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思考

2023-10-26 11:27:45王炜昱
天津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体基础设施经济

◎文/王炜昱

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农村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障, 而农业产业化无疑是巩固农业地位、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加速农民增收步伐的有效途径。 实体经济既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形式,同时也是产业化的具体体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持,而推动产业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抓手。 实体经济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对农村经济质量及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不言而喻。 但就国内乡村发展现状而言, 完备的实体经济体系尚未在乡村地区普及,乡村实体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容乐观。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实体经济需积极探求发展道路,通过切实有效的创新发展来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实体经济是为乡村发展提供财富的关键载体, 持续壮大实体经济可以为乡村发展与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对于城乡发展欠协调、城乡收入欠均衡等问题,其解决重点在于农民增收,如若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达不到既定标准,那么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乡村发展将难以为继。 而若想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需要牢牢依靠乡村实体经济。 目前来看,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陈旧、先进劳动技术认知及掌握度不足等问题在多数农民中普遍存在, 成为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制约乡村振兴推进的“绊脚石”。 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强化其认知、学习及接受能力,是乡村振兴这一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而乡村实体经济在吸纳农村劳动力之后, 会对其展开一系列理论知识以及实操技能培训,能有效拓宽其视野,扩充其知识与技能储备,促使其实现由农民至工人的转变。 此外,我国多数乡村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滞后性, 现有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支撑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而实体经济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会对相应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从而提升当地基础设施的总体建设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力度,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创新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的长足进步、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乡村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一)人力资源缺口大

很长一段时期内, 大批农村青壮年相继进城务工,“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在各农村地区极为常见。 农村人员流失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具备劳动能力者进城务工,二是学生考学后在城镇就业安家,而这两类人员正是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由于当前村民文化水平以及技术能力难以满足新形势需求,故而导致部分地区即便拥有项目和充足的资金,也往往会因人才不足而作罢。 此外,村干部在实体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与素养也存在不足。 部分地区村干部年龄相对偏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无法充分接受新理念、新技术,且缺乏足够的拼劲与闯劲。 更有甚者,因担心资金使用不当或是项目建设失败而受到上级处分,不愿承担风险。 同时,乡村事务较为繁杂,基层干部配备数量相对不足,处理工作任务时通常会出现应接不暇、力不从心的情况。 除此之外,部分村民虽然具有创业致富的头脑与能力,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其统筹管理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锐度与开拓能力尚不足以拉动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实体经济发展亦或是乡村振兴,都无法脱离优秀人才而实现。 但是,人才流失问题长期以来都是阻碍乡村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支撑力度不足的情况下, 可供实体产业所用的人才越来越少,城乡差距随之增大。

(二)融资渠道亟待拓宽

一般来说,实体经济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并且往往需要经营一定时间之后才会盈利,在此期间,要有足够的资金给予支持。 虽然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在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支持力度, 但是乡村实体经济仍存在融资渠道少的发展问题, 部分中小企业因长期资金短缺而面临倒闭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实体企业多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获取资金, 而银行往往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具备成熟市场且经营稳定的大企业, 以此来规避投资风险,获取更多利润。 在此情况下,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乡村实体产业很难筹集到足够的发展资金, 乡村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这必然会对乡村振兴的实施造成一定阻碍。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除了资金之外, 基础设施也是发展实体产业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 “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是实体产业的两大基础特征,其生产过程涉及水、电以及劳动力等诸多资源。 一套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不但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亦能节省生产以及运输环节的成本费用, 进而实现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农村区域的网络覆盖率、交通运输水平、水电供给稳定性尚不够理想,同城市存在极大差距。 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实体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一定障碍。

(四)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突出,农村产业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网络行业冲击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实体产业“脱实向虚”问题愈发严峻。 大量资金自实体经济产业流入以金融证券为代表的虚拟经济, 使得实体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降低,一度威胁着乡村实体产业的生存及发展。 在财政补贴方面,国家已针对涉农产业制定出多项补贴政策,虽然这些政策能够在突发情况来临之际减少农民的资产损失,但是对实体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尚有不足, 且一些补贴项目更多的是针对基础设施老化维修所制定的, 对实体经济产业化的促进效果并不显著。 在政策指引方面,虽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帮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系列政策, 但是未能对配套法规加以完善, 难以实现产业化的深层次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产业化并非仅限于一村一隅,而是要借助跨部门、 跨行业乃至跨区域的整套政策进行引领与帮扶。 但地方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往往会因职能局限的存在而形成壁垒,各自为政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对政策及配套法规加以有效完善, 确保各行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破除各种壁垒,科学配置生产要素,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具体路径

(一)加大人才引进及培训教育力度

就乡村实体经济而言,优秀人才是其发展之基。 若想从本质上解决人才问题, 需借助政府的行政职能出台系列人才引进及培育政策, 造就一批高素质且富有创新力的复合人才, 使乡村实体产业能够凭借人才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博得一隅之地。 对于本地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青年群体,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与其签订合约, 确保其在学业完成后能够在规定期限内返乡帮扶家乡建设。 政府还要在工作地分配、岗位选择、薪资福利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以解决留乡人才的生活困难, 使优秀人才可以全心投入工作, 服务于乡村、扎根于乡村,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为经济发展贡献良策、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此外,政府还应组织农民参与系统化培训,从知识普及和技能传授等方面展开教育,使其更好、 更快地适应新兴技术与理念, 转变其固有思维。 也可同实体产业进行对接,邀请一线员工入村授课,挑选村民进入实体一线参与实践, 确保培训教育目标同实体产业的发展需求高度统一。

(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对于实体经济所面临的“融资难”这一发展问题,政府要重视并落实好招商引资工作, 从而拓宽实体产业的融资途径。 除了为实体产业提供资金扶持外,政府还可以帮助中小产业与大型实体产业建立联系, 使其能够进入大型产业供应链内部,从而带动其发展。 也可以通过规划园区的方式来形成实体产业集群, 在提升整体效益的同时, 也能增加中小产业获得银行贷款或是社会投资的机会。 也可由政府出面同互联网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网络平台作为农业产品销售渠道, 创建全新的产销模式。 同时,政府可以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从当地挑选优质实体产业同银行签订长期融资合同。 一方面,可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 另一方面,可确保实体经济得到充足的资金,实现良性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完备与否直接决定了实体产业发展环境的优劣, 对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及乡村振兴的实施成效也有着较大影响。 因此,各地乡村应当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加资源投入, 政府也要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用于鼓励实体产业投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政府还要持续加大道路建设,既要保证道路的宽阔与平整,又要不断提升道路覆盖率, 确保乡村道路能够与省市主要干道相连接,为实体产业的高效运输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政策扶持,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为应对愈发严重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扶持, 落实以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增强对实体产业的扶持力度,协调实体、虚拟经济间的关系,推动二者的双向发展、互促互进,从而强化乡村实体产业的生命力。 同时,针对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也要提上日程。 从实体产业角度来看,优惠的税费是促进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此,政府应落实乡村税费优惠有关事宜,制定合理的关于乡村振兴的税费优惠政策, 使其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来扩大自身规模,从而突破发展困境。

(五)创建特色品牌,以品牌优势推动经济发展

在农产品竞争中, 知名度高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能够增强产品或是企业的竞争实力。 因此,乡村实体经济要以创建特色品牌为着力点, 以品牌优势推动自身创新发展。 首先,实体产业要以产品特色或是当地历史背景为立足点,秉承“因地制宜”这一发展原则创建特色品牌。其次,要采取一定措施对产品附加值加以提升,加大对科技研发及创新的投入,在生产环节积极引入新兴技术,以新技术造就新产品、优化产品品质。 再次,将能够彰显地方特色的元素植入产品包装, 以此来提升产品外包装的内涵与精美度,进而达到增强产品吸引力的效果。 最后,要适当扩大宣传力度,可借助以抖音、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来进行品牌推广,不断提升品牌辐射力与影响力,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四、结语

综上可知,实体经济是助力乡村建设的关键抓手,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驱动力。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乡村以及地方政府要做好人才引进及培育工作、 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创建特色品牌,多措并举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溢彩。

猜你喜欢
实体基础设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3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