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龙盼
每到大学开学季,我就会讲起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学长,高中时期曾是天之骄子般的存在。他苦读3年,最终圆梦复旦。然而一年后,学长从复旦退学,回家送外卖。听人说,在大学里,他成天在宿舍打游戏,挂科太多,被退学了。
不久前,我读到《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这本书,对学长的故事有了一些思考。在作者郑雅君看来,那些家庭环境较为优越的学生,会较早树立未来目标,在大学里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他们被她称作“目标掌控者”,像已获得“迷宫地图”的玩家,在大学里穿梭自如。另一些学生更像是“直觉依赖者”,他们有的出身寒门,凭借自身努力考入名校,却缺乏目标和方向感,主要依靠直觉和固有的生活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
我的学长可能就是这类“直觉依赖者”,他或许听过“上了大学就解放”的说辞,彻底放飞自我。当然,学长是特例,大部分考上名校的寒门子弟,更倾向于追求学业优秀。
书中有个名叫禹海的学生,考入大学后,辅导员让每个人写下未来的目标,他只写了一句“成绩排名居于30%—40%”。后来,禹海才发现,尽管其他同学对成绩也有要求,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是在认清了整个现实之后选择好好学习,我只是不知道做什么就去学习。”
另一个叫冰倩的学生,从湖南农村考入上海名校。进入大学后,她放弃了对成绩的要求。临到毕业时,她没有任何实习经历和行业履历,也没有保研需要的好成绩,只好加入考研大军,结果落败,她抱怨自己“轻信了那些鼓吹自由与兴趣的鸡汤,没有从一开始就依照大学里真实的‘游戏规则’行事”。
禹海和冰倩可能很难想象另一群同学的经历。他们有的一进入校门,就琢磨以后的出路;有的早就想好要考公务员,早早加入学生组织,积累工作经验;有的立志从事学术研究,于是钻研学业,多进行学术训练;有的有意识地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冰倩口中的“游戏规则”。
我有一个朋友,曾担任过大一新生的朋辈导师。朋友问新生最想了解大学生活的哪些方面。好多人说,想听保研和就业分享。朋友对我“吐槽”,刚进大学就考虑保研,未免太过功利。但对那些“目标掌控者”来说,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简直是不负责任。而不少“直觉依赖者”的未来问题都被“先考上再说”搁置了,大学生活往往在茫然中开启,然后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更复杂的规则。
我读大一时,一位老师对我说:进入大学,有3件事情值得努力一把,保研、拿奖学金和出国交换。我当时觉得知名教授说的话是不是太庸俗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要感谢他。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先认识清楚自己的困境。无论家庭环境如何,年轻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但追梦之前,需要明白自己真实的处境。就像我,须知什么是新闻理想,也须知张雪峰为什么劝退新闻学专业。
很多学子,缺的从来不是努力和天分,而是恰当的方向、充足的信息和公平的机会。与此同时,要能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接触新观念和新环境。
如果说高考是一堵墙,有幸冲破这堵墙的学子们得慢慢明白:金榜题名了固然可喜,思考往后的人生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