”的犯罪行为。对于部队管理而言,强调礼节是规范军人关系、增进军人友谊、展示军人风貌的重要举措。
1939年5月,八路军留守兵团颁行了各项章程法规,其中《礼节规则》即以《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例》为基础修改而成。在当时的八路军司令部看来,“礼节是表示团结一致、亲密尊敬和阶级服从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凡我军人都要遵照礼节规则执行”。根据这一规则,所有抗日军队的战士对其指挥员敬礼时,指挥员应即答礼;同级者亦应相互敬礼。依据不同的场合需要,军人要相应行持枪礼、肩枪礼或举手注目礼等礼节。其中,行举手注目礼的规则是行礼者将右手向右前方伸出,继以小臂向上曲,手掌伸直,五指并拢而微曲,以中指及食指依于帽缘右侧,大臂抬至与肩相平的高度。
为团结各种抗日力量,该《礼节规则》规定:“中国军人和军队,对于同情我抗日的友国军人和军队,亦应按照本规则分别敬礼。”八路军留守兵团参谋长曹里怀解释称,八路军部队礼节、纪律等生活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以“为正义战”“官兵一体”“自觉纪律”为出发点;“军队礼节”规定了“军人间为表示相互亲爱与服从指挥的关系所应行的礼节”。通过学习、运用军人礼节与纪律条例,整个八路军留守兵团的面貌为之一新。
除八路军留守兵团外,各根据地的军队也重视礼节教育。如新编第358旅旅长彭绍辉于1939年撰文介绍整军的经验时提出,经过整饬军风纪、“提倡礼节”等举措,进一步建立“紧张、严肃和活跃的生活”“纠正了在单独行动期间的漫无系统、马虎苟且的游击习气”。中共各部队的礼仪教育并非同步进行,遵守礼仪规范的程度也非整齐划一。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表示,当时的新四军抗战用功,但也存在“军队中风纪和礼节之不够严肃”“各种制度之不够完善”等局限,“还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克服”,为抗战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军礼建设推动军队正规化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共强调通过军礼建设推动军队的正规化。1940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社出版了张成功等人翻译的《苏联工农红军的内务条令》。1942年2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针对抗战时期部队建设的特点和需要等情况,结合苏联红军的内务条令,修改《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例》,发布新版的《内务条例》,对包括礼节在内的部队生活秩序与行政管理制度作了更为详细明确的规定,如室内与室外行举手注目礼;在饭堂、澡堂、厕所、俱乐部、游戏场所等处概不行礼等。
八路军的军礼注重官兵的人格平等与互相尊重,有别于中国古代军礼与清末仿照西方规定的注目礼、立正礼、举手礼、举刀礼、举枪礼等五种礼节。值得注意的是,八路军留守兵团的《礼节规则》规定:“行礼及答礼之后,如要互相接近谈话时,还可以再行握手礼(多用右手,若带有手套时,须取下)。”握手礼体现行礼者之间的平等关系,行礼者通过肢体接触,可有效增进双方的情感交流。这一礼节在国民党军的陆军礼节制度中并未出现。
另外,八路军军训部注意到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军礼改革出现的不平等问题。当时相关编译资料称:“一九四年六月,苏联制订红军礼节,规定红军军人,对上官必须致其敬礼之诚。身在队内,自应恭谨奉行,即在队外,疏懈亦所不许。红军原采平等制,初无上下之分,士兵无须对上官行礼,今则大反其初制,士兵如有希图规避,不对上官行礼者,须受严厉之处分。凡官长行经士兵之前,虽相距尚远,当分途转道之际,不问长官见与不见,仍须对之行礼,否则以失礼绳之。”军训部对此不甚理解,认为苏联红军礼节的改革以等级制为方向,“此事颇耐人吟味”。这与八路军军礼的制订原则大为不同。
八路军的军礼制度不断完善,不仅有力促进了八路军的正规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全军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军礼对于展示军队形象的特殊作用
礼节不仅可以展示中共军队的正义形象与文明风范,而且有助于化解国共军队矛盾,团结抗日力量。1941年6月1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对边区党组织、八路军留守兵团与友军交朋友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向各根据地及部队发出包含礼节工作在内的通报。依照该通报,当留守兵团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摩擦后,应派代表慰问对方伤员或送卫生药物,“对高级人员尸体购买棺材装殓”“礼乐送还”。比如,在陕西省宜君县的姚渠激战结束后,留守兵团将国民党一九师阵亡营长棺殓送还,对方许多官兵都说:“八路军如此仁义,为什么要打他们?”可以说,留守兵团重视礼节与人情,使国民党军官兵颇为感动,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抗战胜利前夕,针对国民党军队对延安根据地的攻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一文指出:“我曾经同国民党的联络参谋讲过,我们的原则是三条:第一条不打第一枪……第三条‘礼尚往来,这是《礼记》上讲的,礼是讲究往来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你来到我这里,我不到你那里去,就没有礼节,所以,我们也要到你们那里去。我叫国民党的联络参谋把这三条告诉胡宗南,希望他们也采取‘不为天下先‘退避三舍‘礼尚往来的政策,这样就打不起来。”在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中,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秉持交往礼节,妥善应对国民党军攻势。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更为重视军礼对于展示军队形象的特殊作用。即使在国共军事摩擦期间,礼节依然是避免冲突、沟通人情的重要方式。1946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有关机关与部队,对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的调查人员待之以礼。同年1月,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共产党代表叶剑英、美国政府代表罗伯逊组成的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该部下属的36个“调处小组”分赴各军事冲突地点进行调处。由于误会和仇敌心理等因素,在中共领导的战略区内出现了故意检查、扣留“调处小组”成员的不礼貌行为。北平执行部的中共代表对此甚为关注,向中共中央请示称:“我方随时都必须有严正态度,但在小组来往相处的关系上,任何时候都需讲求适当的礼貌和很好的友谊。”随后,中共中央要求各战略单位进行思想教育,“对国民党、美国两方人员待以礼貌,尤不得有伤害之事发生”。由此,中共部队礼遇各“调处小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话语优势与交际空间。
师出有名,待人以礼。中共领导的军队借助军礼建设,更充分地展示了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鲜明形象。
(摘自《团结报》李俊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