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路径阐释

2023-10-26 03:43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公益精神时代

陈 阳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017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对高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中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是高校最为有效的思创融合教育手段之一。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赓续奋斗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新时代优秀精神,对思创育人的深入开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思创融合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对于商业创业活动而言,公益创业活动作为社会性的创业,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新的创业形式。公益创业活动具有市场和公益的双重属性,以市场化的方式创造社会价值。由教育部主办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下简称“红旅”)活动,是典型的公益创业活动范例。自2017 年启动以来,“红旅”活动已举办5 届,累计已有483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其为全国青年学生打造了一堂红色大课,一堂具有温度的国情思政课。“红旅”活动始终与创新驱动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深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让自身的成长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做助力脱贫攻坚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以青春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精神的培育和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风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及公共服务精神的一种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和品格,这样才能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体现创新创业的意义。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形式。

从现实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许多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公益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能够作为公益主体在各项活动中展现出爱国、奋斗、奉献、互助精神。这一点在持续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到近年来开展的“红旅”活动中均有体现。但是,部分大学生也会出现自我意识过强、社会情感冷漠、对于公益实践活动的精神和内涵领会不到位等情况。再者,和平稳定的生活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了“安乐窝”,缺乏拼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敢承担责任,“躺平”“摆烂”等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1],在奋斗精神缺失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很难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中坚持下去并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践行思创融合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开展思创融合教育应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着手,以新时代奋斗精神为引领,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从内在动力上,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坚强意志,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的意识。这对于夯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重塑互帮互助的社会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认识社会、投身社会实践、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三、奋斗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如何用奋斗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将党史教育、乡村振兴、红色筑梦等现实案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构建完善的思创融合教育理论体系与教学内容,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重要方法论,即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在加强品德修养上、在增长知识见识上、在培养奋斗精神上、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2]。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既具有奋斗精神又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劳动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培养的接班人,必须具有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真知灼见、世界眼光;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奋斗精神;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特别提到,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改革开放以来较繁荣的时期,从小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没有过过苦日子,无法对革命先辈曾经历过的艰苦环境产生共情,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对大学生提出了“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希望[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要立志,更要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5]。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从濒临被开除“球籍”到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3 次历史性飞跃,迎来了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靠的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伟大奋斗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古代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还是现代的抗联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100 多年来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和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敢闯敢为的执着信念,正是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中必备的品格。以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为引领,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激发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公益实践,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以伟大奋斗精神指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公益实践,通过阐发伟大奋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引领大学生切身体会、自主自觉地认同、践行并不断丰富奋斗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奋斗精神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路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加强奋斗精神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引领性和主导性,以奋斗精神引领大学生在大变局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这既是时代之需,也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必然要求。将奋斗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注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中,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勇于突破、无私奉献,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提供精神支撑。

创新教育方式,把建党百年来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并进一步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创新创业公益实践当中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特点入手,把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创业大赛、模拟创业公益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新机制,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

第一,弘扬奋斗精神,将奋斗精神与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教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相结合,实现思创融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奋斗精神的范例有机融入,引导大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成功、收获。用鲜活的奋斗事例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中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用永不服输、敢作敢为的坚定信念面对创新创业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同时,教师应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创新创业公益实践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彰显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其思政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创新创业公益实践全过程;通过讲述革命精神、革命人物的事迹、历史事件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爱国意识,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在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大学生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制定并有效实施创新创业公益实践规划,培养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第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思创融合。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精神的培养主要以课堂授课、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极强,很多大学生具有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传统的“说教”式教育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公益精神的培养形式。目前,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以“互联网+”竞赛为基础的全新的“赛教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竞赛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尝试能提升课程效果的教学形式,探索思创融合的新形式。

第三,实现价值引导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从价值定位和最终目的来看,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目标是实现价值引导与个人行为规范的统一。这一价值定位和目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匹配的、一致的。一方面,通过阐发新时代的伟大奋斗精神,以社会价值创造为导向,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通过“创新创业公益实践”为主线的课程设置,引领大学生自主自觉地认同、践行并不断丰富伟大的奋斗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在奋斗精神的指引下,全面了解社会公益实践的基本知识和理念,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树立公益实践的理想。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取对伟大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的具体思想感悟,并且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以有效解决以往思政教学活动的“孤立化”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组织创新创业公益实践活动时,其自身的创造性也得以激发,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思维理念的提升与进步。

五、结束语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参与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做好为民族复兴奉献青春与才华的准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6]新时代的大学生风华正茂,处于最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时期。虽然在创新创业公益实践的道路上充满困难和风险,但只要勇于直面风险和挑战,敢于奋斗、久久为功,在奋斗精神的指引下,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能够适应新时代,创造新生活。

猜你喜欢
公益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公益
公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公益
拿出精神
公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