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小学 张文扬
提起朱自清先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经典美文和民族气节。其实,朱自清先生不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也是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在教育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至今影响深远。在新时代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创新思路,积极打造朱自清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成长新样态。
朱自清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一直保持着温润的教育情怀,折射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真正的教师,所负责任是很重大的。他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提及“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充分表达了作为教育者须有的教育理念和美好品格,其中有两句话值得教师深思:“第一教育者先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有了‘培养’的心,才说得到‘培养’的方法。”“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学校组织教师共读《教育的信仰》,并将阅读心得诉诸笔端;举办“自清沙龙”活动,交流分享感悟,进而提高认知、升华境界,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源于对教育真挚的热爱。教育需要爱,我们需要有真正温度的教育、润泽生命的教育。
朱自清先生终身从教,努力践行教育理念,著作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散文《春》就是为《初中国文读本》创作的,他编过5年中小学教材,专门为中学生写下了《欧游杂记》等系列游记散文,与叶圣陶合著《精读指导举隅》等诸多中学语文指导教材。在担任大学教授期间,他致力于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研究”与“中国歌谣”两门独立的学科。朱自清先生为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和高等学校中国文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文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可谓“文脉传久远,教益永流芳”。
朱自清先生的一生都生活在苦难之中,但他一直保持着文人的风骨。他拥有完美的人格与温和的性情,广受推崇与尊敬;他不吃“嗟来之食”的民族气节,更为国人所敬仰。走近朱自清,充分感受先生的文化气质、教育情怀和完美人格,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教育者。学校带领全体教师从先生的爱国行动、教育思想、人文情怀等方面对朱自清精神进行全面评述和综合界定——春华秋实、笔耕不辍的文者之道;自治自动、弦歌不绝的师者之魂;浩然正气、宁折不弯的赤子之情。朱自清先生,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散文大家、著名学者、民主战士、爱国志士,更是所有教书者人生中的导师。
朱自清精神,为教师成长点亮心灯,激励教师应有的成长追求。
匠心育人,师德为本。朱自清先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任教,始终认真严谨、身体力行,授业弟子众多,是献身于教育、献身于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时代赋予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应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和教育情怀。学校成立“自清宣讲团”,诵读朱自清的经典美文,讲述朱自清的教育故事,组织开展“自清精神引领下的师德大家谈”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我的师德理解”“我的师德发现”“我的师德实践”等系列活动涵养师德匠心,培植育人情怀,进一步激发教师坚定教育理想,坚守不忘初心的追求,静待花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校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之美,也要具有潜心所教、悄然绽放的师能之美,做有生长力、研究力的教师,自觉的专业成长也体现了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朱自清先生的生命只有短短的50年,但他却写出了47本著作,这种治学勤勉、笔耕不辍的精神,无形中也焕发着教师蓬勃向上的原动力,激发着教师自觉成长的内驱力。学校组织并指导教师开展“师能两个一”专业成长行动,即每学年制定一个可触的职业标高,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练就一个独特的教学绝活,引领教师放眼未来、着眼当下,合理规划成长节点,始终保持“在路上”的专业追求。有了合理规划,就有了行动目标。教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各美其美”,也推动教师团队的“群美齐放”。
对于教师而言,树立了自我发展的意识后,还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勇于实践、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的楷模。学校邀请朱自清先生嫡孙朱小涛、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走进校园做专题讲座,聆听朱自清先生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朱自清先生任教期间,从不安于现状,而是率先在大学里讲新文学,带头提出重视中小学语文教学,并结合自己的中学、大学教育实践,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建议。朱自清先生勇立潮头、敢于创新,也启发教师立足三尺讲台,基于学生立场,勇于实践创新。学校既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围绕学习方式的变革,推重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既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个有创新力的教师,必然能够勇于挑战自我,静心分析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努力寻找新的生长点。
在“双减”和“双新”的背景下,学校引领教师弘扬朱自清精神,推动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在肯定教师辛勤付出的同时主动搭建空间和平台,为教师“登梯而上”构建切实可行的路径。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自清精神”为核心的德育课程文化建设,专门组建由校长领衔、以骨干教师为主的“自清工作室”,着力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培养学生“自清”特质。团队成员肩负责任,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厅内涵项目“‘自清精神’浸润下的学校德育课程基地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前行。历时两年编写的文化读本《吾师朱自清》由广陵书社正式出版,朱自清嫡孙朱小涛欣然作序“清流润后人”,并在新书发布会上对此书做出高度赞誉:“本书集人物传记与文学读本于一身,采用了朱自清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资料,突出强调了先生的思想情怀和人文价值,便于学生阅读、浏览和记忆,是全面了解朱自清,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工作室成员还精心打磨,按照《吾师朱自清》的篇章结构制作了系列德育微课,编印了低、中、高三个级段的“‘自清·静美’成长手册”,组织开展“自清精神润童心”系列主题活动。自清工作室成绩斐然,每一位成员在涵养师德的同时均得到磨炼提升,也切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和品质。
学校构建携进共同体,即根据教师年龄差异、任教学科、成长规划等积极构建的团体,如党员与青年“1+N”发展共同体、家校共育研修专班、青蓝工作坊等,变“一人学”为“共同学”,“一人进”为“共同进”。其中,“党员与青年‘1+N’发展共同体”就是为青年教师筑建的新家,党员教师用温暖激发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引领他们健康成长;“青蓝工作坊”则打破了一个徒弟只有一个师傅的固化模式,而是尊重年轻教师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等不同发展需求,安排不同的师傅,自然一个师傅也不只有一个徒弟。创新的模式便于新教师博采众长,全面发展。每一个携进共同体都能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共进计划,开展研修活动,如有的以朱自清沙龙为形式,通过共读文章、共写心得,提升教研表达能力;有的以同题异构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切磋与展示,历练课堂教学;有的以班级管理、教育困惑为切入点,探讨家校共育、幸福融合的优化路径……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能够走得更远。多层面、多元化的携进共同体能形成合力,充分发掘教师发展潜力,调动成员互助互促,提升团队的自我生长力。
“登梯而上”是一种追求,每一步都要争取走稳、走实、走高,以学习为本,以课堂为本,提升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本领。
1.开设自清讲堂,提升学习力
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才能助力教师走得更远。学校开设自清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名师莅临讲座,给予教师专业指引。新课标出台后,教师学习、理解、践行新课标,尤为重要。不同学科的名师登堂开讲,传播新理念,带领教师快速跟上教改节奏。每一位教师或共同体成员都可以自主申报成为自清讲堂的主讲人,具有校本特色的微讲座、微培训,加强智慧碰撞,形成“辐射效应”。
2.开展课题研究,提升修行力
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一次“修行”,其中“修”是指钻研与探究,“行”是指实践与行动,能让教师反思,是引领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有效路径。教师将课堂定为第一阵地,各学科课题研究有序开展,努力把理论转化为方法,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新样态的探索。
3.参与竞赛历练,提升竞争力
学校给予教师实战的机会,定期举行“朱自清杯技能赛”,从课堂教学、学科论文、家校共育三个板块,发挥携进共同体优势和智慧,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学相长。学校还为教师积极争取外出参赛机会,组建团队并精心打磨参赛方案,甚至提前模拟参赛流程,让教师外出参赛更有竞争力,力争让教师获得参与的快乐与成就感。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考验的是教师的初心、耐心和恒心。学校在朱自清精神的引领下,保持教师内心的静气和定力,坚持专业成长,把教育这份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做扎实,使教育更为温暖,永葆幸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