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乐
全面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高效达成。 它要求在任务目标完成过程中,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计划和目标, 并通过全面考核、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来不断提高绩效水平和工作效率。具体而言,全面绩效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绩效计划。 通过制定明确的绩效计划和目标,明确个人、部门和组织的任务和责任,为后续的考核和评价提供基础。二是全面考核和实施。全面考核和实施是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要求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三是绩效评价和反馈。 通过对绩效进行评价和反馈,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推动组织整体效益的提升。 同时,将绩效评价与奖惩机制相结合,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四是改进和促进。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需要针对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绩效计划和目标,以不断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水平。
在制定高校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时, 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核心目标,如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服务等。 建立可量化和可比较的目标指标体系,包括高校整体目标指标和各项支出预算指标。 同时,需要将短期和长期目标有机结合, 短期目标主要关注当年预算执行情况, 长期目标则需要考虑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形成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预算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指标设置一般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核心目标制定指标。 为确保高校预算执行的核心目标得以实现,需要针对每个核心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学术水平、教育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 这些指标应当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比较性。 二是按部门和项目分类设置指标。高校每个部门和项目都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需要将这些指标按照部门和项目进行分类设置,以便于更加精准地反映各项预算项目的绩效情况。 三是确定指标数据来源。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确定指标数据的来源。 同时,在选取数据来源时,需要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和代表性。四是定期更新指标。高校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因此,需要定期更新指标,以保证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按照指标体系设置的内容, 对各项预算项目的数据进行采集。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数据等多种途径获取数据。 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更加精准地反映各项预算项目的绩效情况。 同时,需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使用专业的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评价结果和结论。 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和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优化预算管理和提升执行效率。
评价结果应及时向高校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反馈,以便于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反馈方式可以采用报告、会议、邮件、电话等多种途径。 为保证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组织开展相应的交流和讨论。 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确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改进措施应当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并能够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改进措施得到实施后,需要及时跟踪和监督其执行情况,确保改进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需要对改进措施有效性地进行再次评价, 以便于不断完善和优化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
首先,将预算管理目标与高校发展情况紧密结合。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预算编制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从而真正地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供帮助。 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高校的战略方向、未来发展规划和现有资源情况等因素。 同时,也需要参考过去的预算执行情况, 了解高校在不同领域的支出情况,以此来制定出更为精准、更为符合实际的预算计划。
其次,目前高校仍然使用“基数+增减”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 而部分高校则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相较于前者,后者逐项核定各项支出预算,更加注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打破支出固化模式,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因此,预算编制更加准确。 虽然零基编制方法不考虑上一年度的数据, 但是可以通过与增量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综合考虑到上一年度财务数据和本年度实际情况。 使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可以确保必要的经费得到保障,例如工资、水电费等刚性支出项目;而使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弹性支出项目, 例如教学改进和研究开发等项目, 使得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配置。
最后,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需要让所有部门参与到预算编制中。 高校各个部门都对自己的支出有着清晰的认知和需求, 因此他们的参与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资金短缺问题。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绩效评价部门应负责分配预算职责, 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每个部门的预算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 通过会议讨论共同编制预算, 各个部门可以协助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并对预算计划进行深入地讨论和分析。这样一来,预算编制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各部门也可以掌握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情况, 而不是只看到自己部门的预算。 相互配合、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避免部门之间出现预算冗余或短缺的情况。
财务部门需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定核查周期,尽量避免过于频繁或时间间隔过长。 在抽检时,应该注重抽查各类支出情况, 从而全面了解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 同时,财务部门还需注意抽检的抽样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除了设定核查周期之外,财务部门还应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主动与各部门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资金不必要的浪费或短缺。 此外,财务部门还需督促各部门人员积极配合执行支出管理计划,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提高支出管理效率。
学校领导需要审慎规划预算支出,控制过度浪费和滥用资金现象,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是高效且合理的。 同时,学校领导还需要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引导全体人员加强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 可以通过多渠道宣传绩效评价的重要性,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通过全面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推行高效的全过程支出管理,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支持。
建立独立运作的预算管理部门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可以在财务部门下设预算管理小组,具体负责相关工作。 预算管理小组应该由专业人员组成,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他们能够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制定相应的预算管理政策和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小组需要与其他部门进行紧密合作, 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例如,需要与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收集有关课程、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并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流畅性和准确性。
对于预算管理小组来说, 采取双线领导模式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的有效手段。 可以将财务部门负责人作为预算管理小组的直接领导者,负责监管、协调和指导预算管理工作。 此外,还可以由分管校长作为预算管理小组的另一位领导者,提供战略性指导和支持,确保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双线领导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小组的权威性。 通过财务部门负责人和分管校长的共同领导, 能够让预算管理小组处于高校的核心地位, 使得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更加重视并配合预算管理小组的工作。 双线领导模式也能够更好地反映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分管校长通常是高校的最高决策者之一,因此,他们的参与能够凸显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更好地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完成情况的考核内容可以包括资金使用情况、经费执行效率、绩效目标达成情况等。 同时,应当对预算执行目标进行量化,包括考核指标、权重、考核周期等方面,以便于有针对性评价绩效完成情况。 具体而言,可以将各项考核指标分别设置一定比例的权重, 并根据考核周期定期对各部门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此外,还应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对考核结果较好的部门给予激励,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其次,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一是明确信息公开内容。高校应当明确各部门预算整体支出的内容、 绩效指标及考核结果,以便于对外公开和内部督促。 二是建立信息公开渠道。 例如,在学校网站上设立“预算执行情况”栏目,公布相关信息。 同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公开窗口和热线电话, 方便社会公众和学校内部人员进行查询和咨询。三是加强信息公开的监督和管理。高校应当加强对信息公开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和流程,防止信息泄露情况发生。 同时,应当及时回应公众和内部人员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反映的情况开展整改工作。
最后,对当年绩效结果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分析绩效结果。 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应当共同分析绩效结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可以通过召开会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以便于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经费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和绩效完成情况, 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为高校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还应当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作为承担培养人才、 推动科学研究和促进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高校得到的财政资金支持越来越多。 因此,重视预算支出的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在预算编制开始时,需要所有部门积极配合, 把预算支出控制融入日常工作中。 同时,在积极配合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认真对待评价结果,还应该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采取实际行动来提高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 总之,高校应该始终把预算支出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并采用新的手段和方式,不断优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实现更好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