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3-10-26 06:57栾哲赵桂香张春英
新闻潮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东北亚

栾哲 赵桂香 张春英

【摘 要】东北亚区域是地理概念、经济概念,也是政治概念,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其国际传播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新的传播生态中,做好国际传播务必依托全媒体平台。《吉林日报》积极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在生产优质原创内容、开发多元传播路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传播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确保新闻生产持续创新,提升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传播效能,对主流媒体新时期做好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面临的人才资金、理论研究支撑不足等瓶颈难题同样需要思考解决。

【关键词】国际传播;东北亚;全媒体平台

新媒体时代,世界信息“去中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美西方媒体垄断消息源的格局难以为继。不过,相比于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体量”,讲好、讲透中国故事的“中国声量”还远远不够,很多国际友人了解到的中国,经常是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被有意或无意曲解误读的,而非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尚不能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深入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东北亚区域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面向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区域的国际传播重要性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新的传播生态中,做好国际传播务必依托全媒体平台。早在2016年,《吉林日报》就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集合报纸、网络、新媒体内容,取得了生产优质原创内容、开发多元传播路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传播队伍等成果经验,确保报社新闻生产持续创新,提升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传播效能,对主流媒体新时期做好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建设背景与媒体优势

东北亚是地理概念,即亚洲东北部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陆路面积1600多万平方千米,占亚洲总面积约40%。东北亚也是经济概念,由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共同构成的经济圈,可以称为东北亚经济圈。日本、韩国和中国东部地区是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中心地带。东北亚更是政治概念,东北亚区域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其局势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有着结构性影响。[1]面向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区域的国际传播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创办近80年的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吉林日报》具有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的优势,包括与东北亚国家媒体的友好关系、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研究和人才等诸多基础优势。

2016年,《吉林日报》开始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并将其定位为面向东北亚区域的新闻传播平台、活动对接平台和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对外传播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经贸交流及招商引资活动。在传播内容方面,致力于对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吉林声音,对内讲好东北亚各国故事。在传播形式方面,认真研究传播信息落地国的语言、文字表述习惯,并加以灵活运用,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讲好中国故事。此外,还将在海外设立分支機构,与国内及东北亚各国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华人社团及留学生团体深度合作。按照整合《吉林日报》内部资源、整合吉林全省资源、整合东北及环渤海地区资源三步走原则,多年来,《吉林日报》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工作得以扎实稳健推进。

二、《吉林日报》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的实践探索与模式解析

《吉林日报》依托自身优势,并不断连接、调动、整合各方资源,经过多年建设运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生产优质原创内容

加大国际传播作品原创力度。2022年《吉林日报》推出喜迎二十大特别专题报道《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保护好黑土中的大熊猫》《飞跃吉林,一起来插秧吧!》《不退役的雪上老兵单兆鉴:向往的雪场在吉林》等原创国际传播融媒体作品,在境内外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总互动量达1000万+。其中,《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专题先后对韩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喀麦隆等国多名外籍人士进行采访,采用短视频形式,用中、英、韩三个语种在境内外平台推送。该专题报道同步在《中国日报》、中新社等11个机构账号及个人平台推送,截至2023年8月,总阅读量达500万次+,互动量21.6万次+。2023年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外事联络处策划,新华社吉林分社、吉林省商务厅、吉林日报社共同开展的《外资企业在吉林》专题采访活动中,《吉林日报》推出的《外资企业在吉林·小吉小彩带你看》系列专题,采用记者深入企业,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生动呈现外资企业在吉林的发展新动态,用图文、长图、短视频、迷你视频等多种形式创作了60个融合作品,用中、英、韩三个语种在海外社交平台和新华社客户端、《吉林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境内外各平台点击量达130万+。

与此同时,用英文、俄文、日文、韩文等多语种发布的《每日一吉》《非遗吉林》《生态吉林》等系列原创专栏,多篇报道登上推特热搜,各驻外大使积极转推,形成传播合力,得到海外受众的好评,取得了预期对外传播的效果。

(二)开发多元传播路径

吉林省作为边疆省份,与俄罗斯、蒙古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分别陆路相邻或隔海相望,《吉林日报》与上述诸国媒体的友好交往由来已久,其中与韩国江原日报社的交往交流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两家报社的版面互换曾在国内首开国际传播合作先河。随着新媒体勃兴,平面媒体间的合作也逐步向全媒体间的合作进化。视频、音频、H5等新媒体形式在交换内容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进入了交换发布名单。

以与韩国江原日报社的合作为例,《吉林日报》发布互换稿件的新媒体包括彩练新闻APP,《吉林日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抖音号等,江原日报社发布互换稿件的新媒体包括江原日报社网站、江原日报社入驻在韩国著名网站Naver上的主页等,而Naver在韩国的使用覆盖率高达90%。合作以来,“吉林雾凇”“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这些高辨识度的吉林元素和吉林故事在包括Naver网站在内的韩国新媒体平台频繁曝光亮相,为更多的韩国民众带去鲜活生动的中国资讯,放大了中国声音。前文提及的《外资企业在吉林·小吉小彩带你看》专题在Naver发布后24小时内,总阅读量即达到60万+。

(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吉林省拥有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东北亚电商峰会、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首脑会议、东北亚智库论坛等多个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对外传播品牌活动,《吉林日报》依托这些品牌,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积极举办和参与论坛峰会及参观考察等各类活动,努力做到媒体搭台,文旅、经贸唱戏。

这其中,经中宣部批准的“中韩地方媒体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尤为抢眼。该项目组织吉林省文化媒体团到韩国江原日报社交流访问、考察采访江陵端午祭,组织东北三省青少年参加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体验等都取得了预期效果。

(四)打造国际传播队伍

早在2016年,吉林日报社就成立了对外交流合作中心,精选报社内部优秀的中韩、中日、中俄、中蒙翻译人才,以及精通全媒体生产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对外传播工作。随着国际传播业务量不断加大,为了更好推动对外传播工作,更高效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吉林日报社对外传播工作室——“吉彩工作室”于2022年正式成立,自此,《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工作在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都得到了更有力的保障。吉林日报社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也正在筹建中。

此外,《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的优秀作品连年斩获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大奖,吉林日报社报送的《构建面向东北亚区域的全媒体外宣旗舰项目》也被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项目库顺利纳库。

三、《吉林日报》建设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的启示与应对

《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成果,对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外讲述中国故事能被“听得见”“听得进”,具有一定的启示,而其遇到的瓶颈难题同样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一)做实人才资金保障,才能确保持续生产创新

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传播学理论、内容生产、产品运营、跨文化沟通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这样的人才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培养锻造才能得以成长。《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工作一直以来存在受限于人员少、专业度不高等客观条件和能力,对高标准推进完成对外传播工作任务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2022年成立“吉彩工作室”后,更多的专业人才力量充实进来,加之原有团队经过多年多轮实战成长起来,才得以持续不断推出更多优质原创内容产品和高水准落地活动。

对外传播如果没有稳定且持续的资金保障,维持最基本的平台建设、内容生产和传播推广都是纸上谈兵,创新出精品、迭代升级更难以实现。《吉林日报》国际传播工作中有的设想计划只落实执行了局部片段,有的无果而终,资金不足往往是最关键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实践表明,加大对国际传播的资金支持,应是长期工程。

(二)加强理论研究指导,才能提升议程设置能力

理论研究指导不足,是《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的短板,亟待加强。目前,《吉林日报》“走出去”的宣传主要还停留在新闻信息传递和文化艺术传播层面,既未触及国际对华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也没能做到把国际传播与经贸、招商、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对外交往的具体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主动设置议程的能力尚显薄弱。因此,需要从强化国际传播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着手,整合全省高校、社科院所等研究力量,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工作,比如围绕完善和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提供重点面向东北亚地区的中外文明比较研究成果作为学术支撑,围绕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重要重大决策部署、国际传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展开深入研究,组织专家学者针对西方反华观点,提供学理性反击“彈药”等。

(三)积极开展内容共创,才能提高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是系统工程,需要线上内容和线下活动有机组合方能实现传播目标。这些工作如果由单个机构单位独立完成,形成的有限声浪和影响往往很快就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只有以开放式创新的心态和姿态[2],积极开展内容共创,从生产环节协同创作,到传播环节联合发布,共建共享生产资源、发布渠道和传播效果,才可能事半功倍。[3]

从《吉林日报》多年来的实践看,无论是与多元主体合作生产创作诸如《非凡十年·老外看吉林》《外资企业在吉林·小吉小彩带你看》等优质内容,还是与《江原日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报》等国外媒体互换版面和新媒体发布渠道的方式,抑或借力东北亚地方媒体合作联盟、东北亚博览会等平台,以及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都是对开放式创新原则的践行,取得的成果可以为内容共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鲜活例证。

四、结语

《吉林日报》面向东北亚区域国际传播全媒体平台建设的工作实践,对进入新的战略阶段的我国国际传播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人才资金、理论指导、内容共创是国际传播生产创新、议程设置和传播效果的必要保障。只有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经验基础上继续优化提升,不断补齐短板、破解难题,才能立足全媒体平台,利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面向世界把中国故事讲好讲透,让受众入耳入心,才能切实做好、做大、做强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剑琦.东北亚政治格局和中国安全[EB/OL].[2021-03-06].https://www.doc88.com/p-5085896958506.html.

[2]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M].唐兴通,王崇锋,译.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22:17-21.

[3]李志伟.媒体内容共创:协作式内容生产与传播新逻辑[J].青年记者,2023(15):23-25.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东北亚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