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

2023-10-25 17:51周越
艺术大观 2023年28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起源于原始乐舞,经过时代变迁艺术表现形式不断融合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较为完整的戏曲艺术,是我国独特的综合舞台艺术,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理论和表演形式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它的特点是将音乐、舞蹈、文学、杂技、动作等元素融合成综合的艺术形式,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中国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滋养着民族声乐,使之不断成长、成熟和完善,尤其从气息、吐字行腔、舞台表演三个方面影响着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对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借鉴与运用有助于现代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民族唱法;戏曲唱腔;舞台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8-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国的音乐也在发展,而中国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民族音乐瑰宝,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就必须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戏曲”,将它的优点运用到民族声乐中,形成独特的演唱技巧。

一、民族唱法对戏曲演唱气息运用的借鉴

中国戏曲有皮黄腔、梆子腔、高腔、昆腔。明清戏曲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它们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都具有自己存在的特别意义,而每一种腔体都有各自的特色,虽然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它们演唱时的呼吸方法是一样的,正确的呼吸方式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所以演唱者要学会调整和控制好气息,主要方式有快吸快呼和缓吸缓呼,以这样的方式演唱再加上情绪的表达一定会感染听众。传统戏曲演唱的声音位置主要是在鼻腔,与民族音乐的演唱位置大致相同,气息的运用主要体现气沉丹田与合理的呼吸。“丹田”这一概念,起源于针灸学,我们在武侠剧里面经常听到这个词,歌唱教学中所说的丹田一般是指人体肚脐下方三寸处的关元穴位。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发声时气息的支点便是丹田处。丹田和其他经脉一样,是具体实物,非虚幻不可知的概念。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呼吸只能通过肺部作用实现,呼吸和丹田似乎难以用呼吸连接。然而有的人们在演唱时吸气只会吸到胸腔上半部分,气息比较浅,跟日常呼吸习惯息息相关。通常这种情况唱歌会很吃力并且出现音准问题,比如在长音部分很可能会因为气不够而导致一首好听的歌曲出现演唱事故,虽然吸气不可能到达丹田处,但是再怎么样也要尽可能地吸得深一些,这样才能从容地有感情地演唱完一首歌曲,才能打动听众。

在歌唱期间,声乐训练的重点可以放在呼吸上,呼吸是自然发声训练当中关键的元素,无论如何发声都离不开呼吸,加上初学者初学期间嗓音不能够过度疲劳,进行呼吸方面的训练也就成为嗓音保护和自然发声训练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呼吸来进行发声,在吸气的时候体会出深度,在呼气的时候把身体往上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连贯训练,让初学者能够在自然发声的过程中对呼吸的技巧应用自如,给歌曲的发声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还可以在呼吸训练中通过打哈欠、紧闭牙齿慢慢呼吸等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呼吸,配合简单的自然发声内容来进行体会,在初学期间,能够更加有效地去认识呼吸在声乐当中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初学期间自然发声训练的作用。

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所运用的“气沉丹田”对于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一定有可取之处。我国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合理运用“气沉丹田”将呼吸与运气一体化以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现实中大部分人理解的“气沉丹田”是理论层面的,其实“气沉丹田”更多是指歌唱状态中的一种感觉,强调吸气时气息的深沉度,让人感觉气息就落到了腹部深处,也就是丹田位置以形成气息向下声音向上的通道走向,形成歌唱的通道。因每个人的感知力与生理调控能力不同,需自我感悟及长时间地练习积累。想要通过嗓音表现情感,抒发情感的渠道便是要正确使用呼吸的方法。呼吸是音乐表现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我们通常强调歌唱需声情并茂,技巧造就声音的好坏,而呼吸带动生理至心理,帮助歌唱者更好地抒发情感。声音的质量就取决于气息的合理运用。因为呼吸是人体的一部分,也是音乐的一部分,只有做到呼吸与音乐统一,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歌唱水准。在歌唱训练时,都应进行科学的呼吸练习。练习时一定要从平常的呼吸习惯入手,努力地做出与歌曲想要表达出的表情相符合的神态,从而也使听众在感知音乐时,具有较好的感官体验。吸气所带动的生理反应会刺激人的情感意识,吸气不仅可以更好地带动整个口腔、胸腔与头腔等歌唱部位的使用,更会激发人的歌唱欲望。呼吸的作用,重点体现在歌唱时对音色的掌控和对情感的抒发。歌唱时吸气采用的是以横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法,人类的生理构造决定古今中外的歌唱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发声原理都是一致的。所以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气息的运用对民族唱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合理的呼吸也就是气口的划分与运用。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吸气和用气方式方法多样灵活,需要适应不同作品中剧情的变化、情绪的起伏、文化的差异及风格特点。按照吸入的气息量和吸入气息的速度可分为“闻气”(慢而多)、“喘气”(快而多)、“补气”(慢而少)和“偷气”(快而少)4种。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用气方法概括起来有8种,即揉、送、提、沉、弹、顿、停、收。我国戏曲艺术非常注重对“气口”的处理和安排,如换气要从容、合理,换气的动作不能太大,还有隐秘换气,换气的时机不能影响声音的流畅性和表现力,所以在演唱中若氣口处理合理得当,音乐表现会自然流畅,若气口处理不得当,演唱状态会生涩苍白,导致作品缺乏灵魂与张力。

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女士在处理歌剧《白毛女》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中的第一句时,就对气口进行了示范性的处理。她在“恨似高山仇似海”两个词组之间使用了换气口;在“似”与“海”及“海”字的装饰音拖腔中间,增加了两个换气口,人物的塑造通过声音的顿挫之处一下饱满起来,表达了人物悲愤、激动的心理活动,将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地展现在听众眼前。[1]高水平的演唱者不仅要熟悉各地民歌的演唱技法、熟悉民族民间音乐的典型风格,还要具备曲艺和说唱艺术的演唱技巧。所以,民族声乐演唱者应通过思考融合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换气、用气方法,提高演唱技巧,达到高水平声乐演唱水平。此外,民族声乐演唱者还可以借鉴传统戏曲演员练声的方法“四功五法”中的“念功”,大声地诵读歌词。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声带与咽喉的耐力,还能让演唱者一致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声乐演唱中对传统戲曲演唱技巧的借鉴

先是对“字正”行腔方法的借鉴。明代戏曲著作《曲律》曾提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2]由此可见,古代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审美就是基于咬字、吐字和行腔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曲艺的表现者非常重视吐字和行腔的运用,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演唱规则和技巧提炼出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发声准则,即咬字、吐字与行腔归韵。“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一直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演唱的审美准则,不懂“依字行腔”的准则与内涵,便听不懂传统戏曲。而传统声乐理论中“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演唱准则是对戏曲艺术的借鉴与传承。戏曲起源于说唱,是语言文化的一种变体,戏曲的发声是建立在语言的声调之上的,所以戏曲中的行腔方法与古代吟诵同宗同源,是根据汉字发音结构特点先做到吐字、咬字、归韵。

现在“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已成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成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戏曲在表演中必须遵从的美学原则。我国传统戏曲受各地区风土民俗及方言的影响,各个剧种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及特色各异的润腔。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润腔”也被称为“韵味”,是衡量我国传统声乐美的唯一标准。正如《方诸馆曲律》中所说:“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3]此处的“色泽”指的就是唱腔的“韵味”,润腔便是唱腔增添“韵味”的主要手段。如果说唱腔是彰显剧种特色的载体,那么润腔则是对唱腔进行美化、装饰的一种特殊技巧,它遵循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准则,是唱腔的灵魂所在。其实,我们可理解为润强其实是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因人因情因景而不同。因此,润腔的运用可以说是实践技巧与情感表现的高度统一,能使演唱更富有情感与个人特征,是现代民族声乐技巧中散发着人文光辉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者一定会学习与借鉴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将戏曲唱腔和个人特点融合成具有风格鲜明的唱腔。

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需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润腔灵活运用到演唱中,才能使作品更加有韵味,提升作品美感,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家彭丽媛在演唱民歌作品时,灵活运用了润腔,为歌曲增添了许多音乐韵味和地方特色,她很多地方合理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及衬词衬腔得以呈现这种效果。她的歌唱风格就体现了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特征。还有我国民族歌唱家龚琳娜从学院派的民歌唱法框架中创新,跳出“千人一声”的框架。从小花旦到秦腔,不断地探索试炼,融合我国古代诗歌文学,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唱腔。龚琳娜在唱腔中融合了戏曲中各种角色的唱法,还有地方民歌的风格特征,以及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唱腔。她独特的唱腔刺激了当时中国音乐界。她整理中国古诗词并添加新的编曲,与丈夫一起创作了专辑《二十四节气》,在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声腔演唱技法和少数民族的歌唱技法,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活力。专辑中每首歌都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并获得了大众的喜爱。

三、民族唱法对传统戏曲舞台身形的借鉴

传统戏曲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表演者的动作、表情、眼神都非常丰富,而我们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就要学习戏曲演唱者的这些表演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使民族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时候会显得更具备中国传统艺术审美风格。

歌曲往往都是艺术的载体,而艺术通常要运用十分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创作。同样对于声乐演唱时,情感的抒发必须建立在声音的质量之上,好的声音会承载情感的重量。艺术的想象力同样可以触发艺术审美的体验。在演唱时演唱者的情感要细腻、真实且准确,在长时间的相同情绪下,要形成转折和对比,发展上要合理。在这一些环节上必须有想象的参与,才能够完美融合。同样在声乐演唱时,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仅仅凭借音符、歌词等生硬地进行理解,是不完整的,必须融入歌曲本身进行相应的想象力创作,来完成歌唱与歌曲的完美统一,达到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才能够使歌声具有情感的魅力。在后期也需要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练习和巩固,熟练地掌握声乐作品的演唱技巧,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细致地揣摩作品情感,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把声乐作品演唱技巧和声乐作品情感相结合,加强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做到作品、演唱者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才能够说明对声乐作品的掌握。由此也说明了在声乐作品情感把握过程中,对声乐演唱技巧的熟练程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些阐述都说明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民族声乐的探索与发展中,对于传统戏曲中一些典型的优秀技巧我们应传承发扬,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在世界优秀文化的宝库中永远熠熠生辉。

四、结束语

戏曲文化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名片,而民族声乐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式,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有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并且将两者融会贯通让全世界都听到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彭丽媛.我和喜儿[J].中国音乐,2018(03):5-13.

[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付晓琳

作者简介:周越(1989-),女,四川蓬安人,本科,讲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
谈民族唱法的审美特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与融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试分析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关联性
浅谈美声的唱法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从歌曲《梅兰芳》探析中国民族声乐的戏曲元素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民族唱法中咬字与行腔的辩证关系
关于民族唱法发声技能训练的探讨