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明
一
李启东(1503—1552年),字元叔,又字伯宿,明弘治癸亥年七月二日生于楚雄鹿城。李启东出生之时,恰逢黎明曙光初现,虽有学问,但壮志难酬的父亲,在似火镏金的霞光中,精神一振,以为黎明之光乃是吉兆,此儿此时来世,如初升之阳,必成大器。沉思良久之后,为儿子取名启东。
二
李启东祖籍江西庐陵,几辈为官。曾祖李思存学识深厚曾在黄州任通判多年,任上多有作为。其时,少有战乱,地处边陲的云南和谐稳定,唯因教育文化相对落后,选拔官吏多有困难,需从内地调配官员管理地方。李思存在黄州任通判年久,按律需轮职异地,于是被遣滇地楚雄府为官。
三
相传,李思存接到赴滇任职文书之时,正值春节刚过。地处中原的黄州境内,依然天寒地冻,草枯树秃,间或雪飘霜凝之际,庭院之外,街巷野道,无不泥湿路烂,步行艰难。蹙眉看了七八遍任职文书的李思存,不再怀疑自己眼花,相信朝廷确实是安排自己三月内举眷达滇履职,扶政咨事,“与滇民共安边陲,兴一方之富裕”,心里颇为纠结。
李思存对上峰遣自己入滇为官,倒不觉得突然。明朝初建,国力贫弱,西南滇境,人口稀少,交通閉塞,经济落后,疏于管辖,境外之缅人,趁机侵入滇境,掳我财产,占我土地。朱元璋知问题之严重,先遣军队入滇,击溃入滇缅军,收复失地。继而以“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向云南移地的转运中心,将在战争中失去土地的流民,戴罪的犯人,遭了天灾的饥民,以及一部分生活困苦的农民,一部分失意文人,组织起来,随固边的军队,一路千辛万苦向云南迁徙。史称洪武大移民。
据说,移民二十多年,已有数十数万人,抵滇为家,已经踏出可行骡马车辕之路。朝廷抽派的首批官员,在滇地建起的府台和县衙。然而,滇地私学无形,百姓目不识丁。官员只能从内地派调。
而今,从接到新任命,李思存就不再是黄州通判了。他新任命是楚雄府通判。从心里说,李思存是想拒绝任命的。楚雄府距黄州万里,还是初开发的不毛之地。不提职调用也罢了,但去不易,去了想再回中原,回祖籍江西可就难了。
畏惧云南,选择弃官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李思存想学他们,但实在是学不了,人家能弃官留在中原,要么是家境富裕,弃官之后,可以在家含饴弄孙;要么是从政之时,贪赃枉法,中饱私囊,弃官而去,亦可生活无忧。而李思存在黄州府身为通判,依的是律法,判的人心与良心。收银收金,那就把案判错了判冤了,害民害己,更愧对了坐于公堂之上,身上高悬的“正大光明”匾。履职通判多年,李思存恪守宁贫勿贪、宁饿不粘的自律法条。判案数不胜数,有的人命关天。送来被拒的金银珠宝也不计其数。他心安了,天天能睡好觉。可这次,自为得意的两袖清风,却把自己逼得无路可退。
李思存真不想去云南。去云南,是要全家过去的。因实在太遥远了。去了如若得不到调用,或者就在云南境内调用,十年八年入不得中原回不了老家,那都不稀奇。一家人去了云南,从此回不了老家,落叶了也不能归根该如何是好啊!
往昔,李思存的俸禄不过二十来两银子,勉强够一家人吃饱饭。结余点碎银,还不够挚友相聚时吃盘猪头肉,再沽几口小酒。若把公差辞了,全家人就只能跟着自己喝西北风了。
别无选择,只好上路了。李思存回老家庐陵告别父母,雇了几头驴,载了家当,携了妻儿,在烟雨江南的五月,沿长江边的山道向云南出发。
当天西行了四十里地,在一个小村落脚,蚊虫叮得人难于安睡。李思存的儿子李鸿自幼喜好读书,十岁能写一手好字,能背不少诗赋,此时,十三岁的李鸿,所读之书已有车载之富。见识也不一般。睡不着,想着前途漫漫,也焦虑、困惑,满是困惑地问父亲:“爹,你为自己两袖清风得意,这下可好了,一家人得跟着你去蛇能把人吃了的地方活命了。你现在后不后悔?”
李思存很坚定地摇摇头说:“我没后悔。现在也没后悔。你爹要有钱,就得贪拿别人的钱。拿了别人的钱,不管获不获罪,你爹死都看不起自己,原谅不了自己。你也一样,打小我教你读书,教你做人的道理,就是让你将来也为朝廷效命。你必须做清官,否则,就是大不孝。”
李鸿思考着,说:“那我要真当了官,也会像你一样穷。”
李思存又摇头,说:“那倒未必。你官当大了,银两自然就多了。就不愁钱花了。哪怕做我这样的小吏,待百业复兴,经济发达了,国库充实了,也会多起来。过上想喝酒就喝酒的好日子,恐怕也不会难。只是有一点,无论是你,还是将来你儿子,但凡当官成贪官,活着我不认你,死了也别想入李家的祖坟。”
四
李思存全家是在明洪武初年入滇的。那时候,初建的楚雄府,设在晋朝筑城的鹿城之中。城不大,也就千余户,三四千口人。几条土街,几幢破旧瓦屋。因人口少,城外虽平坦,但少有耕地,多为河水沟渠,柳絮飘飘,芦花如雪。平坝如垠,远山如幻。景色很是奇妙。
父亲带李鸿爬上土城墙,巡视着四面的山野,对李鸿说:“来的时候,你走过那么多山,到了这四周还是山。想走出这山比登天还难。看起来,我们家来到楚雄府,我这辈子,你这辈子,你将来的孩子,只能是楚雄府人了。你再有学问,想进京赶考,也是不可能的。路上就会被豺狼虎豹吃了。在这里你没朋友,你的朋友只有书。离开黄州时,好些还有用的家当都扔了,唯独没舍得扔的是书。你就静下心好好读书。有了学识,哪怕无法进京考取功名,在楚雄府你也能谋一官半职养家糊口。这地方识字的没几个,前几日,府里公招个文案,告示贴了十来天,硬是没招到合格的。所以,在这你有点才,就是羊群里跑骆驼了。不愁过不好。”
李鸿说:“爹叮不叮嘱,读书我肯定尽心。被大山封住,我这一生恐怕只能步爹的后尘了。但我将来有了儿子,我可不能让他窝在这山里,得到京城考取功名,让他成为楚雄人中的王者。”
五
李鸿潜心于学,李思存依旧清廉为官。不过,随着元末数十年的战争创伤被抚平,加之洪武移民,逐渐有钱了,滇地的民屯军屯大增,大量荒芜之地,变成了良田,鸡犬相闻。经济、文化、商贸一片繁荣。薪俸也大幅提高。李思存可以天天喝上小酒吃上猪头肉了。而悉心苦读的李鸿,不仅进了书院读书,也买得起想要的书了。
果如李思存的设想,刚成年的李鸿,就以学识丰富,人品正直,得到官绅的认可和赞誉。后来顺理成章获楚雄府岁贡戴纱为官,官职奉政大夫。李鸿因学识不俗,成了一方名人。
六
李启东在楚雄府出生时,其爷爷、父亲,已经在楚雄地界上为官数十年,楚雄府也有了不凡的变化。城内城外,人口翻了数倍。城里修建了规模雄镇一方的孔庙,龙岗书院也自成气候。楚雄府地处滇西交通枢纽,咽喉要道,商贾云集,经济活跃,百姓或种地或经商,活得相对自在。李启东来世之时,李家已经因为书香满门和财力丰满,成了楚雄府的旺族。
李启东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受家人熏陶,喜学好问,果不负父亲期望。年少之时,熟读百家,加之文思敏捷,被士绅称为少年才俊。
其时鹿城之地,村落无多,景色绚丽。城池居于叠翠群山中,城外苇荡如潮,杨柳飘扬,水波如银,船帆如画。李启东常出游其间,陶醉于柳苇,寄情于远山,按捺不住,吟诗作对,抒发豪情。李启东悟性极强,灵思泉涌,诗作随口而来,朗朗上口,意境深幽,传为佳话。
弱冠之年,报考龙岗书院,知府祝宏舒伏案研读评判。展开李启东的试卷,方读数行,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一氣读完,赞叹:一手好字,一篇好文。李启东的考文,结构缜密,文采飞扬,情理交融,更令祝宏舒震惊的是小小年纪竟有正义豁达之气,抚民为国之心,视为难得才子。祝宏舒挥笔在试卷上侧空白处爽快批下:“准录”二字。
李启东入学龙岗书院半载,祝宏舒巡检书院,令主事呈李启东习作一阅,阅罢喜上眉梢,训话师生,褒扬李启东潇洒千言而无疵,行文如林中突豹,海中游龙,忧国忧民之心,力透纸背,更加喜欢。
李启东受此激励,愈加刻苦好学,挑灯夜读,孜孜不倦。
那天,父亲李鸿把李启东叫到面前,对他说:“看来,你念书,悟性不在我之下。现在交通发达,五尺道可通达京城。我当年无缘京考,你却有机遇考第。我记得当年你爷爷告诫我,做官必做清官,不做清官,死了都不给进李家祖坟。你爷爷如此要求我,我今天也一样要求你。你将来若有作为,当了官,或不是受人爱戴的清官,百年之后也休想入李家祖坟。”
李启东听罢却笑了,说:“爹,这话我都听爷爷对我说一百遍了。我记得牢牢的。连做梦都念叨爷爷的话。”
七
明嘉靖辛卯,即1531年,已然成家育子二十八岁的李启东始作楚雄府乡试。报名乡试者过百名。知府为显示对乡试之重试,将乡试地点从龙岗书院改为三年前刚建成的规模宏大的鹿城孔庙之内。乡试那日早晨,鹿城披着薄雾,轻风裹着细雨。妻子李氏牵着孩子擎着雨伞,送李启东至孔庙内的“文苑”试场之外的石栏之下,叮嘱道:“你父你祖皆有功名,到了你这辈别辱了李家几辈英名。苦读二十载,家也有了,儿也有了,是该一展才华的时候了。”
李启东理解妻子的心愿,但却苦笑了一下说:“久未乡试,并非我不如前辈,也非家庭所绊。而是父辈为官,对官场无度,腐败盛行,兴趣淡然。而今当自立之岁,不立不行,方才有乡试之念。”
李氏说:“能不能当官,在你的努力。当了官,当清官还是昏官也在你自己。”
李启东点点头。
乡试李启东获第三名。乡试成绩,在父亲李鸿的预料之内,李启东十四五岁诗文已经在鹿城小有名气,二十八岁才转念于功名,在他看来已经晚了。李鸿身为楚雄府奉政大夫,每日需操理政务,家里的事也悉数操心,五十有余的年纪,身体已经朽迈。李启东虽然满腹学识,却漠于从政,他始终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启东无以为业,家人生计堪忧。启东能醍醐灌顶,幡然明悟,乡考获第,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幸事。乡试第三名,启东已经获得了明年进京会试的资格。这让李鸿心里踏实了,儿子启东不辱门庭,仕途上该有所作为了。
京城的会试,在秋天。从鹿城至京都四千里之遥。路途茫茫,艰辛无数。身体无恙,不迷方向,也需要四五个月的跋涉。次年楚雄府原野里油菜花黄得灿烂、蜂蝶飞舞的时候,李鸿为儿子筹备好盘缠,让他与其他几名赴京会试的后生结伴准备上路了。
临行前的那个傍晚,李鸿特意筹办了一桌菜为启东送行。身体虚弱,久不粘酒的李鸿,还是给自己斟了杯酒。端杯,他一脸肃然地对启东说:“能读到的书你都读了,为人为官的道理、准则,为父也传给你了。以你之才,谋取功名,绝无问题。若获功名,切记要正大光明,不负名声。为父想问你一事,若不虚此行,谋得官差,你该若何为官?”
李启东沉思良久,说:“远学赵广汉,近学况钟。”
赵广汉是西汉时的吏官。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功绩卓著,是大汉时著名的清官。但下场悲惨,因得罪权贵被腰斩。况钟是一百多年前的苏州知府,整治吏治,体恤百姓,为官节俭,清正廉明,发展经济,深受百姓家戴,积劳成疾,逝于苏州任上,苏州七县为其建祠堂祭拜。李鸿知道启东的志向,颇为担心,言道:“人浊你清,恐仕途难顺。”
李启东道:“若难效仿清官,返乡为民又何妨。”
八
1532年7月,一路风雨,一路坎坷,楚雄府学子李启东等一行赶到京城。此时,京都内省学子已经汇此演习多月。李启东疲惫不堪,租下小屋,素食简出,潜心于演习备考科目。
会考之所乃名利场。博得功名,方能出人头地。学子无不尽心。每年的京成会考,为举国瞩目大事。应试之人,乃全国精英。李启东心无旁骛,潜心于学。会考之时,沉稳应对。读卷者见其策宏博通达,拟置首甲(状元)。嘉庆帝因其来自边疆,仅置二甲第一。不久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如父所愿步入仕途。
九
款步于皇城之内,执事于金瓦之下的李启东,踌躇满志,想起离开鹿城之时自己对父亲说的话,随时提醒自己,任身边官吏如何徇私舞弊,贪敛钱财,自己需自守清廉,绝不人污亦污,坏了名节。
任后兵部选司主事半载,李启东洁身自好,却把官员腐败之种种劣迹思考于心。在熟研大明法典之后,对照官场存在问题,经数月伏案疾书,著就了规范官员行为的《选法纪律节要》。三易其稿,满意之后,呈以兵部主事。主事以为李启东至兵部任职时短,其文恐难得要领,不以为意。待阅完全文,不禁叹服。数日之后,即命将《选法纪律节要》刻印颁发,并要求兵部官差照文遵循。
兵部颁布《选法纪律节要》后,对兵部官员的不敛行为做了规范。虽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让其心头不快,但对整治了兵部的风纪,作用颇著。
十
1533年8月,李启东收到家书,知父亲李鸿病故,怆然泪下。按俗李启东需回家守孝三年。临行之前,有兵部敬重李启东之武官,知道李启东为官清廉,除了俸禄别无收入,回家守孝,开销不小,登门携了银子而来。坐定后,来者言道:“伯宿为官两袖清风,想来积蓄无多,回家奔丧,一路都需银两,回家安顿家父也需大笔开销,守孝三载也无俸银,可想手可甚紧。特赠薄银以解困难。”
李启东知道来者并无他意,纯属关心,还是拒之不受,说:“心意领了,银不可收。《选法纪律节要》出自我手。我若受之,恐有口是心非之嫌。”
访者钦佩之至,事后对同僚言:“选司主事真君子也。”
李启东骑一匹瘦马,挎一只行囊,穿一身便服,在一个细雨绵绵中,满脸悲伤地离开了京城,伴着马蹄声,一路南行。对父亲的猝然离世,他有太多的感想。他没有想到进京赶考前与父亲对饮的那杯酒,竟然是永诀酒。他本想用自己的行动,向父亲证明自己是一名清官,自己对父亲说的“远不学赵广汉,近学钟况”绝非戏言。自己崇拜清官,就非做清官不可。然而,初入官专场一无所成,父亲却远去了。
次年腊月里,李启东回到家乡楚雄府,当地官绅获知府衙昔时奉政大夫在朝廷为官的儿子京官李启东回来了,纷纷登门慰问,有人要捐银为李启东之父修缮坟墓。
李启东在进家之前,已经到父亲的坟上跪过哭过。父亲的坟比较简陋。碑很粗糙,坟围很小,坟头已经长满青草。如果有钱,他也想重筑其坟,给九泉下的父亲一个安慰。可是,他知道官绅自愿捐钱,只是冲着他是朝中官员的名分。谢了好意,他披孝搭棚在父亲坟边守念。
十一
1536年春天,李启东守孝期满,回到京城补职。那时候,天下稍安。朝廷大兴土木,宫庭建设规模宏大。慈庆、慈宁二宫规划已成,正筹措土建。劳工皆已凑齐,管理尚需人手。满朝文武都知道修造慈庆、慈寧二宫,工程浩大,耗银逾四百万两。若能主建,必有丰厚回报。主造之职,众臣垂涎。主造二宫之权落入武定侯郭勋之手。
武定侯是洪武十七年皇帝朱元璋给开国功臣郭英的封号。后为世袭。到了郭勋已经是第五代武定侯。郭勋仗着世爵名号,享有特权,不讲法度,贪婪敛财在京城声名狼藉。夺得主事造慈庆、慈宁二宫之权,李勋贪念昭然若揭。
为遏制武定侯郭勋在修造慈庆、慈宁二宫时谋取不义之财,丞相不得不安排兵部进行督工。兵部为安排督监之人大伤脑筋。谁都清楚第一代武定侯郭英在洪武年朱元璋清理战功卓著的老臣的时,郭英不仅毫发未损,被封为世袭的武定侯,依然重权在握,关键是朱元璋后宫的宁妃是郭英夫人的同胞姐妹。郭英是皇亲,其重孙郭勋也是皇亲,监督皇亲郭勋实在是两难之事。严监,弄不好,轻则丢官,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睁只眼,闭只眼,听之任之,由郭勋掠夺国库之银,兵部不悦,丞相不满,也没有好果子吃。
兵部议事多日,难定督监主事。同僚皆诚惶诚恐,退避三舍。李启东对兵部尚书说:“丞相有此安排,此事必有人承担。造宫之银皆来自国库,督工实则督银。一分一毫应用在实处。我知督工责之重大,但愿担此责任。”
工程已经上马,督工尚不达到位,尚书正焦虑,有李启东主动领缨,不禁大喜,当即允准。众人散尽,尚书把李启东留下,低声说:“此举实乃为我分忧。武定侯飞扬跋扈,生性骄横,此番督工,非同一般,需灵巧应对,多做便通,既要履职,又莫惹火上身。”
尚书的暗示李启东心知肚明。尚书是一番好意。但李启东明白,要水火难容,要做到两全几不可能。在主动请缨之前,李启东已想好如何督工了。在他眼里,腐政之存,很大原因就是皇亲国戚无视法度,恣意妄为。筑工银两只要督管仔细,明察秋毫,出得明用得正,不给郭勋贪污之机,郭勋再横蛮,也有可能让其无可趁之机。
李启东抵达慈庆、慈宁二宫建筑工地,土地开工已多日,他审阅账目,知道除劳工伙食开销,未有银两用于他处,于是协调管账,每拔银两必由亲自审验。并每日巡查于两宫工地。
武定侯郭勋的管家被派到来管理造宫诸事,对李启东寸步不离工地,对出入银两尽数登记,十分恼火。有一天管家来到李启东面前,强装笑脸,邀李启东到武定侯府做客,李启东婉拒。管家沉下脸,说:“建宫之事,有我在此足已,你守在此,是不是信不过我家侯爷?”
李启东故作轻松地笑笑说:“武定侯负责工程主建,我奉命履职,何存此说。彼此各司其职,互不相干。”
李启东的话有理有节,软中带硬,管家拿他无奈。管家也清楚,武定侯借机捞财本就见不得光,只能忍气吞声。
李启东督工慈庆、慈宁两宫筑建一年多,稽查库银四百万两,使武定侯郭勋不仅没有捞到银两,还因抢了建宫主事之职,骑虎难下,不得不耗费人力于工地,偷鸡不成蚀把米。
两宫完工,兵部派人核查,因李启东的巧妙应对,严把账目,竟节省工程营造费二十多万两。此事,在兵部传为美谈,李启东的刚正不阿,倍受赞誉。不久之后,李启东补职车驾主事,督太仆马政。后升为员外提督宿卫。1551年10月,晋升为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
十二
1552年夏天,李启东病魔缠身,料想来日无多,欲归故里,踏上返回楚雄府的旅程,未曾想病故于途中,时年四十九岁。随行给事中万岑为其处理后事,意外发现为官十数载的李启东行囊之中,仅有的积蓄为官俸十两银钱。不尽感动之致,喟叹启东清官也!
1561年,人们在其当年读书处建龙泉书院。书院所在地有莲池,其水澄莹甘冽,誉为“龙泉”,东与凤泉交汇,有“龙泉汇凤泉,三年出状元”之说。书院今存于楚雄第一中学校内,较为完好。
责任编辑:李学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