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白英
“薄如蝉翼千年寿,漫掩高天万朵云。”这是古典诗词对宣纸的赞美。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诞生以来,因其“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特性,赢得“纸中之王”的美誉,古代流传至今的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使用宣纸保存。宣纸,成就着文人墨客的千年风雅,也书写着璀璨文明的隽永悠长。如今,在宣纸发祥地安徽宣城市泾县小岭村,一代代宣纸手艺人匠心守艺、薪火相传,使传统宣纸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地处泾县山区的“最美乡村公路”小岭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两侧是密密匝匝的青檀树,举目远望,山峦叠嶂,溪水川流,再加上满眼的绿色宛如油画一般。车行曲折,目之所及却丰盈,在“纸源小岭”路牌的指引下,沿途不时掠过“古檀山庄”“九华古道”“小岭宣纸十景画壁”等景观,青山深处的青檀树下,还有小岭宣纸的鼻祖曹大三塑像,沿路移步换景,处处弥漫着宣纸文化气息,秀丽清淑的风景从远处铺展开来,铺成了一片挥墨载史的大地。
小岭村素有“九岭十三坑”之称,因其岭岭有青檀,坑坑有泉水,山环水绕,于是成就了生产宣纸的最佳环境。曹建勤的“曹氏宣纸”生产研发基地,就在小岭村的“枫坑”。曹老师儒雅和善,满面笑容,颇具宣纸所传达的谦谦君子之风。跟随他进入陈列室,纸香扑面而来,门厅正中是“曹氏始祖大三公”的画像,两侧对联为沈鹏所题的“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横批是启功题字“宣纸世家”,大师书画与满屋的各式宣纸,瞬间让人感到宣纸人家古雅的国风文化气息,柜上摆设着“青皮”“燎草”“纻麻”“桑皮”等数十种宣纸制作和染色的原料样品,供人了解宣纸制作文化;架上放着的是一撂撂各式宣纸,有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的传统宣纸,有绵软坚韧光而不滑的金黄宣纸,还有高贵典雅别具一格的洒金、虎皮等创意宣纸。原来,宣纸并非人们印象中的纯白色,各色品种让人意想不到。曹老师说,像这些新开发研制的彩色宣纸,制作工艺较传统的宣纸更为复杂,其中增加了不少工序和材料,其纸质色泽鲜艳、外观雅致,丰富了传统宣纸造纸技艺,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好评,尤其受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一直以来,宣纸被视为被书写的对象。实际上,宣纸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曹老师拿出他们家祖上制作保存下来的宣纸,更让人大开眼界。一张看似普通的宣纸,展开后迎光却可见花枝暗纹,还有“行有恒堂选制”的水印,这是曹老师的太爷爷在清嘉道年间为一户人家定制的宣纸。还有他爷爷手里制作的粉蜡笺,雪白的纸上,暗浮着描金的龙凤。这是一种宣纸做底,上面敷上粉,再印上蜡花,通过磨光、上色、描金、图案彩绘再加工后的精品纸,看来,造纸不但要工艺精湛,还要有艺术修养。
曹氏宣纸文创产品
“这种失传了两百多年的白鹿宣纸,是在我父亲的指导下重现于世的。”名贵的白鹿纸,是父亲和他共同恢复的失传多年的古艺精制纸品,其纸质洁白而莹润如玉,面滑如蚕丝,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选料极为严格,纸的暗纹内隐有四大四小八只奔腾的鹿,犹如一幅动感的大自然逐鹿图。薪火相传,他又和九零后儿子曹立共同创作出了一幅最为艺术的宣纸——水印帘纹“清明上河图”,此纸完全按照《清明上河图》的原作线描图案,从制作工艺角度来看,复杂性和难度极大。这种工艺起源于唐代,纸工在纸帘上用丝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呈现于纸上。将纸迎光细看,显示出帘纹处透亮的熙熙攘攘的市井图画,美妙绝伦。
“做纸过程可谓是千锤百炼、水深火热!”一张上好的宣纸从青檀树皮、沙田稻草变成韧性十足的宣纸,需要需经过浸泡、清洗、蒸煮、摊晒、抄纸、晾晒等108道工序,需历时一年方成。曹老师说,捞纸是“水深”,不仅环境艰苦,操作难度更是极高,尤其是在冬天,需要徒手破冰才能捞纸,以至于手上会生出很多冻疮。晒纸则是“火热”,夏天室温本身就高,还要把挤干水分的纸一张一张揭下来,平平贴在近八十摄氏度的晒纸墙上焙干揭下,实属难熬。清代学者杨澜曾这样形容制纸的过程:“其用力艰而成功薄,巧心劳手,百工之事,此为最矣。”
在古法宣纸制造的一百多道工序中,捞纸是这项技艺的精髓,也是公认的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种。它需要两人配合,一主一副。前者称为“掌帘”,掌控节奏;后者称为“抬帘”,负责配合。两人凭着默契的力度、角度、速度将一张张薄如蝉翼、色如白雪的宣纸从水中捞出。在捞纸池边,只见曹建勤与纸匠人将竹帘平整地放置在捞纸架上缓缓浸入纸浆池里,他微微侧倾着脑袋,动作娴熟地将捞纸架上下摆动两下,既像是在用心感受着用力,又像是在倾听水的流动,以此判断出纸浆沉淀的快慢、厚薄。然后两人双手一抖,纸浆缓缓流过竹帘,平稳地将捞纸架提出水面,帘上瞬间沉淀了一层薄厚均匀的纸浆,曹建勤反手一扣,一张宣纸就诞生了。如此这般,周而复始,一摞纸便“生产”出来了。
宣纸工具与原料
焙纸
裁纸
检纸
曹老师的捞纸技艺,让人看得目瞪口呆,他能在纸帘下水的一刹那,通过双手和身体的抖动,敏锐地寻找到捞纸的最佳时机,“捞出”一张薄厚均匀的宣纸。劳作间隙,曹老师聊起了他的“捞纸经”:“捞纸最吃功夫,这个过程可能是两三秒,也可能是五六秒,主要取决于纸浆的浓度和沉淀情况。看似简单,却十分讲究。”首先得把浆水搅拌均匀,否则捞起来的纸浆就是疙疙瘩瘩的。其次,捞纸的时候要注意掌握时机,动作的快慢和纸浆的厚薄均匀全凭手感,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曹建勤遍布老茧的双手对纸浆产生的细腻感觉,看似轻而易举的动作,却承载了数十年的功夫。
小岭曹氏多造纸
“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垒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 清代诗人赵廷辉用生动的语言对小岭纸业鼎盛时期的繁忙情景做了生动的描述。小岭地处中纬度南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恰到好处的地理地质、纬度湿度,使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纤维柔韧绵密,远远优于他地,而这恰恰是宣纸必需的、独特的制浆材料。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正式划定的宣纸“原产地保护地”。宣纸制作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纸离不开泾县这方水土的天然馈赠,“皮、草、水、技”缺一不可。
说起宣纸技艺传承的历程,曹建勤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泾县志》里有着这样的记载:“写纸唯皮料是最佳者,产于安徽省泾县,泾县之宣纸业在小岭村,制此者多曹氏。”他对家族的历史如数家珍:泾县小岭是中国宣纸的发祥地,也是曹氏家族宣纸的发源地,小岭村《曹氏族谱》记载:“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纠川迁泾,后到小岭,分徙十三宅(十三坑)。此条山瞰,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以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从先祖曹大三宋绍定二年率族人搬迁至此,以造纸业为生计,逐步形成“宣纸世家”,迄今已有近千年的传承历史,到曹建勤这一代,已经传承了27代。
从小受家庭的耳濡目染,曹建勤年幼时就对手工宣纸制造有着独特的情怀。“记得爷爷在世时,每年清明带领家人祭祀祖宗,都会带着一卷宣纸新产品,报告‘宣纸无恙’。至今这个传统依然被保留。”他的家族历代传承祖业,祖父曹一清为新中国成立后“泾县宣纸厂”(红星宣纸厂的前身)大股东之一,并兼厂里的主要生产负责人,当年是赫赫有名的捞纸师傅,村里想学捞纸的都得排队等着到他家拜师学艺。曹建勤的父亲曹人杰14岁入行理所当然地传承了这门手艺,是个从一块檀皮一根稻草的加工,到最后做成一张宣纸,整套技艺都掌握的全才。曹建勤也是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纸,初入这一行,曹建勤坚持从给捞纸师傅们打下手做起,每天泡在操作间,夏天无论多热,都要亲自一张张地将待烘焙的宣纸,敷在七八十摄氏度的火墙上烘干;冬天不管多冷,都会把手伸到冰冷刺骨的纸槽中,一遍遍练习捞纸,寻找手感。父亲经常教导他吃苦耐劳,勤奋上进,做人也要和做宣纸一样,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一身正气,清清白白!
宣纸窗帘
改革开放后,随着书画文化的发展,宣纸市场的需求量也在扩大。生于1963年的曹建勤,高中毕业时刚好赶上了这个风口,从父亲手中学到了宣纸技艺的他,一下感觉“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憋着劲要大干一番,想自己经营办厂做自有品牌的宣纸。回想起率先打破传统模式,第一个吃螃蟹下海的经历,曹建勤感慨万千:“起步是真难,当时就是凭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想把事办成,把厂子建起来。”时逢1985年,当时的个体户还是个新生事物,建厂要有当地政府批准才可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拿到执照后才可以建厂。“一个执照我就往工商局跑了有几十趟。”他是县里第一个兴建宣纸厂的个体户,记忆中,那段时间,他不知疲倦地往返在山区崎岖不平道的路上,早出晚归。后来建厂,建筑原料大部分都是肩挑人抬,每天腰酸腿疼、肩磨破皮,那也是吃尽了苦头。1986年,曹建勤终于创建了自己的“紫金楼宣纸厂”,并于1989年注册了“曹氏”牌宣纸商标。至此,在小岭这片土地上,曹氏“宣纸世家”终于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电商直播
“此生只做一件事,最爱宣纸终无悔。”在宣纸制作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40多个春秋的曹建勤,从最初的那个年轻、敢闯的毛头小伙到如今已是花甲岁月。在他的心里,这一行业虽然艰难,却也充满了成就感。如今的“曹氏宣纸”,依然严格遵守着千年来曹氏家族的独特祖传工艺,严格精选原料,全手工精心抄制,其独有的润墨效果让“曹氏品牌”名声大噪。曹建勤始终把宣纸的发扬光大当做自己毕生奋斗的目标,不仅自己开厂生产优质宣纸,还致力于古法宣纸的恢复和发扬。2001年他在北京文房四宝一条街的荣宝斋附近开设了“曹氏宣纸”专营店,并先后得到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张仃等一批书画大师的推崇。曹建勤还曾为国家图书馆敦煌残卷的修复、《永乐大典》的重印及故宫博物院宁寿宫、养心殿等建筑物的修缮特制过专用宣纸,此外还成功恢复失传的“羊脑笺”“粉蜡笺”等传统名贵宣纸品种,其“古法宣纸的制造方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还要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延伸宣纸的“高端”市场,曹建勤在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宣纸“走出去”的尝试和转型,他积极和清华美院等大学院校合作,探索纸张的生活化运用,还共同开发出很多珍贵的传统品种。曹建勤计划建立自己的宣纸手艺传习所,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宣纸,学习宣纸制作技艺,在中国传统书画材料的创新上做更多的努力。
如今,曹建勤的儿子曹立也加入了宣纸传承的行列,小伙子不仅继承了先辈的勤奋,还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大学主修国画专业的他,亲身体会了自己家传承的宣纸技艺的神奇,薄薄的纸张可以把书法画作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学一毕业,曹立就直接跟父亲来学习,除了学习宣纸制作,他还负责厂里的宣纸销售和新品研发。他主导开发的宣纸挂历、宣纸春联、宣纸福卡等新品,上市就受到市场的追捧。随着文化生活丰富,精神需求多样,开发贴近生活的新品,进行新业态网络销售等,对宣纸文化品位的提升,宣纸行业的创新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曹建勤父子在这方面有共识,不能只停留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还要营造出全社会爱护非遗、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不仅要传承,也要发扬。希望传统文化制品能够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一身正气,清白传家。” 曹建勤说,这八个字的“曹氏祖训”是工艺之道,亦是生活之道。传统行业里做东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做每一张纸要对得起自己的祖训,对得起自己的本心,也要对得起所有消费者。不忘初心,超越自我,曹建勤,用执着的信念、持之以恒的付出,在传承国粹宣纸技艺的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